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訪遺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藏經訪遺蹤”全詩
銅瓶與竹杖,來自祝融峰。
常愿入靈岳,藏經訪遺蹤。
南歸見長老,且為說心胸。
分類:
作者簡介(崔興宗)
崔興宗,生卒年不詳,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詩人。為王孟詩派作者之一。早年隱居終南山,與王維、盧象、裴迪等游覽賦詩,琴酒自娛。曾任右補闕,官終饒州長史。《全唐詩》錄存他的《酬王維盧象見過林亭》、《留別王維》、《青雀歌》等詩5首。《留別王維》中寫道:“駐馬欲分襟,清寒御溝上。前山景氣佳,獨往還惆悵。”事跡略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詩紀事》卷十六、《唐才子傳》卷二。王維和崔興宗不但好友,崔興宗還是王維的內弟,王維曾寫過兩首關于崔興宗的詩,即《送崔興宗》和《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歸》崔興宗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與王右丞送瑗公南歸》
詩意:忍受艱辛的人也能擁有高尚的精神,冷然獨立于山谷之上的松樹。銅瓶和竹杖是來自祝融峰的禮物。我常常愿意進入靈岳,尋找那些珍貴的經典遺跡。南歸時見到長者,我將訴說我的心胸。
賞析:此詩以送別的場景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在人生旅途中面對艱辛仍能擁有崇高精神的主題。詩中的“行苦神亦秀”一句,暗示著詩人在旅途中所經歷的艱辛和困難,但他仍然能夠秉持高尚的精神。接著描述了泠然獨立于山谷之上的松樹,展示出松樹冷峻、高潔的形象,與上文的“行苦神亦秀”相互呼應,突出了堅韌不屈的精神態度。
詩中提到的銅瓶與竹杖,來自祝融峰。祝融是古神話中的火神,而銅瓶與竹杖是祝融峰的特產,象征著神圣與權威。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希望通過把這樣的禮物送給他人,以表達對自己困苦行程的認可與慰勞。
接下來,詩人表示常常渴望進入靈岳,尋找那些珍貴的經典遺跡。靈岳指的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普賢菩薩居住的地方,象征著智慧和慈悲。詩人希望通過獲取智慧和知識,來自于經典和古籍的尋找,來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
最后兩句“南歸見長老,且為說心胸”,表明詩人在南下的路上,有幸遇到了一位長者,他將把自己的心胸傳遞給長者,這里表示詩人希望能夠分享自己的心靈體驗,與長者共同交流,互相啟迪。通過這一句,突出了詩人渴望獲取智慧和境界的愿望,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長者的敬重和傾慕之情。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送別的場景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寓意符號,表達了作者秉持高尚精神,渴望獲取知識智慧的心境,并展現了對長者智慧的向往和敬重。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希望與人共同交流心靈體驗的愿望。
“藏經訪遺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wáng yòu chéng sòng yuàn gōng nán guī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歸
xíng kǔ shén yì xiù, líng rán xī shàng sōng.
行苦神亦秀,泠然谿上松。
tóng píng yǔ zhú zhàng, lái zì zhù róng fēng.
銅瓶與竹杖,來自祝融峰。
cháng yuàn rù líng yuè, cáng jīng fǎng yí zōng.
常愿入靈岳,藏經訪遺蹤。
nán guī jiàn zhǎng lǎo, qiě wèi shuō xīn xiōng.
南歸見長老,且為說心胸。
“藏經訪遺蹤”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