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古詩歌鑒賞考前指導
古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
古詩詞鑒賞歌訣
一看題目明含義,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來歷,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風格與手法,時代流派要牢記,兩晉山水寄情意,
陶潛首推屬第一,唐代鼎盛兩高峰,李詩浪漫杜現實,白詩兼備李杜風,
無題含蓄劉禹錫,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數李煜,詞生唐代興于宋,
豪放婉約兩分枝,蘇辛詞風多豪放,高歌大江東流去,低吟廉頗已老矣,
婉約首推李清照,國恨家愁蘊筆底,元代詩型有變異,曲中可尋詩痕跡,
明清詩作諷現實,鋒芒畢露抒胸臆,古詩源遠一脈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注意要點:如詞、句子的意思,手法及作用,營造的氛圍,思想感情及志向抱負等。根據所問有所側重。①三關注,讀懂,準確理解 ②審題,緊扣題干,用規范術語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一: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 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答題示例二:
(2015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雨過至城中蘇家 (宋 ) 黃庭堅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1)詩中描寫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結合詩句說明頸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分)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
1參考答案:
(1)塵土滌凈 紫煙漸散 雨過日麗 紅花沾雨 柳色蔥翠
(2)①對仗,如“花飛”對“柳拂”,“紅香濕”對“綠色勻”。
②比擬,如“柳拂”。 ③從視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運用通感)進行描寫,如“衣袖紅香濕”。
(3)雨后天晴訪友喜悅之情;仕途上的躊躇滿志或忙中偷閑的快樂。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一: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問題: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
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
寂寞(步驟三)。
答題示例二:
(2015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雨過至城中蘇家
(宋 ) 黃庭堅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1)詩中描寫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結合詩句說明頸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分)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
參考答案:
(1)塵土滌凈 紫煙漸散 雨過日麗 紅花沾雨 柳色蔥翠
(2)①對仗,如“花飛”對“柳拂”,“紅香濕”對“綠色勻”。
②比擬,如“柳拂”。 ③從視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運用通感)進行描寫,如“衣袖紅香濕”。
(3)雨后天晴訪友喜悅之情;仕途上的躊躇滿志或忙中偷閑的快樂。
*第三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
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一(2016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臺
【唐】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選自《全唐詩》)
(1)“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2分)
(2)請結合詩句說明頷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詩中的“閑”字?(3分)
【答案】(1)“望”:照應題目中的“登臺”,引出后面描寫的景物。或“空”:①營造空曠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態。
(2)①動靜結合。落日與鳥,是動態描寫;秋日原野,是靜態描寫。②寓情于景。通過描寫秋原的空闊,表現出詩人閑適的心境。
(3)一個“閑”字,點出閑景、閑人、閑心,寫出了環境之美、閑適之情。
*第四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注意:緊抓住“情語”
(1)凸顯性情語。如:“愁”“怨”“恨”“憂”“凄”“苦”“喜”“樂”“淚”“閑”“憐”“悵”等表明情感傾向的詞,即所謂的 “情語”。這些情語需要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并圈出,品味情感產生的緣由或情境。
(2)品隱性情語。特別注意:一類是描摹景、物、人特征的詞語。如:鏡中衰鬢已先斑中的“衰”。一類是用了典故的詞語,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中“空憶謝將軍”。一類是表情態、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
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
水仙子·舟中(2016山東卷)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 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2) 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1)①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人格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體化,形象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與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瑯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答題示例二: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2016浙江卷)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
【答案】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
22.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
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
水仙子·舟中(2016山東卷)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 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2) 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1)①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人格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體化,形象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與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瑯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答題示例二: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2016浙江卷)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
【答案】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
22.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況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②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
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第五種模式 形象型
1.鑒賞人物形象
(1)三個 “分清”:1.分清是抒情主人公還是詩中描寫的人物;2.分清是分析形象還是概括性格,前者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際遇、性情、品質等,后者可不必考慮這些;3.分清題干要求是概括人物形象還是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前者只需從詩歌中提煉出要點,后者首先要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結合詩句分析。
(2)三個“結合”:1.結合詩句,借助意象、重要詞句或典故,運用想象感知形象;2.結合詩歌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尤其是動作、肖像、神態等細節描寫,體悟作者感情,概括人物性格特征;3.結合詩歌標題、注釋等,了解詩人經歷和創作背景,把握詩人描寫和評價人物的感情色彩,分析塑造這一形象的意義。
(3)三個“步驟”:1.詩歌塑造(描述)了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現的);3.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鑒賞景物形象
(1)三個“注重”:1.意象的色彩,如明艷、清麗、素雅、黑冷等;2.意象組合的特點,如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等;3.景物形象的特點,其常用術語有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清、恬靜閑適、雄奇優美、生機勃勃、肅殺凄涼、瑰麗雄壯、繁華熱鬧、清新自然等。
(2)三個“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答題時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定要忠于原詩,用自己的想想加以創新,語言力求優美。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注意能準確的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題時不要空洞,如只答“表達的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夠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3.鑒賞事物形象
(1)總結概括出詩中描繪歌詠的主要物像。
(2)結合詩句分析所詠物像的特點:1.提煉表現特征的語句。觀其形、色,嗅其味,聞其聲;2.分析修辭及表達技巧;比喻、擬人、象征、托物言志等;3.挖掘物像內在的品格、精神。
(3)結合詩人自身經歷、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9年全國卷Ⅰ)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問題: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析讀:關于題中的觀點,我們可以持肯定態度。因為,這首詩描繪了石湖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景色,傳達的是對村閣主人人生選擇的贊許,表現的是自己與之同氣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范成大去職歸隱,姜夔終生不仕,姜夔造訪這里,那類“不到”這里的“人”當然是暗指趨炎附勢的利祿之徒。關于題中的觀點,我們也可以持否定的態度。因為,詩歌選用橋、曲水、村、閣、浮萍等意象描繪的是一幅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畫面,第三句提到“人不到”,是進一步強化范成大居所的寧靜與幽謐,所以“人”是泛指,即作者重點是在突出無人煩擾。
參考答案:(1)這種說法有道理。此詩贊譽了石湖美景,也包含了詩人對石湖主人的歌頌,詩中的“人”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非常契合。(2)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寫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生活的贊賞,“人”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詩歌常見的術語歸納】
(一)修辭手法
1.比喻 2. 比擬3.借代 4.夸張5.對偶 6. 排比7. 反復8.設問9.反問
(二)表現手法
1.虛實結合2.聯想和想象 3.襯托(正襯、反襯、以樂景襯哀情、以靜襯動、以動襯 靜)4.象征5.對比 6.抑揚(先揚后抑、先抑后揚) 7.照應 8.正側面描寫 9.直抒胸臆10.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11.托物言志12.白描
(三)表達方式
1.記敘2.描寫3.議論4.抒情
(四)語言風格
1.樸素與綺麗 2.直白與含蓄 3.沉郁與豪邁 4.清新 5.平淡,也稱質樸 6.明快 7.簡潔 8.還有以下術語:激越高亢,清婉秀麗,用語華麗,極盡鋪陳,用語平易,含義雋永。
【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特別注意】 看注解,看題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②賞析詩句時注意用詞的巧妙、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見8種修辭)。
③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
⑤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要敢于大膽使用,不懂也要裝懂。
詩歌鑒賞
古詩詞鑒賞歌訣
一看題目明含義,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來歷,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風格與手法,時代流派要牢記,兩晉山水寄情意,
陶潛首推屬第一,唐代鼎盛兩高峰,李詩浪漫杜現實,白詩兼備李杜風,
無題含蓄劉禹錫,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數李煜,詞生唐代興于宋,
豪放婉約兩分枝,蘇辛詞風多豪放,高歌大江東流去,低吟廉頗已老矣,
婉約首推李清照,國恨家愁蘊筆底,元代詩型有變異,曲中可尋詩痕跡,
明清詩作諷現實,鋒芒畢露抒胸臆,古詩源遠一脈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注意要點:如詞、句子的意思,手法及作用,營造的氛圍,思想感情及志向抱負等。根據所問有所側重。①三關注,讀懂,準確理解 ②審題,緊扣題干,用規范術語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一: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 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答題示例二:
(2015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雨過至城中蘇家 (宋 ) 黃庭堅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1)詩中描寫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結合詩句說明頸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分)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
1參考答案:
(1)塵土滌凈 紫煙漸散 雨過日麗 紅花沾雨 柳色蔥翠
(2)①對仗,如“花飛”對“柳拂”,“紅香濕”對“綠色勻”。
②比擬,如“柳拂”。 ③從視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運用通感)進行描寫,如“衣袖紅香濕”。
(3)雨后天晴訪友喜悅之情;仕途上的躊躇滿志或忙中偷閑的快樂。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一: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問題: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
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
寂寞(步驟三)。
答題示例二:
(2015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雨過至城中蘇家
(宋 ) 黃庭堅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1)詩中描寫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結合詩句說明頸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分)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分)
參考答案:
(1)塵土滌凈 紫煙漸散 雨過日麗 紅花沾雨 柳色蔥翠
(2)①對仗,如“花飛”對“柳拂”,“紅香濕”對“綠色勻”。
②比擬,如“柳拂”。 ③從視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運用通感)進行描寫,如“衣袖紅香濕”。
(3)雨后天晴訪友喜悅之情;仕途上的躊躇滿志或忙中偷閑的快樂。
*第三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
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一(2016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臺
【唐】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選自《全唐詩》)
(1)“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2分)
(2)請結合詩句說明頷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詩中的“閑”字?(3分)
【答案】(1)“望”:照應題目中的“登臺”,引出后面描寫的景物。或“空”:①營造空曠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態。
(2)①動靜結合。落日與鳥,是動態描寫;秋日原野,是靜態描寫。②寓情于景。通過描寫秋原的空闊,表現出詩人閑適的心境。
(3)一個“閑”字,點出閑景、閑人、閑心,寫出了環境之美、閑適之情。
*第四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注意:緊抓住“情語”
(1)凸顯性情語。如:“愁”“怨”“恨”“憂”“凄”“苦”“喜”“樂”“淚”“閑”“憐”“悵”等表明情感傾向的詞,即所謂的 “情語”。這些情語需要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并圈出,品味情感產生的緣由或情境。
(2)品隱性情語。特別注意:一類是描摹景、物、人特征的詞語。如:鏡中衰鬢已先斑中的“衰”。一類是用了典故的詞語,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中“空憶謝將軍”。一類是表情態、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
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
水仙子·舟中(2016山東卷)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 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2) 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1)①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人格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體化,形象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與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瑯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答題示例二: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2016浙江卷)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
【答案】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
22.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
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
水仙子·舟中(2016山東卷)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 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2) 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1)①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人格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體化,形象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與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瑯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答題示例二: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2016浙江卷)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
【答案】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
22.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況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②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
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第五種模式 形象型
1.鑒賞人物形象
(1)三個 “分清”:1.分清是抒情主人公還是詩中描寫的人物;2.分清是分析形象還是概括性格,前者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際遇、性情、品質等,后者可不必考慮這些;3.分清題干要求是概括人物形象還是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前者只需從詩歌中提煉出要點,后者首先要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結合詩句分析。
(2)三個“結合”:1.結合詩句,借助意象、重要詞句或典故,運用想象感知形象;2.結合詩歌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尤其是動作、肖像、神態等細節描寫,體悟作者感情,概括人物性格特征;3.結合詩歌標題、注釋等,了解詩人經歷和創作背景,把握詩人描寫和評價人物的感情色彩,分析塑造這一形象的意義。
(3)三個“步驟”:1.詩歌塑造(描述)了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現的);3.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鑒賞景物形象
(1)三個“注重”:1.意象的色彩,如明艷、清麗、素雅、黑冷等;2.意象組合的特點,如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等;3.景物形象的特點,其常用術語有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清、恬靜閑適、雄奇優美、生機勃勃、肅殺凄涼、瑰麗雄壯、繁華熱鬧、清新自然等。
(2)三個“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答題時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定要忠于原詩,用自己的想想加以創新,語言力求優美。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注意能準確的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題時不要空洞,如只答“表達的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夠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3.鑒賞事物形象
(1)總結概括出詩中描繪歌詠的主要物像。
(2)結合詩句分析所詠物像的特點:1.提煉表現特征的語句。觀其形、色,嗅其味,聞其聲;2.分析修辭及表達技巧;比喻、擬人、象征、托物言志等;3.挖掘物像內在的品格、精神。
(3)結合詩人自身經歷、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9年全國卷Ⅰ)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問題: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析讀:關于題中的觀點,我們可以持肯定態度。因為,這首詩描繪了石湖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景色,傳達的是對村閣主人人生選擇的贊許,表現的是自己與之同氣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范成大去職歸隱,姜夔終生不仕,姜夔造訪這里,那類“不到”這里的“人”當然是暗指趨炎附勢的利祿之徒。關于題中的觀點,我們也可以持否定的態度。因為,詩歌選用橋、曲水、村、閣、浮萍等意象描繪的是一幅綠水環繞、清幽靜雅的畫面,第三句提到“人不到”,是進一步強化范成大居所的寧靜與幽謐,所以“人”是泛指,即作者重點是在突出無人煩擾。
參考答案:(1)這種說法有道理。此詩贊譽了石湖美景,也包含了詩人對石湖主人的歌頌,詩中的“人”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非常契合。(2)這種說法不確切。此詩描寫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生活的贊賞,“人”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詩歌常見的術語歸納】
(一)修辭手法
1.比喻 2. 比擬3.借代 4.夸張5.對偶 6. 排比7. 反復8.設問9.反問
(二)表現手法
1.虛實結合2.聯想和想象 3.襯托(正襯、反襯、以樂景襯哀情、以靜襯動、以動襯 靜)4.象征5.對比 6.抑揚(先揚后抑、先抑后揚) 7.照應 8.正側面描寫 9.直抒胸臆10.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11.托物言志12.白描
(三)表達方式
1.記敘2.描寫3.議論4.抒情
(四)語言風格
1.樸素與綺麗 2.直白與含蓄 3.沉郁與豪邁 4.清新 5.平淡,也稱質樸 6.明快 7.簡潔 8.還有以下術語:激越高亢,清婉秀麗,用語華麗,極盡鋪陳,用語平易,含義雋永。
【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特別注意】 看注解,看題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②賞析詩句時注意用詞的巧妙、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見8種修辭)。
③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
⑤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要敢于大膽使用,不懂也要裝懂。
上一篇:《梅花引·荊溪阻雪》閱讀答案
下一篇:鄧剡《酹江月·驛中言別》閱讀答案及賞析
* 古詩歌鑒賞詩歌鑒賞古詩詞鑒賞歌訣一看題目明含義,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來歷,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風格與手法,時代流派要牢記,兩晉山水寄情意,陶潛首推屬第一,唐代鼎盛兩高峰,李詩浪漫杜現實,白詩兼備李杜風,無題含蓄劉禹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