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是南宋中興名相張浚之子。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軒集》。
明時未可廢譚兵,壯歲寧容便乞身。何人為向水頭去,憑仗殷勤一問津。
鐘陵未命千里駕,洞庭亦系沙邊舟。閉門讀書臥歲晚,世事敢云風馬牛。
有時散策過西鄰,共向東風憶故人。芙蓉亭下池水滿,敬簡堂前楊柳春。
詩來千里作春妍,尚記城南五畝園。豈但苔痕留屐齒,故應石上有洼缸。
自古荊州通陸海,只今學士過青錢。笑譚坐子安邊策,取次成詩盡可編。
短筇遍歷溪山,款段時尋鄰里。遇酒聊一中之,得句亦偶然耳。
人情自爾變遷,此道不渝燥濕。未妨靜處閑觀,要知二五即十。
堤上已垂新柳,屋邊尚有錢梅。雪盡春生湖水,野航竟日悠哉。
可是看花不厭,城南更欲城東。多謝諸君著語,莫教孤負春風。
春意新回庭樹,角聲莫起江城。更著水仙為伴,真成難弟難兄。
誰知牛鐸黃鐘,寡和陽春白雪。如君句法飽參,妙處不關言說。
城東幽事如許,一見定勝百聞。苦雨斜風無柰,斷橋流水余芬。
枕邊風雨過今春,起步園林已綠陰。更向坡頭望湘浦,水云無際繞遙岑。
茅亭水溜四周遭,花木經春一一高。卻望西山隔江水,經思一葉泛云濤。
月榭當湖景最句,故人千里寄新題。背欄看字成相憶,何日能來步柳堤。
東風吹得綠成陰,積雨初收柳絮輕。記取湘中最佳處,橘花開時香滿城。
一春風雨水平湖,更覺湖心月榭孤。坐看百花開落遍,依然山色對清廬。
活泉細引忽盈溝,自繞書齋堦堦流。添得眼前無限思,石橋竹塢共清幽。
公庭過午無余事,退食歸來默坐時。晴日半窗香一縷,陽來消息只心知。
曾是南荊地,他年竹馬迎。旌旗嚴騎士,弧矢盛民兵。細考規摹舊,還各節制明。思公如峴首,同我淚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