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余步的詩詞(667首)

    441 《寒食梨花小飲》 宋·蔡襄

    江南寒薄春嘗早,花卉入春先自老。
    嗟予衰病不及時,出見池園半青草。
    縱有余葩在葉間,行看落片隨風掃。
    尋春已過索寞歸,重憶歡娛耿懷抱。

    442 《高竹八首》 宋·邵雍

    高竹碧相倚,自能發余清。
    時時微風來,萬地同一聲。
    道污得夷理,物虛含遠情。
    堦前閑步人,意思何清平。

    443 《寄謝三城太守韓子華舍人》 宋·邵雍

    洛陽自為都,二千有余年。
    舉步圖籍中,開目今古間。
    西北岌宮殿,東南傾山川。
    照人伊洛清,迎門嵩少寒。

    444 《八詠詩 登臺望秋月》 南北朝·沈約

    望秋月。
    秋月光如練。
    照曜三爵臺。
    徘徊九華殿。

    445 《梁甫吟》 南北朝·沈約

    龍駕有馳策。
    日御不停陰。
    星鑰亟回變。
    氣化坐盈侵。

    446 《八詠詩 被褐守山東》 南北朝·沈約

    守山東。
    山東萬嶺郁青蔥。
    兩溪共一瀉。
    水潔望如空。

    447 《和陸慧曉百姓名詩》 南北朝·沈約

    建都望淮海。
    樹闕表衡稽。
    井干風云出。
    柏梁星漢齊。

    448 《周宗廟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庭闋四始。
    筵終三薦。
    顧步階墀。
    徘徊余奠。
    六龍矯首。
    七萃警途。
    鼓移行漏。
    風轉相烏。
    翼翼從事。
    綿綿四時。
    惟神降嘏。
    永言保之。

    449 《周祀圜丘歌 雍樂》 南北朝·庾信

    禮將畢。
    樂將闌。
    回日轡。
    動天關。

    450 《仰和何仆射還宅故詩》 南北朝·庾信

    紫閣旦朝罷。
    中臺夕奏稀。
    無復千金笑。
    徒勞五日歸。

    451 《和詠舞詩》 南北朝·庾信

    洞房花燭明。
    燕余雙舞輕。
    頓履隨疎節。
    低鬟逐上聲。
    步轉行初進。
    衫飄曲未成。
    鸞回鏡欲滿。
    鶴顧市應傾。
    已曾天上學。
    詎是世中生。

    452 《次韻提刑毅甫送茶》 宋·晁補之

    炰羔煮餅漸宜秦,愁絕江南一味真。
    健步遠梅安用插,鷓鴣金盞有余春。

    453 《述懷》 宋·寇準

    吾家嗣儒業,奕世盛冠裳。
    桂籍冠倫輩,天下知聲光。
    有才無其命,不得步玉堂。
    余亦好古者,詩禮承馀芳。

    454 《再次前韻四首》 宋·蘇轍

    城頭棟宇恰三間,楚望凄涼吊屈原。
    雨洗山川百里凈,風吹語笑一城喧。
    鄉書莫問經時絕,歲事初驚片葉翻。
    南近清淮鱸鱖好,釣筒時問有潛吞。

    455 《和子瞻自徐移湖將過宋都途中見寄五首》 宋·蘇轍

    東武厭塵土,彭門富溪山。
    従兄百日留,退食同躋攀。
    輕帆過百步,船底驚雷翻。
    肩輿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456 《八陣磧》 宋·蘇轍

    漲江吹八陣,江落陣如故。
    我來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遺跡,磊磊六十四。
    遙指如布棋,就視不知處。

    457 《郊祀慶成并進狀》 宋·曾鞏

    即祚謳歌后,欽柴禮數新。
    盛容超曠代,樂貢盡殊鄰。
    宿戒臨行殿,宵興絕眾臣。
    立須空便泬,步進卻柔姻。

    458 《蓬瀛臺》 宋·韓元吉

    雨余天定澹澄瀛,及此秋郊一日晴。
    軒蓋翩翩度林影,笙簫隱隱雜溪聲。
    風隨廣席歌呼轉,云滿高臺步武生。
    記取今年作重九,丹崖絕壑是神清。

    459 《上巳日與客游張園》 宋·韓元吉

    簿書有余閒,春日亦已永。
    況逢佳節休,朱墨得暫屏。
    名園跨江郊,危檻俯千頃。
    平蕪雨初勻,弱柳風自整。

    460 《故太師和王挽詩三首》 宋·韓元吉

    淮右偏師出,江津督府開。
    橐皋賊陣蹙,瓜步敵鋒摧。
    寶劍疇能舉,神旗悵莫回。
    悲風苕水路,千載有余哀。

    * 關于余步的詩詞 描寫余步的詩詞 帶有余步的詩詞 包含余步的古詩詞(66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