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一并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五日一并食”全詩
已出澗谷底,更陟山阪高。
五日一并食,十年一縕袍。
未知歸宿處,豈憚鞍馬勞。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述了晁元忠西歸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他的敬佩和祝福之情。
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
前有熊羆咆,後有虎豹號。
已出澗谷底,更陟山阪高。
五日一并食,十年一縕袍。
未知歸宿處,豈憚鞍馬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晁元忠西歸的場景為主線,展現了他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第一句“前有熊羆咆,後有虎豹號”,形象地描繪了前方有熊羆咆哮,后方有虎豹咆哮的危險情景,暗示著他面臨的困難和艱險。
接著,詩中寫道他已經“出澗谷底,更陟山阪高”,表明他已經跨過了深谷和陡峭的山坡,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詩的后半部分強調了晁元忠在西歸途中的艱辛和奮斗。他“五日一并食,十年一縕袍”,意味著他在艱苦的條件下,每五天才能有一頓飯吃,十年才能有一件破舊的衣袍。這揭示了他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最后兩句“未知歸宿處,豈憚鞍馬勞”,表達了晁元忠對未來歸宿的不確定和對艱苦勞累的不畏懼。他不畏懼長途跋涉和辛勞,堅定地追隨自己的理想,不知道最終的歸宿在何處。
整首詩通過描繪晁元忠的西歸之路,表達了作者對他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贊美和祝福。作者以簡潔有力的語言,抓住關鍵的場景和情感,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西歸者的艱辛和追求理想的堅定信念。
“五日一并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cháo yuán zhōng xī guī shí shǒu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qián yǒu xióng pí páo, hòu yǒu hǔ bào hào.
前有熊羆咆,後有虎豹號。
yǐ chū jiàn gǔ dǐ, gèng zhì shān bǎn gāo.
已出澗谷底,更陟山阪高。
wǔ rì yī bìng shí, shí nián yī yūn páo.
五日一并食,十年一縕袍。
wèi zhī guī sù chù, qǐ dàn ān mǎ láo.
未知歸宿處,豈憚鞍馬勞。
“五日一并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