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的意思及全詩賞析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這兩句是說,日色西沉,孤獨的城堡隱沒在暮靄中;城頭上棲滿了歸鴉,呀呀亂啼。日暮孤行,戴星侵霧,不勝寥落,語帶感傷。
    出自杜甫《發秦州》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⑵。
    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⑶。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
    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
    雖傷旅寓遠,庶遂平生游⑹。
    此邦俯要沖,實恐人事稠⑺。
    應接非本性,登臨未銷憂⑻。
    溪谷無異石,塞田始微收⑼。
    豈復慰老夫,惘然難久留⑽。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⑾。
    中宵驅車去⑿,飲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蒼茫云霧浮⒀。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⒁。

    注釋
    ⑴古秦州,今屬甘肅省天水市。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謀”,語苦而趣。問,尋求。樂土,富裕地區。因無食故欲就樂土。南州,猶南方。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氣暖,因無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實有此想。以上四句敘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寫同谷氣候和暖,可解決無衣問題。漢源,同谷鄰縣。“聞”字緊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據傳聞來寫的。杜甫此時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寫同谷物產豐富,可解決無食問題。栗亭,屬同谷縣。薯蕷,俗名山藥。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間所釀之蜜。
    ⑹以上四句寫同谷景物宜人,并可供游覽。方舟,兩舟并行,實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見得地面甚廣。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沖,要道或要塞。地勢高,故曰府。稠,煩雜。
    ⑻此二句是說既要應接來往官員,又無山水可以登臨。
    ⑼異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種種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寫發秦州時情景,方是寫實。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發,并因此得病,所以說“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
    ⒀此二句出門時仰望天空所見,景中含情。詩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云霧蒼茫,終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見大,由近及遠。“吾道”二字雙關,充分表現了詩人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可與《空囊》詩“吾道屬艱難”一話互參。

    賞析
    《發秦州》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前往同谷縣(今甘肅成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經路線寫了十二首紀行詩。這是第一首,序詩。全詩先寫衣食之事,說同谷和暖,物產豐富,景物宜人,可解決衣食等問題;再追述離開秦州的原因;后寫發秦州的情景。
    * “日色隱孤戍,烏啼滿城頭”這兩句是說,日色西沉,孤獨的城堡隱沒在暮靄中;城頭上棲滿了歸鴉,呀呀亂啼。日暮孤行,戴星侵霧,不勝寥落,語帶感傷。出自杜甫《發秦州》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⑵。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⑶。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草木未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