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搖言上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扶搖言上擊”全詩
盡付將軍制,真為儒者榮。
扶搖言上擊,濛汜忽西傾。
罷市人相吊,紛紛滿百城。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宣徽使河東經略使鄭文肅公挽歌二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宣徽使河東經略使鄭文肅公挽歌二首》是宋代司馬光所作的一首挽歌。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璿璣敷帝命,金節護邊兵。
盡付將軍制,真為儒者榮。
扶搖言上擊,濛汜忽西傾。
罷市人相吊,紛紛滿百城。
詩意:
這首詩詞是為了悼念鄭文肅公而寫的。詩中提到了他受到皇帝的重用,被任命為宣徽使和河東經略使,負責保衛邊疆。他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真正體現了儒者的榮耀。詩中還描繪了他英勇無畏的形象,如同扶搖直上擊敗敵人,但最終卻不幸戰死沙場。他的去世引起了人們的悲痛,各地的人們紛紛前來吊唁,百城皆感傷痛。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鄭文肅公的贊頌和悼念,展現了他為國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詩中運用了一些象征和修辭手法,如璿璣、金節等,來形容他的崇高地位和英勇無畏的形象。詩人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對英雄的敬仰和對逝者的哀思。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對鄭文肅公的深深懷念和對他所代表的儒者精神的贊美。同時,詩中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英雄的崇拜和對戰爭的殘酷現實的揭示。這首詩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是宋代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扶搖言上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uān huī shǐ hé dōng jīng lüè shǐ zhèng wén sù gōng wǎn gē èr shǒu
宣徽使河東經略使鄭文肅公挽歌二首
xuán jī fū dì mìng, jīn jié hù biān bīng.
璿璣敷帝命,金節護邊兵。
jǐn fù jiāng jūn zhì, zhēn wèi rú zhě róng.
盡付將軍制,真為儒者榮。
fú yáo yán shàng jī, méng sì hū xī qīng.
扶搖言上擊,濛汜忽西傾。
bà shì rén xiāng diào, fēn fēn mǎn bǎi chéng.
罷市人相吊,紛紛滿百城。
“扶搖言上擊”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二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