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蘇軾《書上元夜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書上元夜游  
    蘇 軾
    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③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巳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④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⑤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注: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現在屬于海南。③民:指漢族人。夷:指當地少數民族。④過:蘇軾的小兒子。⑤韓退之:唐朝文學家韓愈。

    這是哲宗元符二年蘇軾在海南儋州貶所寫的一篇小品文。

    1.本小品文大致可以“已再鼾矣”為界,分為兩部分,試分別概括其大意。
    2.作者文中所寫的“放杖而笑”蘊涵了幾層意思?請結合文章內容及作者生平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第一部分記述作者在上元夜應幾位海南文士之邀,出游賞月觀景的一個生活片斷。第二部分寫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緣自適、隨遇而安、當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2)蘇軾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蘇軾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樂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韓退之”,則是笑他思度拘滯,不善超拔。蘇軾的“自笑”和笑人,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映了他的隨緣自適的思想,這是他身處無可奈何的逆境中所產生的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態。

    二:
    1.問:作者夜游時見到了什么景象?
    答:民夷雜糅,屠沽紛然。
    2.問:從作者出游回家已經三更的細節中,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答:上元之夜的繁榮景象和祥和淳樸的民風,以及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3.問:回家后,作者為什么“放杖而笑”?
    答:為自己“看破得失”而笑,也笑韓愈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隨遇而安。
    4.問:“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說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因緣自勢,隨遇而安,達觀的生活哲理。
    5.問:“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答:作者借韓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釣魚),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為人生的得失,流露出蘇軾對人生的深刻空漠之感及其追求解脫的心理。

    注釋:
    己卯:公元1099年。
    上元:舊以陰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
    儋州:地名
    過:訪問。
    嘉:美妙。
    欣然:高興的樣子。
    歷:經過。
    鼓:動詞,擊鼓。古代夜間擊鼓報時,一夜報五次 。
    步:走 。
    放杖而笑,而:表承接。
    孰:哪個。
    民夷:指漢族和當地少數人民。
    屠沽:賣肉的人和賣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紛然:雜亂熱鬧的樣子。
    已再鼻鼾,再:同“在”。
    過:蘇過,字叔黨,蘇軾幼子。當時跟從蘇軾貶居海南。
    然:然而,但是。
    韓退之釣魚無得:韓愈《贈侯喜》詩說“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淺水處)”,這里借韓愈的詩句,表示不贊同其強求多得。這詩也將自己一生立身行事比喻作釣魚。
    走海者:走到大海邊的人。這里蘇軾隱指自己,當時他在海南島,稱得上是“走海者”。


    參考譯文:
    己卯年上元,我在儋州,有幾個老書生過來對我說:“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興的跟從他們,步行到了城西,進入了僧舍,走過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經三更了。家里的人閉門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蘇過問我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韓退之釣魚沒有釣到,還想要到更遠的地方釣魚,卻不知道在海邊的人也未必能釣到大魚。
    * 書上元夜游??蘇軾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③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巳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④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