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題畫詩鑒賞訓練試題及答案

    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 )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答:分為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老牛四個物象,構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后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容而生發出的感想。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說明。
    答:這幅“竹石牧牛”圖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種自然平和的田園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實際上作者對石與竹同樣憐愛,因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著一種田園生活,無論是牛砥石還是殘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認為竹石的寓意是一種堅韌的品格、高尚的節操,作者對竹石的憐愛表現出他對品節的珍視”也可) 


    題李世南畫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③,隔塢聞鐘覺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③甕:這里指水甕。④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1)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么樣的氣氛?(5分)
    答: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六種景物。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描述出一至二種景物的,給1分;三至四種景物的,給2分;五至六種景物的,給3分。答出畫面呈現出什么樣氣氛的,給2分。)
    (2)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答:“水潺潺”聲音的描寫,“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遠處寺廟傳來“鐘”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的好處是: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聲、“秋風瑟瑟”聲、“鐘”聲并聯想到附近有村莊的,給4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能答出好處的,給2分,每答對一點給1分。)


    3、(2011年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鄭防畫夾五首①(其一)   
    黃庭堅
    惠崇②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③。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鄭防:畫的收藏者,生平不詳。畫夾:分頁裝潢的畫冊。
    ②惠崇:北宋僧人,畫家。擅長畫雁、鵝、鷺鷥及水鄉景色。
    ③瀟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請從畫境、真景以及兩者的關系對本詩進行賞析。
    答: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畫,畫面上煙雨籠罩湖面,天上掠過歸雁;進而作者仿佛已由畫境置身于現實的湖上,望著歸雁,就想喚一條小船歸去;突然,耳旁響起朋友的聲音:這是一幅畫。于是作者才發現自己是將畫境當作真景了。作者從畫面引出真景,再從真景返回畫境
    (2)古代有人批評這首詩說,要別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畫,這“太過”、太夸張了。你認為這個批評恰當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不恰當。表面看,這首詩確有不合常理之處,但其實十分高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因欣賞畫中景而產生幻覺的以中國獨特感覺,從而贊賞畫的高度逼真。批評者確未能領悟詩的這種佳趣。
    鞏固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 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試題】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描繪了一幅山環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樓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
    (2)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答:同意:詩的后兩句寫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視功名,淡泊利祿的高潔品行,另一方面也襯托出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的辱人賤行,同時還寫出了詩人對范的崇仰、敬佩與贊美。
    不同意:前兩句以景襯人,后兩句以事寫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襯托出環境的優雅,也突出地贊美了范成大達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觀點態度”,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鑒賞: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僅描繪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圖卷,而且傳過出畫筆難于表現的情韻。可以想象姜夔當年是坐船造訪石湖的。“橋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景色,同時也自遠漸近,顯現出范氏別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蔭繁茂,憑什么來認得“水通村”呢?“岸閣浮萍綠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便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時飄流出的浮萍。這正像武陵漁人發現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尋到桃花源一樣。“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個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這自然是說范成大別墅的遠絕煩囂,實亦是對范品格的稱頌。范成大以廊廟之才,歸隱江湖之上。他在朝時,希望能為恢復中原而竭智盡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挾私憾攻擊,于是他落職退隱江湖。他視富貴如浮云,惟恐緇塵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這“人”應該是指那些趨炎附勢,抗塵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見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隱中怡然自樂,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處別天門”,專開門戶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兩句,寫景實即寫人,寫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
    蘇軾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銀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1)詩歌中有兩個詞語都點明了秋景,且前后相應,構成了秋象,這兩個詞語是   和    。
    (2)首二句為我們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3)請說說三、四兩句在本詩中的作用。
    (4)題畫詩內容豐富,或評論繪畫的藝術價值而抒發審美觀感,或借畫抒懷寄寓家國身世之感,或分析畫風而議論畫理等。請賞析此詩的后兩句。(4分)
    參考答案
    (1)疏林黃葉村
    (2)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
    (3)讀后引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賦予畫幅以悠然無盡的情味,似與舟中人浩然長往,心情無限
    (4)詩人通過設問形式,想象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去?應是歸去江南的黃葉村吧。使靜態的畫面充滿動感,引發讀者情思,也豐富了畫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賞讀:
      這首詩題詠的著眼處在于河床近岸的林木,從而呈現出一片清疏曠遠之景。詩的首二句給讀者展示出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先寫岸邊景象,由于深秋水落,岸邊不整齊地突出許多干地。岸邊河床也由于水落而顯露出來。再寫岸邊的景物,秋風吹落葉,林木斜倒,霜根裸露。“出霜根”是由于“落漲痕”的緣故,寫出了深秋的意味。三四句寫出遠景。這兩句詩提供的畫面,展現出-舟棹向遠方,遠處黃葉林木數點,這是令人心神曠遠的自然景物。這時詩人問道,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應該是回到江南的黃葉村吧!寫景物融入人情,發揮自己的想象。讀這二句詩,想象畫景,好象與舟中一同前往,心情無限舒暢。這首詩前兩句重濃筆勾勒景物,給人親切的季節景物之感。后兩句發揮想象,寫出人情,感受在畫景之外。極耐人尋味,豐富了畫的趣意。
    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1)詩歌刻畫了梅花的什么特點?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詩人借以表現了怎樣的志趣?請作簡要賞析。
    答:刻畫了梅花淡雅樸素、高潔清秀的特點。詩的后兩句運用了擬人手法,贊頌了梅花的高潔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4、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牧牛圖①   
    田錫
    干戈擾擾遍中州,挽粟車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畫里,短蓑長笛一川秋。
    [注]①這是一首題畫詩。②挽粟車,送軍糧的牛車。
    (1)第二句詩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請結合全詩試作分析。
    答:運用比喻的修辭,寫出送軍糧的牛車之多,(2分)突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1分)表達了對戰亂現實的厭惡之情。(1分)
    (2)試簡要賞析本詩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閑適平和的美麗畫面,(3分,“秋天原野”1分,“牧童吹笛放牧”1分,“閑適平和”1分)與 “干戈擾擾”的社會現實形成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安定、和平社會的向往之情。(1分)

    5、閱讀清代鄭燮的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漁家》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賣得鮮魚二百錢,          衙齋臥聽蕭蕭竹,
    米糧炊飯放歸船。          疑是民間疾苦聲。
    拔來濕葦燒難著,          些小吾曹州縣吏,
    曬在垂楊古岸邊。          一枝一葉總關情。
    (1)從這兩首詩中看,作者是怎樣一個人物?對“漁家“有怎樣的情感?
    作者是一個關心民生疾苦的縣官。作者對漁家的艱難生活有著深切的同情。
    (2)第二首是題畫詩,詩中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就其中的一種加以賞析。
    示例一:托物言志。詩人借畫中之竹抒情,把蕭蕭的竹聲與民間疾苦聲聯系在一起,表達了做好民眾父母官的心聲;又由于這幅畫是送給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幾分勸勉之意蘊涵其中。示例二:虛實結合。畫中之竹是實,蕭蕭的竹聲與民間疾苦聲是虛;畫上的一枝一葉是實,而它所關聯的百姓情感是虛。以眼前實的畫面,點示出應該關注的民間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長。(從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蕭蕭”聲比喻為百姓的“疾苦聲”;用“一枝一葉”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瑣細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暗含著一個“當官應為民著想”的關心民生的問題。再如豐富的聯想、婉轉的諷喻等。
    * 題竹石牧牛(黃庭堅)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注]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