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詞鑒賞之多項選擇題高考前熱身練習試題及答案

    古詩詞鑒賞
    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后面的選擇題。
    (一)己亥①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澤國②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③。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其二
    傳聞④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澤國: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澤星羅棋布,故稱。③樵蘇:打柴為“樵”,割草為“蘇”。④傳聞:一作“波間”。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第—首開篇輕描淡寫,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血流成河的現實。
    B. “生民”一句借人民流離失所、不堪其苦的現狀反襯樵蘇生活之樂,凸顯樂觀精神。
    C.“憑君”一句直寫作者對將領講封侯事的厭棄態度,表達出心中對戰爭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語痛斥戰爭的罪惡,用“誰道滄江總無食”反諷戰事的頻繁。
    E.兩首詩風格迥異:其一用意曲折,語言委婉含蓄;其二著力用筆,表達直白顯豁。
    1.B E(B分析有誤,以“樵蘇”之樂亦不可復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E 對其一的說法有些偏頗,其一最后一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二)杜鵑花得紅字①
    真山民②
    愁鎖巴云往事空,只將遺恨寄芳叢。歸心千古終難白,啼血萬山都是紅。
    枝帶翠煙深夜月,魂飛錦水舊東風。至今染出懷鄉恨,長掛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紅字”,指詩人和朋友分韻賦詩,分到的是“紅”字,亦即需押此韻。②真山民,宋朝遺民,真名不詳。宋亡后隱姓埋名,好題詠,自稱山民。
    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首聯描寫了愁云密鎖、凄涼黯然的環境,為全詩定調。往事成空,無法挽回,詩人無奈之余,只好對亡國之恨釋懷。
    B.頷聯借景抒情,杜鵑鳥聲聲悲啼,啼血染紅了萬山開放的杜鵑花,表明詩人眷戀故國的心不改,千古難明,怨深恨長。
    C.頸聯描寫夜中之花極為傳神,因是寫夜,詩便不再寫花而寫枝葉,既避免了重復,又與夜的朦朧融成一氣,升騰起一片悲涼之氣。
    D.尾聯直抒胸臆,滿山的杜鵑花,是杜鵑精魄的化身,充滿思鄉怨恨,行人見了凄然淚下,將行人的恨與杜鵑的恨統一在一起。
    E.全詩主要使用虛實結合手法,首聯從虛處著筆,頷聯由虛到實,頸聯前句寫實,后句寫虛,杜鵑意象由此變得豐滿、凄美動人。
    2. A B(A“只好對亡國之恨釋懷”錯;B“借景抒情”錯。)

    (三)宿池州齊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處
    楊萬里
    我來秋浦正逢秋,夢里重來似舊游。
    風月不供詩酒債,江山長管古今愁。
    謫仙狂飲顛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樓。
    問著州民渾不識,齊山依舊俯寒流。
    3.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詩題中的“九日”與“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一詞描述的是同一個節日,古人喜在此佳節登高遠望,嘯詠騁懷。
    B.本詩首聯點明來秋浦(即池州)的時間和自己對這里的向往,以實為夢,以新游為舊游,寫出對此地的親切感情。
    C.頸聯中,“謫仙”詩風豪放,“小杜”放蕩不羈;前者寫出過“直掛云帆濟滄海”“贏得青樓薄幸名”等名句。
    D.頷聯“風月不供詩酒債”,風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戀山水、縱情美酒會讓人消磨意志,不思進取。
    E.詩人登臨杜牧曾登高之處,運用擬人、用典等手法,既詳細描繪了池州的美好風光,又表達了對先賢的景仰與追思。
    3.D E(D詩句指自然風景不能償付詩酒之債,言下之意是,詩人們為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經常把它作為靈感的源泉和詩材的淵藪,以致供不應求;E作者并未詳細描繪池州勝景,且并未表達對先賢的景仰之情。)

    (四)野泊對月有感?
    周莘
    可憐江月亂中明,應識逋逃病客情。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凄斷岳陽城。
    酒添客淚愁仍濺,浪卷歸心暗自驚。欲問行朝‚舊消息,眼中盜賊尚縱橫。
    【注】①本詩約作于北宋滅亡、南宋初建之際。②行朝,指朝廷遷移不定。
    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本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是一種詩歌體裁,盛行于唐代,屬于古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B.首聯承題,上句切合題目“野泊對月”的內容,下句點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難在外,漂泊無家,故有“野泊”。
    C.后人評周莘此詩“最近杜味”。如本詩頷聯與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開闊,情感悲壯。
    D.詩歌頷聯上句寫動景,下句寫靜景。詩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橫斜,耳畔傳來岳陽城凄涼的角聲。動靜結合,渲染了空茫凄涼的意境。
    E.頸聯寫了酒化成過客之淚如愁緒滴濺,浪花仿佛卷動歸鄉之心使人暗自驚嘆的內容,與尾聯共同表現了“野泊”時所思、所感、所痛。
    4.AD(A.律詩是近體詩;D.上句寫靜景,下句寫動景。)
    (五)紅  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詩老: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 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對紅梅綠葉與青枝的贊美。
    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愿趨時的情感。
    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無奈。
    D.“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
    E.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操。
    5.AC(A 擬人不妥,應為托物言志,借物喻人;C“無奈”錯,寫出了紅梅的出世脫俗、純潔高貴等特點)

    (六)南柯子十里青山選
    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那人家”的“家” 此處用作與尾詞,無實意。
    6.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先寫”十里青山”的遠景,在寫“潮平路帶沙“的近景,遠近結合,呈現出空間遼遠的畫境。
    B.既寫眼前所見“青山朝平,殘月、曉霞“,又寫耳中所聞”數聲啼鳥“,使景物具有立體感生動感。
    C.“白露“既指露水的清涼特點,又表明了節氣物候的特征。 “百露” “清風”兩句都強調白晝的結束。
    D.“數聲啼鳥怨年華”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抒發作者年華易逝,青春不再的憂傷之情。
    E.全詞中橫交織,營造了一種特別的意境,上闋著重從空間方面著筆,下闋,主要從時間方面落筆,寫景抒情,情寓于景。
    6.C D(C.從“收殘月”可直“白露”取表明的是夜晚的結束,白晝的開始;從“散曉霞”可知“清風”句緊承前句說已是白晝了,所以“白晝結束”一說是錯誤的。D運用的手法應該是擬人。)

    (七)送陸鴻漸山人采茶
    (唐)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磬聲。
    送陸鴻漸①棲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
    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③,何時泛碗花。
    【注: ①陸鴻漸:唐代被尊為“茶圣”的陸羽,字鴻漸。他和這兩首詩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②菉:草名。③王孫草:代指茶葉。④逋客:避世之人。】
    7.下面對這兩首詩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皇甫冉之詩使用了虛寫(想象)的手法,想象陸鴻漸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風中采滿一筐茶葉,晚上沿著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詩全篇寫實,遠處的重巒疊嶂和叢生的茶葉正在迎接陸鴻漸采摘茶葉,陸鴻漸在山中煙霞中獨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著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燈獨對,在磬聲中思念朋友。
    C.《新唐書?陸羽傳》說:“天下普遍好飲茶,其后,尚茶成風。”說明飲茶之風的真正盛行是在中晚唐開始。兩位詩人通過送陸鴻漸采茶來寫茶、論茶,表達了對茶的深深喜愛之情。
    D.皇甫冉之詩表達了對陸鴻漸去風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羨慕,皇甫曾之詩通過刻畫陸鴻漸危險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心和牽掛。
    E.這兩首詩基本上體現了唐代茶詩的審美情趣,既脫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曠的人格追求,又有脈脈的人間溫情;既追求深遠、空靈的詩境,更注重雅靜、閑適、淡泊詩境的營造。
    7.B D(B“全篇寫實”表述錯誤,也是虛寫;D表述內容弄反了。)
    (八)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
    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征戍兒。
    涼秋八月蕭關道,北風吹斷天山草。昆侖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將送君,秦山遙望隴山云。邊城夜夜多愁夢,向月胡笳誰喜聞?
    8.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A.《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是一首今體詩,屬歌行體,這一點從題目中的“歌”可以看出。
    B.開始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與“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結合,渲染異域情調,同時用“樓蘭征戍兒”的“愁殺”來襯托胡笳聲音之悲。
    C.中間四句,將胡笳之聲與邊地的荒涼冷落情景結合起來,寫出了邊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聲倍增其悲。
    D.“秦山遙望隴山云”,是指顏真卿走后對詩人的懷念,但云遮霧障,望而不見,流露出一絲悵惘,正與胡笳的悲聲一致。
    E. 最后一句以問句作結,意思并沒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著“不喜聞”而不得不“聞’’之意。這些深長的余味,給全詩增加了悲壯的氣氛。
    8.A D(A“今體詩”錯,應為“古體詩”;D是詩人對顏真卿走后的懷念。)

    (九)鷓鴣天
    劉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間。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星點點,月團團。倒流河漢入杯盤。翰林風月三千首②,寄與吳姬忍淚看。
    【注】①劉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潛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國。②“翰林”句:用歐陽修《贈王安石》詩句,“翰林”原指李白。
    9.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前兩句為全詩定下感情基調。“雪照”暗示為冬日;“玉指寒”一語雙關,既表天氣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緊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雙鬢已斑,詩人自嘆仕金太遲。
    C.“倒流”句運用夸張手法,詞人想象相聚后開懷暢飲,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滿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凈。
    D.“星點點,月團團”二句以樂景襯哀情,以一幅美麗迷人“繁星點點,明月團圓”夜空畫面,襯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無盡的離愁。
    E.這首詞的上片寫離別滋味,追懷往日那難舍難分的場面,下片由當年寫到此夕,思緒萬千,抒發思念情懷。
    9.B C(B “詩人自嘆仕金太遲”不正確。詩人這是自嘆滯留北國時間太長。C “詞人想象相聚后開懷暢飲”不正確。此句意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暢飲才能忘記滿腔愁怨,含有借酒澆愁之意。)

    (十)驀山溪
    汪莘①
    金風玉露,洗出乾坤體。乘興到前村,見一片、清溪無底。竹籬茅舍,雞犬兩三家,尋漁父②,問湘靈③,拄杖斜陽里。
    青春誤我,白發今如此。幸自識方壺,有個人、神通游戲。澗邊野鶴,巖上忽孤云,傾濁酒,對黃花,又似東籬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隱居黃山。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時弊,沒有得到答復。徐誼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成。②漁父:屈原《漁父》中的形象。③湘靈:湘水之神。
    10.下列對本詞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A“金風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以借代指人世間可貴且短暫的事物。
    B.“漁父”作為古代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現在古詩中,成為隱逸情感的載體。
    C.“澗邊野鶴,巖上忽孤云”將個人情感融入對鶴的描寫之中,突出了鶴的沉穩和意氣風發。
    D.詞的上、下片都運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漁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淵明詩歌中的典故。
    E.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既向往自由自在無為的田園生活,又感嘆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業無成的矛盾心理。
    10.A C(A“借代指”錯,應為“比喻”;C“沉穩和意氣風發”錯,“沉穩”與“巖上忽孤云”不符,“意氣風發”與詞的整體格調不符)
    * 古詩詞鑒賞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后面的選擇題。(一)己亥①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曹松其一澤國②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③。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其二傳聞④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注】①己亥:公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