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的詩詞(共469首)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81
《送李司空赴鎮襄陽》 唐·張籍
中外兼權社稷臣,千官齊出拜行塵。
再調公鼎勛庸盛,三受兵符寵命新。
商路雪開旗旆展,楚堤梅發驛亭春。
襄陽風景由來好,重與江山作主人。
82
《寄蘇州白二十二使君》 唐·張籍
三朝出入紫微臣,頭白金章未在身。
登第早年同座主,題詩今日是州人。
閶門柳色煙中遠,茂苑鶯聲雨后新。
此處吟詩向山寺,知君忘卻曲江春。
83
《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 唐·張籍
朝廷重寄在關東,共說從前選上公。
勛業新城大梁鎮,恩榮更守洛陽宮。
行香暫出天橋上,巡禮常過禁殿中。
每領群臣拜章慶,半開門仗日曈曈。
84
《太白老人》 唐·張籍
日觀東峰幽客住,竹巾藤帶亦逢迎。
暗修黃箓無人見,深種胡麻共犬行。
洞里仙家常獨往,壺中靈藥自為名。
春泉四面繞茅屋,日日唯聞杵臼聲。
86
《贈趙將軍》 唐·張籍
當年膽略已縱橫,每見妖星氣不平。
身貴早登龍尾道,功高自破鹿頭城。
尋常得對論邊事,委曲承恩掌內兵。
會取安西將報國,凌煙閣上大書名。
87
《逢王建有贈》 唐·張籍
年狀皆齊初有髭,鵲山漳水每追隨。
使君座下朝聽易,處士庭中夜會詩。
新作句成相借問,閑求義盡共尋思。
經今三十馀年事,卻說還同昨日時。
88
《送枝江劉明府》 唐·張籍
老著青衫為楚宰,平生志業有誰知。
家僮從去愁行遠,縣吏迎來怪到遲。
定訪玉泉幽院宿,應過碧澗早茶時。
向南漸漸云山好,一路唯聞唱竹枝。
90
《送李馀及第后歸蜀》 唐·張籍
十年人詠好詩章,今日成名出舉場。
歸去唯將新誥牒,后來爭取舊衣裳。
山橋曉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黃。
鄉里親情相見日,一時攜酒賀高堂。
91
《寄元員外》 唐·張籍
外郎直罷無馀事,掃灑書堂試藥爐。
門巷不教當要鬧,詩篇轉覺足工夫。
月明臺上唯僧到,夜靜坊中有酒沽。
朝省入頻閑日少,可能同作舊游無。
92
《罔象得玄珠》 唐·張籍
赤水今何處,遺珠已渺然。
離婁徒肆目,罔象乃通玄。
皎潔因成性,圓明不在泉。
暗中看夜色,塵外照晴田。
無脛真難掬,懷疑實易遷。
今朝搜擇得,應免媚晴川。
93
《省試行不由徑》 唐·張籍
田里有微徑,賢人不復行。
孰知求捷步,又恐異端成。
從易眾所欲,安邪患亦生。
誰能達天道,共此競前程。
子羽有遺跡,孔門傳舊聲。
今逢大君子,士節自光明。
96
《晚秋閑居》 唐·張籍
獨坐高秋晚,蕭條足遠思。
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
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
從來疏懶性,應只有僧知。
98
《送李評事游越》 唐·張籍
未習風塵事,初為吳越游。
露沾湖草晚,日照海山秋。
梅市門何在,蘭亭水尚流。
西陵待潮處,知汝不勝愁。
99
《過賈島野居》 唐·張籍
青門坊外住,行坐見南山。
此地去人遠,知君終日閑。
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
好是經過處,唯愁暮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