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有道是的詩詞(2736首)

    561 《豐干贊》 宋·釋紹曇

    加紗掛頭何規矩,眼要看經不識字。
    差般差樣制風顛,硬作斑貓騎作虎。
    道是彌陀,有何本據。
    閭丘太守,似蘇州子。

    562 《寄無相寧道二友》 宋·釋行海

    只隔青山百余里,都無消息是何如。
    春來雖有游人使,逆旅情懷懶作書。

    563 《酬弘道夫》 宋·釋行海

    人隔三州只自知,月明千里是相思。
    湖山秋后分題處,朋友叢中憶欠誰。
    百歲自完休獻玉,萬般如戲莫悲絲。
    余生定有重逢日,云水茫茫未可期。

    564 《普請道友搬瓦》 宋·釋印肅

    當時驢覷井,如今井覷驢。
    酒醒溪邊思往昔,至今方覺彼區區。
    空花解弄□兒路,蝶引癡蜂入網蛛。
    誰是那頭能警叱,回光返照越賢愚。
    云蓋瓦鋪須子細,筆端有□顯文殊。

    565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赤肉鑿竅,乾骨裹皮。
    自然無我,你道是誰。
    雙瞳秋點點,兩鬢雪絲絲。
    筇倚床頭不去諸方行腳,口掛壁上欲學古人住持。
    淵默有句,真得無師。
    崖蜂春採薝蔔華,海鳥夢臥珊瑚枝。

    566 《偈頌二首》 宋·釋祖欽

    八十余人十七州,相看盡是惡冤讎。
    諸方有道不肯學,來共山僧作對頭。

    567 《次韻》 宋·舒岳祥

    兒時人道是奇童,末路翻成毦{澡氵換耳}翁。
    燕去燕來催歲月,花開花落共春風。
    有金斑鬢難重綠,無酒衰顏肯理煞。
    夢境如今親歷過,何須學佛更談空。

    568 《次韻和錢穆甫答簽判殿丞臨安道中作》 宋·蘇頌

    吳越開基舊土疆,鑒山仍是種瓜鄉。
    七朝賜履加尊寵,五世苴茅奉憲章。
    里社依然題晝錦,昆云不絕佩鞶囊。
    人懷馀德能封殖,猶有當時似蓋桑。

    569 《和秀實寄尹商老見訪》 宋·王洋

    二千里外命車輪,慰我言詞字字新。
    自向江西逢隱吏,方知物外有高人。
    頻將篇什收風月,怠整形儀作縉紳。
    相對茅檐終日語,從教人道是沉淪。

    570 《挽焦適道寺丞》 宋·王洋

    亹亹談多緒,諄諄意恐傷。
    行孤違眾好,誠盡是君長。
    生死人間異,經或地上忙。
    靜中如有趣,遺譽自芬芳。

    571 《得丁執中書和前韻依用韻一首》 宋·王洋

    履堅抱節有誰如,本為書窮更買書,命欲問天何厚薄,貧多聞道是乘除。
    倉箱粟帛常虧課,庭戶芝蘭獨獻馀,氣味如君略相似,只論詩律愧空疏。

    572 《邵氏悅心堂》 宋·薛嵎

    擾擾利名役,鬢髭霜雪侵。
    要知充此性,即是悅吾心。
    有道境常裕,無營味最深。
    紛華安肯羨,出見更酣沈。

    573 《九日青陽道中呈張主簿》 宋·喻良能

    重陽時候在青陽,野店山肴對舉觴。
    菊蕊半開簪鬢好,橘包初破噀人香。
    西風有意吹紗帽,細雨無情濕錦障。
    但得一樽相對飲,不須更問是他鄉。

    574 《乾道別廟樂歌三首》 宋·真宗

    涓選休辰,于秋之杪。
    既齊既武,爰假祖廟。
    有侐們坤,舊章是俲。
    享祀奚為,天子純孝。

    575 《師說》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高中文言文古文觀止議論老師

    576 《聲無哀樂論》 兩漢·嵇康

    有秦客問于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
    』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樂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弦,知眾國之風。
    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

    感嘆生命

    577 《詩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凈。
    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
    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唐詩三百首高中古詩邊塞贊美將軍

    578 《論語十則》 先秦·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初中文言文對話學習哲理

    579 《雜說四·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祇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初中文言文古文觀止寫馬寓人哲理

    580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明·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初中文言文送別勸勉學習

    * 關于有道是的詩詞 描寫有道是的詩詞 帶有有道是的詩詞 包含有道是的古詩詞(273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