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泥仍許置清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紅泥仍許置清鮮”全詩
行逢蜀井恍如夢,試煮山茶意自便。
短綆不收容盥濯,紅泥仍許置清鮮。
早知鄉味勝為客,游宦何須更著鞭。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揚州五詠 蜀井〈在大明寺·〉》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揚州五詠 蜀井〈在大明寺·〉》是宋代蘇轍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信腳東游十二年,
甘泉香稻憶歸田。
行逢蜀井恍如夢,
試煮山茶意自便。
短綆不收容盥濯,
紅泥仍許置清鮮。
早知鄉味勝為客,
游宦何須更著鞭。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蘇轍東游十二年后回到家鄉揚州的情景。他在路上遇到了蜀井,一種泉水,讓他感到仿佛置身夢境。他試著用這泉水煮山茶,感受到了它的自然之意。他意味深長地提到,即使是短繩也不需要綁住這泉水,紅泥也不必污染它的清澈。他認為早就知道鄉土的味道勝過作為客人的滋味,所以游宦出行時又何必再趕路。
賞析:
這首詩以蘇轍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背景,抒發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詩中的蜀井被描繪得神秘而夢幻,給人以超脫塵世的感覺。蘇轍在這里利用了對比手法,將蜀井的純凈與清新與塵世的短繩紅泥相對比,凸顯了他對自然的贊美和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轍對歸鄉的歡喜,他認為鄉土的味道勝過外地的經歷,不再需要匆匆趕路。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家鄉和平淡生活的向往。
“紅泥仍許置清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g zhōu wǔ yǒng shǔ jǐng zài dà míng sì
揚州五詠 蜀井〈在大明寺·〉
xìn jiǎo dōng yóu shí èr nián, gān quán xiāng dào yì guī tián.
信腳東游十二年,甘泉香稻憶歸田。
xíng féng shǔ jǐng huǎng rú mèng, shì zhǔ shān chá yì zì biàn.
行逢蜀井恍如夢,試煮山茶意自便。
duǎn gěng bù shōu róng guàn zhuó, hóng ní réng xǔ zhì qīng xiān.
短綆不收容盥濯,紅泥仍許置清鮮。
zǎo zhī xiāng wèi shèng wèi kè, yóu huàn hé xū gèng zhe biān.
早知鄉味勝為客,游宦何須更著鞭。
“紅泥仍許置清鮮”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上聲十六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