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譯

      導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以下是小編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譯,以供參考。

      作品原文

      孟子曰:“天時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環6而攻之7而8不勝。夫9環而10攻之,必有得天時11者矣;然而不勝者,是12天時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堅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國30不以山溪31之險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寡助之至39,親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順43之。以44天下之45所順,攻親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戰,戰必勝49矣。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6.環(huán):包圍。

      7.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表轉折。

      9.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遞進。

      11.天時:指有利于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

      12.是:這。

      13.也:表判斷語氣,“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15.池:護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7.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18.米粟(sù):糧食。

      19.多:充足。

      20.委:拋棄。

      21.而:然后

      22.去:離開。

      23.之: 代詞,代“城”。

      24.是:代詞,這

      25.故: 所以。

      26.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7.以: 憑借。

      28.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29.固:使......鞏固。

      30.國:國防。

      31.山溪:山河。

      32.險:險要的地理環境。

      33.威:威服。

      34.以:憑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36.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7.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達極點。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達”。

      42.至:意思是“極點”。

      43.順: 歸順,服從。

      44.以: 憑借。

      45.之: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6.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勝:取得勝利。

      作品譯文

      孟子說:“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使國防鞏固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創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 導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