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散逃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魂魄散逃逃”全詩
汝無行實者,以取著名高。
行實尚非實,利名豈堅牢。
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分類:
作者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王安石 翻譯、賞析和詩意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汝無名高者,以見利貪叨。
汝無行實者,以取著名高。
行實尚非實,利名豈堅牢。
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王安石對于名利的批判和對真實行為的強調。詩中提到了兩種人,一種是追求名聲和地位的人,另一種是只追求名利而不注重真實行為的人。詩人認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注定無法得到真正的名聲和高位,因為他們所追求的并非真實、可靠的東西。詩人進一步警告說,就算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在一時獲得了地位和名聲,但這些東西并不穩固和持久。最后,詩人以"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的形象描述了追求名利卻忽略真實行為的人,他們最終會失去一切,魂魄也會無處可尋。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王安石對于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性的思考。他批判了那些只追求名利而不注重真實行為的人,認為他們所追求的名聲和地位是虛幻和不牢固的。王安石強調了道德和真實行為的重要性,暗示人們應該追求真實的品德和價值,而不是被表面的名利所迷惑。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給人以警示和啟示。它也反映了王安石獨特的文風和思想觀點,對后世有一定的影響。
“魂魄散逃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ǐ hán shān shí dé èr shí shǒu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
rǔ wú míng gāo zhě, yǐ jiàn lì tān dāo.
汝無名高者,以見利貪叨。
rǔ wú xíng shí zhě, yǐ qǔ zhù míng gāo.
汝無行實者,以取著名高。
xíng shí shàng fēi shí, lì míng qǐ jiān láo.
行實尚非實,利名豈堅牢。
yī zhāo tóu tǔ kū, hún pò sàn táo táo.
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魂魄散逃逃”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