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逃秦的詩詞(115首)

    21 《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 宋·蘇轍

    諸妄不可賴,所賴惟一真。
    內欲求性命,油然反清淳。
    外將應物化,致一常日新。
    商於四父老,攜手初逃秦

    22 《又次大人韻》 宋·李流謙

    卜筑城南幾歲華,滿川煙雨富桑麻。
    武陵未用逃秦俗,盤谷從來屬李家。
    橫拓小溪通畫楫,剩栽疎竹間梅花。
    更饒一斗詩千首,不信閒居樂可涯。

    23 《余頃為中塘梅林詩他日來游復作》 宋·葉適

    側聞中塘好,曾賦勸游篇。
    凌江入枉浦,聊復信所傳。
    化工保作強,耿耿不自憐。
    山山高相映,塢塢曲相穿。

    24 《開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還鄉寓居城南十二月》 宋·汪莘

    朱減顏逾皺,霜添鬢卻新。
    文章應舍我,富貴不如人。
    照破生前物,思窮死后神。
    謂宜休仕漢,何必只逃秦

    25 《龍瑞宮》 宋·蘇泂

    未必時人識面頻,偶然蹤跡似逃秦
    重來洞府青春晚,一樹桃花犬吠人。

    26 《桃源圖》 宋·胡仲弓

    桃源分二種,半在此源栽。
    向為逃秦去,今還歸趙來。
    山川猶古昔,人物不塵埃。
    劉阮何為者,無言空自回。

    27 《余堯衢同年古稀偕老圖題句寄祝》 近代·陳三立

    窈窈樓臺接海居,紫霞輝暖染衣裾。
    五噫賃廡鴻光在,下潠歸田陶翟如。
    以美人倫成教化,白邀天籟與吹噓。
    逃秦仙眷依詩卷,圖續花源不妒渠。

    28 《新婦石》 宋·項安世

    誰家丑新婦,臨水久徘徊。
    月印修眉嫵,風傅古曲哀。
    曉妝無粉黛,春服有梅苔。
    應恨周居士,逃秦更不回。

    29 《水竹野十詠·尋源橋》 宋·葉茵

    躞蹀水窮處,雞犬非人間。
    褰裳不用涉,迤邐逃秦山。

    30 《謝尹綠坡見訪》 宋·王镃

    棕鞋閑踏軟紅塵,道眠青山認得真。
    不是江湖相識者,誰來泉石訪幽人。
    夜寒草屋三更雨,心事梨花一片春。
    莫笑家風太枯淡,地壚溫酒話逃秦

    31 《桃源縣》 宋·陸文圭

    張家橋西車成塵,北風刮地瞇行人。
    籬落枯桃三五樹,不應此地可逃秦

    32 《丙子九月陳村避地三絕》 宋·舒岳祥

    盤盤幽谷造云峰,應有逃秦隱此中。
    行到半山奇絕事,白鷳如練掛青松。

    33 《少師丞相國公西磵先生挽歌二首》 宋·舒岳祥

    咸淳無正史,德佑少守欠。
    他日修公傳,終身作宋臣。
    淵明還死晉,商皓本逃秦
    壯士元無淚,西風自濕巾。

    34 《紀夢》 宋·舒岳祥

    纚纚桃花萬樹紅,徑回無復辨西東。
    人間何處春風好,若欲逃秦入夢中。

    35 《春申君》 宋·徐鈞

    輸忠世子得逃秦,二十馀年相國榮。
    固位但知迷孕女,防身惜不用朱英。

    36 《贈張相鎬二首(時逃難在宿松山作·蕭士赟云下八首偽)》 唐·李白

    神器難竊弄,天狼窺紫宸。
    六龍遷白日,四海暗胡塵。
    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經綸。
    澹然養浩氣,欻起持大鈞。

    37 《贈張相鎬二首(時逃難在宿松山作·蕭士赟云下八首偽)》 唐·李白

    神器難竊弄,天狼窺紫宸。
    六龍遷白日,四海暗胡塵。
    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經綸。
    澹然養浩氣,欻起持大鈞。

    唐詩三百首樂府女子思念

    38 《秦鏡》 唐·仲子陵

    萬古秦時鏡,從來抱至精。
    依臺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爛爛金光發,澄澄物象生。
    云天皆洞鑒,表里盡虛明。
    但見人窺膽,全勝響應聲。
    妍媸定可識,何處更逃情。

    39 《貞女峽(在連州桂陽縣,秦時有女子化石在東岸穴中)》 唐·韓愈

    江盤峽束春湍豪,風雷戰斗魚龍逃。
    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云濤。
    漂船擺石萬瓦裂,咫尺性命輕鴻毛。

    40 《和蘇著作麻姑十詠·秦人峰》 宋·李覯

    秦法雖甚苛,秦吏若猶拙。
    山林不數里,俾爾逃得脫。
    予觀后世事,政役火烈烈。
    茍非為鬼神,何計避羈紲。

    * 關于逃秦的詩詞 描寫逃秦的詩詞 帶有逃秦的詩詞 包含逃秦的古詩詞(11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