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而不聞的近義詞
聽而不聞的近義詞有:習以為常,聽而無聞,視而無見,漠不關心,熟視無睹,置若罔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視而不見,閉目塞聽,聽而不聞[tīng ér bú wén]的解釋: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出自: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聽而不聞的近義詞詳解
- 1 習以為常
- 拼音:
- xí yǐ wéi cháng
- 解釋:
- 習:習慣;常:平常。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平常了。
- 出處:
- 《逸周書 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
- 2 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拼音: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
- 解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出處: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3 漠不關心
- 拼音:
- mò bù guān xīn
- 解釋:
- 漠:冷淡;冷漠。對人對事感情冷漠;淡然處之;不放在心上。
- 出處:
- 明 朱之瑜《與岡騎昌純書二首》:“至于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
- 4 熟視無睹
- 拼音:
- shú shì wú dǔ
- 解釋:
- 熟視:細看;睹:看見。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象;但不關心;只當沒有看見。
- 出處:
- 晉 劉伶《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 5 置若罔聞
- 拼音:
- zhì ruò wǎng wén
- 解釋:
- 置:放;若:好像;罔:沒有;聞:聽見。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形容聽見了而不加理睬。
- 出處:
- 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當中書言時,沈宜厲聲力折,只因心中惱他,置若罔聞。”
- 6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 拼音:
-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
- 解釋: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7 視而不見
- 拼音:
- shì ér bù jiàn
- 解釋:
- 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沒看見。
- 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8 閉目塞聽
- 拼音:
- bì mù sè tīng
- 解釋:
- 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 出處:
- 東漢 王充《論衡 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聽而不聞的反義詞
“聽而不聞”單字解釋
* 聽而不聞的近義詞有:習以為常,聽而無聞,視而無見,漠不關心,熟視無睹,置若罔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視而不見,閉目塞聽,聽而不聞[tīng ér bú wén]的解釋: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