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不夷的詩詞(2267首)

    741 《報孫會宗書》 兩漢·楊惲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余業,得備宿衛。
    遭遇時變,以獲爵位。
    終非其任,卒與禍會。
    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

    古文觀止書信諷刺

    742 《原道》 唐·韓愈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古文觀止推崇儒道

    743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唐·韓愈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向上書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懼不敢逃遁,不知所為,乃復敢自納于不測之誅,以求畢其說,而請命于左右。
    愈聞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后呼而望之也。
    將有介于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茍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將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古文觀止書信議論用人

    744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唐·韓愈

    三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
    天下之賢才皆已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天災時變、昆蟲草木之妖皆已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風俗皆已敦厚,動植之物、風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皆已備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憑叔父之親,其所輔理承化之功又盡章章如是。
    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有賢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賢于周公而已,豈復有賢于時百執事者哉?豈復有所計議、能補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慮有所未及,以負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古文觀止書信抒憤

    745 《祭鱷魚文》 唐·韓愈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
    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古文觀止檄文

    746 《柳子厚墓志銘》 唐·韓愈

    子厚,諱宗元。
    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
    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諱鎮,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

    古文觀止墓志銘哀悼贊頌

    747 《箕子碑》 唐·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圣人之言無所用。
    進死以并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

    古文觀止碑文贊頌寫人

    748 《愚溪詩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
    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

    古文觀止寫景抒憤序文

    749 《小石城山記》 唐·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古文觀止山水游記詠物抒懷

    750 《待漏院記》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

    古文觀止議論

    751 《相州晝錦堂記》 宋·歐陽修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
    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禮于其嫂,買臣見棄于其妻。

    古文觀止贊頌寫人

    752 《瀧岡阡表》 宋·歐陽修

    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
    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

    古文觀止寫人父母

    753 《管仲論》 宋·蘇洵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

    754 《辨奸論》 宋·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古文觀止議論

    755 《留侯論》 宋·蘇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散文

    756 《上樞密韓太尉書》 宋·蘇轍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古文觀止書信

    757 《象祠記》 明·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
    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古文觀止詠物哲學理論

    758 《信陵君救趙論》 明·唐順之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
    趙,魏之障也。
    趙亡,則魏且為之后。

    古文觀止史論

    759 《天問》 先秦·屈原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楚辭

    760 《九歌》 先秦·屈原

    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楚辭祭祀

    * 關于不夷的詩詞 描寫不夷的詩詞 帶有不夷的詩詞 包含不夷的古詩詞(226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