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的詩詞(共469首)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225
《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 唐·張籍
越地繒紗紋樣新,遠封來寄學曹人。
便令裁制為時服,頓覺光榮上病身。
應念此官同棄置,獨能相賀更殷勤。
三千里外無由見,海上東風又一春。
226
《寒食看花》 唐·張籍
早入公門到夜歸,不因寒食少閑時。
顛狂繞樹猿離鎖,踴躍緣岡馬斷羈。
酒污衣裳從客笑,醉饒言語覓花知。
老來自喜常無事,仰面西園得詠詩。
227
《送友人盧處士游吳越》 唐·張籍
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
吳苑夕陽明古堞,越宮春草上高臺。
波生野水雁初下,風滿驛樓潮欲來。
試問漁舟看雪浪,幾多江燕荇花開。
228
《送李仆射愬赴鎮鳳翔》 唐·張籍
由來勛業屬英雄,兄弟連營列位同。
先入賊城擒首惡,盡封筦庫讓元公。
旌幢獨繼家聲外,竹帛新添國史中。
天子新收秦隴地,故教移鎮古扶風。
229
《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 唐·張籍
云島茫茫天畔微,向東萬里一帆飛。
久為侍子承恩重,今佐使臣銜命歸。
通海便應將國信,到家猶自著朝衣。
從前此去人無數,光彩如君定是稀。
232
《羅道士》 唐·張籍
城里無人得實年,衣襟常帶臭黃煙。
樓中賒酒唯留藥,洞里爭棋不賭錢。
聞客語聲知貴賤,持花歌詠似狂顛。
尋常行處皆逢見,世上多疑是謫仙。
233
《送從弟濛赴饒州》 唐·張籍
京城南去鄱陽遠,風月悠悠別思勞。
三領郡符新寄重,再登科第舊名高。
去程江上多看堠,迎吏船中亦帶刀。
到日更行清靜化,春田應不見蓬蒿。
234
《寄虔州韓使君》 唐·張籍
南康太守負才豪,五十如今未擁旄。
早得一人知姓字,常聞三事說功勞。
月明渡口漳江靜,云散城頭贛石高。
郡政已成秋思遠,閑吟應不問官曹。
237
《送汀州源使君》 唐·張籍
曾成趙北歸朝計,因拜王門最好官。
為郡暫辭雙鳳闕,全家遠過九龍灘。
山鄉只有輸蕉戶,水鎮應多養鴨欄。
地僻尋常來客少,刺桐花發共誰看。
238
《寄王六侍御》 唐·張籍
漸覺近來筋力少,難堪今日在風塵。
誰能借問功名事,只自扶持老病身。
貴得藥資將助道,肯嫌家計不如人。
洞庭已置新居處,歸去安期與作鄰。
239
《送邵州林使君》 唐·張籍
詞客南行寵命新,瀟湘郡入曲江津。
山幽自足探微處,俗樸應無爭競人。
郭外相連排殿閣,市中多半用金銀。
知君不作家私計,遷日還同到日貧。
240
《送吳煉師歸王屋》 唐·張籍
玉陽峰下學長生,玉洞仙中已有名。
獨戴熊須冠暫出,唯將鶴尾扇同行。
煉成云母休炊爨,已得雷公當吏兵。
卻到瑤壇上頭宿,應聞空里步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