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與琴書鄴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家與琴書鄴都”全詩
白酒清談憶汝,黃花佳節愁予。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濱州道中四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濱州道中四首》是宋代晁補之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身隨符檄塞壘,
家與琴書鄴都。
白酒清談憶汝,
黃花佳節愁予。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晁補之在濱州道路上的四個場景,表達了他身臨戰爭邊塞之地的感受,思念家鄉和親友的心情,以及對逝去的黃花佳節的憂傷。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四個場景,生動地展示了晁補之的行旅經歷和內心感受。
首句“身隨符檄塞壘”,描述了他身體隨著軍旅行進到邊塞之地,符檄是古代傳遞軍令的信物,塞壘指邊防軍事設施。這一句表達了他身處邊塞的艱苦環境和危險境地。
第二句“家與琴書鄴都”,表達了他思念家鄉和親友的情感。琴書指的是音樂和書籍,鄴都則是晁補之的故鄉,這句意味著他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和文化。
第三句“白酒清談憶汝”,表達了他飲酒暢談時對遠方親友的思念。白酒和清談是古代文人雅事,通過這種方式,他回憶起與親友相處的美好時光。
最后一句“黃花佳節愁予”,表達了他對逝去的黃花佳節的憂傷之情。黃花佳節是指春天的黃花盛開時節,而愁予則表示他對這美好時光的思念和悲傷。
整首詩詞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和情感表達,展示了晁補之在濱州道路上的行旅經歷和內心感受。他身處邊塞,思念家鄉和親友,回憶美好時光,同時也感嘆逝去的黃花佳節,表達了他在異鄉的孤寂和憂傷之情。這首詩詞既展示了晁補之的個人情感,也反映了當時戰亂和離散的時代背景,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家與琴書鄴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īn zhōu dào zhōng sì shǒu
濱州道中四首
shēn suí fú xí sāi lěi, jiā yǔ qín shū yè dōu.
身隨符檄塞壘,家與琴書鄴都。
bái jiǔ qīng tán yì rǔ, huáng huā jiā jié chóu yǔ.
白酒清談憶汝,黃花佳節愁予。
“家與琴書鄴都”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