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造句
用“中書”造句 第11組101、初議興兵,上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
102、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中書舍人令狐楚很賞識他,張祜趕赴京城,自草薦表,錄新舊詩三百首進獻,希望能在中書門下供職。
103、中書令王僧達,幼聰警能文,而跌蕩不拘……路太后兄子嘗詣僧達,趨升其榻,僧達令舁棄之。
104、七年,中書議陜西鹽鈔,出多虛鈔,而鹽益輕,以鈔折兌糧草,有虛抬逼糴之患。
105、’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贈太師、中書令,謚文靖。
106、吳主使中書郎呂壹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壹因此漸作威福,深文巧詆,排陷無辜,毀短大臣,纖介必聞。
107、凌鋒揭開包袱,里面靜靜躺著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約莫只有二三十頁,扉頁上的字體卻不是時下常見的楷書,而是上古篆文,筆力蒼勁,正中書有《萬蠱訣》幾個字。
108、同月,安祿山赴任,玄宗敕令中書門下三品以下正員外郎長官、緒司侍郎、御史中丞于鴻臚寺亭子祖餞。
109、在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大唐朝廷任命在家養病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大軍統帥,加封其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率軍鎮守潼關。
110、至于書后附錄的推薦人名錄,則有林語堂先生、張中行先生、中書君。
111、著作郎三國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編撰國史,屬中書省。
112、后壹奸罪發露伏誅,權引咎責躬,乃使中書郎袁禮告謝諸大將,因問時事所當損益。
113、師道便請徽宗著中書省定了程限,發十道公文,要這十路軍馬如期會集汴京。
114、多屏劃動,支持書架中書籍搜索,書架管理小說分類。
115、盡管此文明確指出,太后下嫁詔書確曾在宣統元年(1909年)被清朝內閣中書劉啟瑞所發現,似乎不容置疑,不過其中還有如下令人莫解的問題。
116、庚辰,王琚為中書侍郎,加實封二百戶;姜皎殿中監,仍充內外閑廄使,加實封二百戶;李令問殿中少監、知尚食事,加實封二百戶。
117、詔諸有疑獄皆付中書,以經義量決。
118、陛下,臣蒙恩澤,入值中書已近十年,如今筋骨漸老,位非才授,敢請骸骨,求陛下準之。
119、其實李云中想的沒錯,洪秀全生于耕讀世家,7歲起在村中書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一些古籍。
120、甲辰,以門下侍郎韓忠彥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禮部尚書李清臣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蔣之奇同知樞密院事。
121、這樣,原屬元中書省的彰德路、衛輝路和懷慶路先后在洪武元年閏七月、八月、十月改為彰德府、衛輝府和懷慶府,并劃歸河南分省。
122、陛下,臣彈劾張忠有關乎國之大事不先與中書令商議。
123、這并不是唐高宗的初衷,他有點后悔,圖謀收回大權,借有人告發武則天在宮內行巫蠱之術為由,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
124、彼此權力分限也并不清楚,有時兩處政令不一,既讓中書省的郎官們處事尷尬,也讓下面具體執行的六部五寺莫知所從,只好根據接到政令的時間先后來辦事。
125、專事代陶工鐫刻書銘,譽稱陶之中書君。
126、中書舍人溫子升以書呈帝,帝恒望其不來,及見書,以榮必來,色甚不悅。
127、許師可,字可臣,號可齋,元朝資善大夫、京兆提學、太子太保、國子祭酒、議事中書省、集賢大學士、教領太史院事。
128、7歲起在村中書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一些古籍。
129、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
130、貞元二年,遷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相位無所啟奏,但多謙退,廉謹畏慎而已。
131、安豐位淮安行省西北,連穎州、光州諸府,通中書、湖廣兩省,亦是與徐州不遑多讓的重鎮,有朝廷大力經營,城中街市繁華,車水馬龍。
132、此是正月初頭,不說梁山泊好漢依次各各下山進發,且說北京梁中書喚過李成、聞達、王太守等一干官員,商議放燈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