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學造句
用“之學”造句 第11組101、 逢祿之學,實承其外王父莊存與之遺緒,專肆力于公羊。
102、 面對如此博大精深之學,深入之,也頗感步入五里云霧,難觸鳳毛麟角。
103、 東漢初,劉歆的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鄭眾、賈逵、馬融等鴻儒皆仰承其說,一時注家蜂起,歆學大盛。
104、 明清實學以“經世致用”為價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學“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基礎上,大力提倡實事求是之學。
105、 這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別號東坡,眉州眉山人氏,天資聰慧,過目成誦,乃人中騏驥,有通今博古之學、經天緯地之才。
106、 而作者本人也以“但亦惟在此寂寞中能踵武前賢為己之學,而后為天下之學”自期自勵。
107、 他是紹繼羅王之學的傳統,也是紹繼史語所的傳統。
108、 所講以圣諭要言為主,而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學旁通曲暢,務求有當于人心。
109、 刻意鄭、孔之學,無間冬夏,讀書恒至夜半。
110、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11、 托圣賢之名,揚自己之學,與托古改制同。
112、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之學與圣人老子陰陽二氣之說脈理相通,實則天地間之大道也!
113、 因為,在熊氏看來,哲學乃智慧之學,非講講科學方法就能一通百通。
114、 夫易者,范圍天地之書也,廣大無所不備,故九流百家之學,俱可竄入焉。
115、 有志之學子,棄儒文,入軍伍,擊強敵,滅倭寇。
116、 然而去年今日往矣;今年今日,未往而已往矣;明年今日,他年今日,余將拭目而觀吾東關之模范學校,更觀吾全校同學之學生。
117、 “湖南衡陽王船山夫之以孤介拔俗之資,沉博多聞之學,注經論史,評騭百家,著作等身,巍然為一代大師。
118、 邵雍借天言人的學說,被程顥譽為“純一不雜”的“內圣外王”之學,被朱熹稱是“天挺人豪”構筑的“醉里乾坤”。
119、 始皇帝焚書坑儒之時此書被作為養生之學而逃過一劫流落江湖。
120、 儒家進入了低迷期,魏晉時代玄學崛起,傳統的儒家日趨消弭;漢儒之學逐漸歸于沉寂,唐代雖然有孔穎達、韓愈幾次力主復興,但是終究未能崛起。
121、 弟子覺以宿世因緣得遇圣師指示大道,非不黽勉以從,卒為口舌之故,頻年教授,如伏櫪之馬,為人馳驅,志在芻粟而已,而性命之學從未望見,苦海深沉,舉頭無岸。
122、 道友既成一家之學,問道于天,何不在一生所學之法中尋求解惑之計,不是快矣。
123、 后世一般宗教家,常感覺自己教義上空疏,不足資以號召,每每利用神仙之學說,混合于其教義內,以裝飾自己之門庭。
124、 可笑今之學道者,一知半解,強不知以為知,連長生之門都沒有摸到,眼目許大,不能識人。
125、 先生之學,始泛濫于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
126、 岑仲勉以驚人毅力投身西北史地之學和唐史研究,“一個人咬得菜根,方能實心教育”是他的名言。
127、 術數之學,更在祖師高道之間輾轉相傳。
128、 歷算之學……一則或視以為深而難之;一則或因以為隱秘而故密之;一則或目以為迂遠而屏之。
129、 故而立志走訪天下,便覽郡縣志集,尋經世致用之學。
130、 苗神客不過是個編修國史的著作郎,掌文學著作之學士,算是甚么了不起的重要人物,他的下落居然只有天后面前第一人上官待詔知道?
131、 《舊唐書》本傳說李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
132、 總之,焦竑在50歲成為狀元以前,在這2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他以文會友,廣交天下學者,大量閱讀經史百家及佛道的著作,講習“良知之學”。
133、 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
134、 發凡起例,示文質相因之教;篳路藍縷,習中西兼蓄之學。
135、 明儒之學,用以應事;清儒之學,用以保身。
136、 十七歲時游太學,見石鼓文,就開始為金石之學。
137、 大偽之學仕,生于戊辰年乙丑月,閩地嵐城人氏。
138、 記問之學不足于為人師,需要有啟發別人的力量才不愧為人師,在這一點上從文有他獨到之處,因為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好學深思的性格。
139、 詔書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學訓古之學”。
140、 凡此種種之舉動行為,皆與墨家之學說思想,多所齟齬不合,抵牾悖逆。
141、 推見孔氏之學以上接圣賢之統。
142、 攻擊住有27名傷病員的八路軍野戰病院,大隊長“下令并親自教給刺殺射擊的方法,令各中隊補充兵使之學習刺殺活人而射殺或刺殺”。
143、 其實,鐘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學。
144、 吾國近年之學術,如考古歷史文藝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蕩及外緣薰習之故,咸有顯著之變遷。
145、 他把這個“記問之學”巧妙地做成了一個辯論的陷阱,讓盧大儒當場難堪。
146、 妒異黨同,避忌逢迎,恩愛爾汝,吾見婢妾之于閨門也,而今聞之丈夫矣;手談眼語,诪張萬端,蠅營鼠窺,射利如蜮,吾見駔儈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學校矣。
147、 盡管他治校嚴格,但校友陳宏振認為“但凡深受周校長訓誨之學生,經過長期磨練,養成守法習慣,均能循規蹈矩,束身自愛,為社會所稱道”。
148、 今之學者,卻議論紛紛,說諸葛亮忌才、擅權等等。
149、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不學,吾謂之學矣。
150、 “其時治經者各有師承……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販目之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