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堪畫的詩詞(708首)

    1 《題叔子夫人賀翹華女士畫冊》 當代·錢鐘書

    絕世人從絕域還,丹青妙手肯長閑。
    江南劫后無堪畫,一片傷心寫剩山。

    2 《題畫四首》 明·唐寅

    東崦荷花西崦菱,大船漁網小船罨。
    我依住處真堪畫,借問旁人到未曾。

    3 《題岳陽樓》 唐·白居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湖光山色

    4 《賞牡丹》 唐·王建

    此花名價別,開艷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妖色暖鮮膚。
    滿蕊攢黃粉,含棱縷絳蘇。

    詠物寫花惜花牡丹

    5 《塞垣春》 宋·方千里

    四遠天垂野。
    向晚景,雕鞍卸。
    吳藍滴草,塞綿藏柳,風物堪畫
    對雨收霧霽初晴也。

    6 《念奴嬌(次韻弟B54B)》 宋·陳著

    百年光景,算山中、多占人間分數。
    一片清風梅是主,彈壓粗花俗樹。
    小小魚池,深深鶯谷,曲曲香云路。
    堪詩堪畫,是天分付閑處。

    7 《念奴嬌(次韻弟B54B)》 宋·陳著

    百年光景,算山中、多占人間分數。
    一片清風梅是主,彈壓粗花俗樹。
    小小魚池,深深鶯谷,曲曲香云路。
    堪詩堪畫,是天分付閑處。

    8 《釣灘》 唐·李白

    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
    靄峯尖似筆,堪畫不堪書。

    9 《初夏旅中五首》 宋·楊公遠

    每憶吾廬隱者居,天然景物足清娛。
    樹林陰翳鶯求友,簾幕深沈燕引雛。
    可釣可耕盤谷序,堪詩堪畫輞川圖。
    何當歸去北窗臥,能勝羲皇以上無。

    10 《壽陽曲·江天暮雪》 元·馬致遠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寫雪漁人生活

    11 《重修朝宗門樓集句呈王宰》 宋·余壹

    茲城實佳麗,上與浮云齊。
    加望川之陰,津途去不迷。
    一旦起樓高百尺,城高跨樓滿金碧。
    朱門峨臨九衢,一片彩霞迎曉日。

    12 《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 宋·蘇軾

    何年顧陸丹青手,畫作《朱陳嫁娶圖》。
    聞道一村惟兩姓,不將門戶買崔盧。
    我是朱陳舊使君,(朱陳村,在徐州蕭縣。
    )勸耕曾入杏花村。
    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

    13 《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之戲》 唐·白居易

    摘來正帶凌晨露,寄去須憑下水船。
    映我緋衫渾不見,對公銀印最相鮮。
    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
    聞道萬州方欲種,愁君得吃是何年。

    14 《崔卿雙白鷺》 唐·顧非熊

    朝客高清愛水禽,綠波雙鷺在園林。
    立當風里絲搖急,步繞池邊字印深。
    刷羽競生堪畫勢,依泉各有取魚心。
    我鄉多傍門前見,坐覺煙波思不禁。

    理論

    15 《洛陽長句二首》 唐·杜牧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
    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
    芝蓋不來云杳杳,仙舟何處水潺潺。

    寫鳥抒懷思鄉

    16 《北渡》 唐·陸龜蒙

    江客柴門枕浪花,鳴機寒櫓任嘔啞。
    輕舟過去真堪畫,驚起鸕鶿一陣斜。

    17 《北渡》 唐·陸龜蒙

    江客柴門枕浪花,鳴機寒櫓任嘔啞。
    輕舟過去真堪畫,驚起鸕鶿一陣斜。

    18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寫雪寫人

    19 《贈月君》 唐·徐夤

    出水蓮花比性靈,三生塵夢一時醒。
    神傳尊勝陀羅咒,佛授金剛般若經。
    懿德好書添女誡,素容堪畫上銀屏。
    鳴梭軋軋纖纖手,窗戶流光織女星。

    20 《遷村居二首》 唐·李洞

    移居入村宇,樹闕見城隍。
    云水雖堪畫,恩私不可忘。
    猿涎滴鶴氅,麈尾拂僧床。
    棄逐隨樵牧,何由報稻粱。

    * 關于堪畫的詩詞 描寫堪畫的詩詞 帶有堪畫的詩詞 包含堪畫的古詩詞(70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