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是南宋中興名相張浚之子。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軒集》。
系舟西岸邊,幅巾自來去。島嶼花木深,蟬鳴不知處。
風吹渡頭雨,摵摵蓬上聲。欣然會心處,端復與誰評。
高樓出林杪,中有千載書。昔人不可見,倚檻意何如。
疊石小崢嶸,修篁高下生。地偏人跡罕,古井轆轤鳴。
湘水接洞庭,秋山見遙碧。南阜時一登,搔首意無斁。
原原錫潭水,匯此南城陰。岸花有開落,水盈無淺深。
前年種垂柳,已復如許長。長條莫攀折,留待映滄浪。
團團凌風桂,宛在水之東。月色穿林影,卻下碧波中。
幽谷竹成陰,懸流著石清。不妨風月夕,來此聽琮琤。
驅車出嚴關,觸熱歸路長。一雨群物蘇,吾行亦清涼。漓水自南去,湘流正洋洋。眷言二三友,跋馬勤送將。
人間炎熱不可耐,君家甕頭春未央。想當醉倒臥永日,夢繞清淮歸故鄉。后生那得識此酒,從君乞方還肯否。徽州作賦為欷歔,荊州詩來端起予。
俗隘寧為異,言深敢自欺。如何幕中辯,翻作暗投疑。行李秋將半,家園菊正滋。反躬端得味,當復有余師。
若人別去已經秋,卻見山間翰墨留。獨對西風揩望眼,試從云際辨荊州。
游絲浩蕩醉春光,倚賴微風故故長。幾度鶯聲留欲住,又隨飛絮過東墻。
小園茶樹數十許,走寄萌芽初得嘗。雖無山頂煙嵐潤,亦有靈泉一派香。
向來屢著敬齋語,天恐多言意未明。今日報君惟一句,工夫端的貴躬行。
聰明用處翻多暗,機巧萌時正自癡。若識圣門持敬味,臨深履薄更何之。
炎暑盛三伏,駕言得清游。城南才里所,便有山林幽。崇蓮炫平堤,修竹綠高丘。方茲閔雨辰,亦有清泉流。
陰崖積雪射寒光,入齒清甘得味嘗。應是山神知客意,故將瓊液沃詩腸。
夜入精藍意自真,上方一笑政清新。山僧忽復隨流水,可惜平生未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