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芙蓉幕里千場醉,翡翠巖前半日閑。惆悵晉朝人不到,謝公拋力上東山。
一川如畫敬亭東,待詔閑游處處同。天竺山前鏡湖畔,何如今日庾樓中。
一擲雖然未得盧,驚人不用繞床呼。牢之坐被青云逼,只問君能酷似無。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去跳風雨幾奔波,曾共辛勤奈若何。莫遣窮歸不知處,秋山重疊戍旗多。
知有巖前萬樹桃,未逢搖落思空勞。年年盛發無人見,三十六溪春水高。
思鄉
竹閣斜溪小檻明,惟君來賞見山情。馬嘶風雨又歸去,獨聽子規千萬聲。
五柳逢秋影漸微,陶潛戀酒不知歸。但存物外醉鄉在,誰向人間問是非。
滟滟橫波思有馀,庾樓明月墮云初。揚州寒食春風寺,看遍花枝盡不如。
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當晝火云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
送迎皆到三峰下,滿面煙霜滿馬塵。自是追攀認知己,青云不假送迎人。
看山臺下水無塵,碧筱前頭曲水春。獨對一尊風雨夜,不知家有早朝人。
青娥埋沒此江濱,江樹颼飗慘暮云。文字在碑碑已墮,波濤辜負色絲文。
江莎漸映花邊綠,樓日自開池上春。雙鶴繞空來又去,不知臨水有愁人。
寫景抒懷
無地無媒只一身,歸來空拂滿床塵。尊前盡日誰相對,唯有南山似故人。玄發侵愁忽似翁,暖塵寒袖共東風。公卿門戶不知處,立馬九衢春影中。
冷日微煙渭水愁,翠華宮樹不勝秋。霓裳一曲千門鎖,白盡梨園弟子頭。
紅映高臺綠繞城,城邊春草傍墻生。隋家不向此中盡,汴水應無東去聲。
君恩已盡欲何歸,猶有殘香在舞衣。自恨身輕不如燕,春來長繞御簾飛。
婦女相思
宮烏棲處玉樓深,微月生檐夜夜心。香輦不回花自落,春來空佩辟寒金。
詠物荷花感傷命運
一燭從風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雖知不得公然淚,時泣闌干恨更多。明月蕭蕭海上風,君歸泉路我飄蓬。門前雖有如花貌,爭奈如花心不同。
唐詩三百首懷古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