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旅三年忘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羈旅三年忘去”全詩
羈旅三年忘去,故園何日歸休。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答文與可以六言詩相示因道濟南事作十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文與可以六言詩相示因道濟南事作十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答文與可以六言詩相示
因道濟南事作十首
舜井溢流陌上,
歷山近在城頭。
羈旅三年忘去,
故園何日歸休。
詩意解析:
這首詩詞是蘇轍的回答。詩的開篇提到了“舜井溢流陌上”,舜井指的是舜帝為民眾修建的井,水從井中溢出,流淌到大街小巷之間。接著提到“歷山近在城頭”,歷山是濟南的一座山,位于城市的近處,顯示出蘇轍身在濟南。詩的中間兩句表達了蘇轍離家三年以來的感慨和思念之情:“羈旅三年忘去,故園何日歸休。”他在外地漂泊,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三年的時光已經被遺忘,而對于回到故園的渴望卻無法休止。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述濟南的景物和蘇轍自身的境遇,表達了他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和渴望回歸的心情。舜井溢流陌上、歷山近在城頭等描繪了濟南的景色,展示了蘇轍身處異鄉的心境。而“羈旅三年忘去,故園何日歸休”則表達了蘇轍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宋代文人中普遍存在,對于蘇轍來說,離鄉背井已經三年,思鄉之情更加濃烈。整首詩字數簡短,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通過簡潔的詞語表達了蘇轍內心的痛苦和對家鄉的眷戀。這也是蘇轍以其細膩的感情描寫和卓越的才華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所在。
“羈旅三年忘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wén yǔ kě yǐ liù yán shī xiāng shì yīn dào jǐ nán shì zuò shí shǒu
答文與可以六言詩相示因道濟南事作十首
shùn jǐng yì liú mò shàng, lì shān jìn zài chéng tóu.
舜井溢流陌上,歷山近在城頭。
jī lǚ sān nián wàng qù, gù yuán hé rì guī xiū.
羈旅三年忘去,故園何日歸休。
“羈旅三年忘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