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的近義詞
揭竿而起的近義詞有:官逼民反,揭竿四起,逼上梁山,鋌而走險,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的解釋: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出自: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揭竿而起的近義詞詳解
- 1 官逼民反
- 拼音:
- guān bī mín fǎn
- 解釋:
- 在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無法生活,被迫奮起反抗。
- 出處:
- 清 魏源《圣武記》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為詞。”
- 2 揭竿四起
- 拼音:
- jiē gān sì qǐ
- 解釋:
-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舉起竹竿當旗幟。借指武裝起義
- 出處:
- 李大釗《國情》:“然歷代君人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罰、薄稅斂為戒,其民始相安于無事,否則揭竿四起矣。”
- 3 逼上梁山
- 拼音: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解釋:
- 梁山:又稱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水滸傳》里有宋江、林沖等人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節。后用來比喻被迫做某種事。
- 出處: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而且要有一種相當的壓力,就是公開號召,開許多會,將起軍來,‘逼上梁山’。”
- 4 鋌而走險
- 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 解釋:
-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
- 出處:
- 《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揭竿而起的反義詞
“揭竿而起”單字解釋
* 揭竿而起的近義詞有:官逼民反,揭竿四起,逼上梁山,鋌而走險,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的解釋: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