之學造句
用“之學”造句 第16組151、 兩子都有文經武緯之才,博古通今之學,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學士之職。
152、 東漢以后,梁陳間顧野王著《玉篇》,大量汲取《說文》的精蘊,唐代興起字樣之學,《說文》成為正字標準。
153、 風水之學中間那些合理的成分,現代城市地理學、建筑學中完全可以包含并進一步發展。
154、 “姚公子,你既想投在老夫門下求學,老夫也就實言相告:“天下學問,不外乎詩書之學與功名之學兩種。
155、 自后簿書、典例、錢谷、訟獄,一切委之俗吏,而六藝之學亦漸廢而不講。
156、 宋代以后,《四書》是家傳戶誦之學啊。
157、 隨著對國學、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日益加強,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也重新由故紙堆里的記問之學,變成*人爭說的熱門話題。
158、 從古至今,“人之學如渴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的道理,以及頭懸梁錐刺骨、鑿壁偷光、囊螢積雪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
159、 他們皆是某一領域的頂尖之人,像蕭傳香精于建筑設計,學的是格物致知之學,而蕭華樓則是被當做一派掌門培養,即所謂的帝王術。
160、 他評論戴氏之學“體大思精,《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兩書,語極簡而義極豐,殆于一字一金”,“謂東原即此二書,自足千古。
161、 要如何在諸子百家、萬花齊放之學術流派里。
162、 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
163、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164、 晚近著名學者王國維論清代學術有云:“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來之學新。
165、 《管錐編》是錢鐘書評點《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專正義》等十部典籍而成,重在記注,故為“藏往”之學。
166、 但在他講學前后,月稱之學已由巴曹日稱譯師等人輸入藏地,與自續派發生沖突。
167、 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
168、 這個地方正是讀書的好場所,祖父送父親到一家半經半蒙私館讀書,那時候,私墊分蒙、經兩種,蒙館為剛入學之學童所設,先生只照本宣科,不講解,只讓學生認字,寫字。
169、 公元前約255年,韓非由故鄉新鄭只身出游、歷經許多輾轉,投在年及花甲的荀況門下,向這位儒學大師學習刑名法術之學。
170、 吳興與紹興很近,王畿常扁舟過苕溪往訪,為他談陽明之學。
171、 雄嘗因州郡薦舉,類多失實,特奏請察舉孝廉,必年滿四十,諸生試家法,即一家之學。
172、 但老莊之學,微言大義,妃喧偶有涉獵而已。
173、 名物之學曾是文人士大夫的必備學養,在當代卻因過于佶屈聱牙、鉤章棘句而遠離民眾。
174、 此亦一時燦然學問之區也,然為考亭(按即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為功利之學。
175、 為人之學者,父子夫婦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
176、 再如福建林家,和五虎斷門刀一樣,有祖傳的辟邪劍法,卻練不出一個高手,才被余滄海滅了滿門,終于有個林平之學到了真貨,卻搞得絕子絕孫,雙目已盲。
177、 魏晉之后,“讖緯”之學式微,緱山迎來了“《漢書》學者”包愷與“騎牛讀漢書”的李密。
178、 總之學校一放假,家長就開始“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了。
179、 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注疏始,讀注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圣賢諸儒經傳之學矣……
180、 王畿與羅洪先有逃世與經世之辯,羅洪先聽了后認為王畿之學本于張載《西銘》,而歸根究底,歸于孔孟,因而“有省”。
181、 顧何以今之學仙、佛者,則又有大謬不然者何耶?其名則是,其實則非。
182、 子正,字元直,淹詳有器度,美風姿,善容止,好老、莊之學。
183、 ……尋謫貴陽,獨居幽寂窮苦之鄉,困心衡慮,乃從事于性情之學。
184、 險惡如斯,虛偽如斯,竟大言不慚地奢談解民倒懸?敢問諸位:春秋以來三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誕離奇厚顏無恥之學?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