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的近義詞
落井下石的近義詞有:上樹拔梯,臨危下石,乘人之危,休戚與共,幸災樂禍,惻隱之心,投井下石,投阱下石,落井投石,落阱下石,趁火打劫,雪上加霜,落井下石[luò jǐng xià shí]的解釋:看見別人落在井里;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出自: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落井下石的近義詞詳解
- 1 上樹拔梯
- 拼音:
- shàng shù bá tī
- 解釋:
- 比喻引誘別人上前而斷絕他的退路。
- 出處:
- 宋 曉瑩《羅湖野錄》第一卷引宋 黃庭堅與興化海老手帖:“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
- 2 臨危下石
- 拼音:
- lín wēi xià shí
- 解釋:
- 在人家處于危急時向他扔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
- 出處: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談經濟者,少甚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
- 3 乘人之危
- 拼音:
- chéng rén zhī wēi
- 解釋:
- 乘:趁;危:危險;災難。趁別人有困難時;去要挾、侵害對方。
- 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 4 休戚與共
- 拼音:
- xiū qī yǔ gòng
- 解釋:
- 彼此有福有禍都共同承受。休:福;歡樂;戚:憂愁。形容關系密切;同甘共苦。
- 出處:
-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愿自不同于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
- 5 幸災樂禍
- 拼音:
- xìng zāi lè huò
- 解釋:
- 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幸:高興;樂:歡喜。
- 出處:
- 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 誡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
- 6 惻隱之心
- 拼音:
- cè yǐn zhī xīn
- 解釋:
- 惻:悲傷;隱:傷痛;惻隱:對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憐憫受苦受難者的心情。
- 出處: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 7 投井下石
- 拼音:
- tóu jǐng xià shí
- 解釋:
- 看見人要掉進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 出處: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8 投阱下石
- 拼音:
- tóu jǐng xià shí
- 解釋:
-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出處:
-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9 落井投石
- 拼音:
- luò jǐng tóu shí
- 解釋:
- 比喻趁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 出處:
- 沙汀《炮手》:“從未做過落井投石的事。”
- 10 落阱下石
- 拼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解釋:
- 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 出處: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11 趁火打劫
- 拼音:
- chèn huǒ dǎ jié
- 解釋:
- 趁:利用;乘機;劫:搶劫。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人家的東西。比喻趁別人處在危難時刻從中撈一把或趁機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 出處:
- 清 頤瑣《黃繡球》第三回:“這一天見來的很是不少,黃通理更代為躊躇,怕的是越來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難免有趁火打劫,順手牽羊的事。”
- 12 雪上加霜
- 拼音:
- xuě shàng jiā shuāng
- 解釋:
- 積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連遭受災難。
- 出處: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伊退步而立。師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落井下石的反義詞
“落井下石”單字解釋
* 落井下石的近義詞有:上樹拔梯,臨危下石,乘人之危,休戚與共,幸災樂禍,惻隱之心,投井下石,投阱下石,落井投石,落阱下石,趁火打劫,雪上加霜,落井下石[luò jǐng xià shí]的解釋:看見別人落在井里;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