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蘇軾古詩詞鑒賞練習試題及答案匯編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參考答案:
    (1)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后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
    (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惜花之將謝。


    2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1)(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風(2分)
    (2)擬人表現手法。(1分)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2分)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3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5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3分)聯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4.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4分)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 詩老:指蘇拭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1).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愿趨時的情感。
    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
    D.“酒暈”旬是說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與桃杏—起裝點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開放。
    C.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
    D.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操。
    (3).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5分)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答案: (1)C(2)A(3)(5分)
    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贊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③“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征,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5.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蝶戀花 蘇拭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5分)
    答案:
    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只答“繞”字好或“曉”字好,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只從字音角度來比較“繞”和“曉”的,言之成理,給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之語。
    每種答案,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語言通順,給滿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鑒賞詩中是運用何種表達技巧來表現“雨之暴”這一主題的。
    有美堂瀑雨  蘇軾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答:作者通過側面烘托,比喻修辭,聯想想象等多種多樣的手法表達了“雨之暴”這一主題。前三句為側面烘托,從聽覺,觸覺,視覺等方面描繪了暴雨欲來的景象。第四句真寫雨大,“飛”過大江,極狀其聲勢之大。五、六句運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滿美酒的杯,將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聲,極狀其“暴”。后二句發揮充分的聯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灑面”以致人間有如此大雨,豐富奇特。


    7.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發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詞中有何作用?(3分)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態?(3分)
    答:(1)“狂”字是總起,且貫穿全篇。上片寫出獵神情舉止之“狂”;下片由實而虛寫由打獵激發的壯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勁射、英武豪邁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希望帶兵征討西夏,為國立功的心志。

    8.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下列問題。
    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詩人為什么見“東欄一株雪”而“惆悵”?請聯系全詩作簡要分析。
    (2)有人認為“梨花淡白”與“一株雪”相重復,主張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熳”。你對這一主張有什么看法?
    答:(1)梨花盛開、柳色深青遠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傷春之感;“人生看得幾清明”便是直接感嘆人生短促。
    (2)不能改為“桃光爛熳”,因為“梨花淡白”是緊扣詩題寫景,如果改為“桃花爛熳”本詩就變成寫桃花了。“花滿城”也就成了“桃花滿城”了。

    9.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①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②。
    注:①子規:杜鵑鳥;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么?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答:(1)同意。蘭芽溪水,沙路無泥,蕭蕭暮雨中傳來杜鵑的啼叫,作者來到一個遠離塵世、潔凈如洗的地方。這里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度。通過富含哲理的這一句,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注】本詩是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被貶在黃州所作。
    (1)這首詞上闋寫景,詞人可謂一個妙手的大畫家,短短幾句就畫出了多種景物。你認為這首詞在寫景上有怎樣的特點?請舉例分析。(4分)
    (2)這首詞下闋寫人,你從中看到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答案:(1)(4分)這道試題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從寫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從寫景方式入手分析,還可從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時聯系具體詩句,且能分不同層次或角度表述,給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個方面的特點,學生任答出一點,給2分,只有概括,沒有聯系詩句具體分析,給1分。
    示例:這首詞寫景上的特點一是詞人善于從多個角度寫景,有遠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墻;有仰望,如“翻空白鳥”,有俯瞰,如“照水紅蕖”,有聽覺,如“亂蟬”,還有嗅覺,如“細細香”。這樣多角度的寫景就使景物顯得很有層次,做到了詩中有畫。二是在景中含請,如“亂蟬”“衰草”就不僅僅是客觀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詞人苦悶的心境。
    (2)(2分)這首詞中的蘇軾是一個得過且過、日復一日消磨著歲月而又無可奈何的形象,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閑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從“杖藜徐步轉斜陽”和“又得浮生一日涼”等詩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舉一句即可)

    11 .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續寫下片賞析(150字左右)。(6分)
    浣溪沙 (蘇 軾 )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寫初夏鄉村情景,極富農家生活氣息。詞上片寫景,重在路途之聲;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態。縱覽全詞,起筆于有聲,落筆于有聲。
    通常,詩詞中景多是視覺形象的畫面。上片,蘇軾一改常法,拿鄉村聲響入詞,于平易中見別致。村頭棗花掉落衣巾聲、農家繰(sāo)車抽繭出絲聲、農人粗服柳下賣瓜聲,聲聲入耳。些少三句,全從聲響中來,使鄉村的季節色彩、田家的農事活動、農村的生活情態以及久旱雨后豐收有盼的淡淡喜悅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現。
    古詩鑒賞
    下片,寫詞人行色匆匆于鄉村道上的片斷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蘊其中。過片,“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倒敘,上片所寫景由此而來。因路遠酒醉,體乏人困,才有睡意朦朧中“聽”來的鄉村景致。日高人渴覓茶,見人物情態,真切中有不拘小節的生活真趣。結篇“含不盡之意”。既收于叩問聲,呼應上片,又狀出了身為太守的詞人討茶態度,“試問”所問,或者還含了農人的家常、豐收的盼望。
    (得分點:據上文提示,人物“情態”、篇末“人聲”的賞析,各2分;點明“酒困”句,以順接上片賞析1分;語言流暢富于美感1分。)

    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昔人張惠言在《詞選序》中說,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請分別簡析“缺月”與“孤鴻”在表達這種感情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缺月:有望月無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獨傷感之義,借此側面烘托了思想感情。(2)孤鴻:是托物言志,借孤鴻寫自己。“驚起”寫其驚恐不安,“有恨無人省”寫幽怨無法說出的愁悶,不棲寒枝寫無處安身的慌亂。總之詩人借孤鴻把自己當時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貼切地表達出來。實際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和寂寞。

    1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貶謫黃州的第三年。②嘯:撮口長嘯,魏晉者常作此以示灑脫。
    (1)古人評蘇軾這首詞時說,“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詞人是如何“任天而動”的。(4分)
    (2)古今不同讀者對這首詞的理解各異,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曠達人語”,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歸隱人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4分)
    答案:(1)謂“任天而動”即自然景物引發、牽動人的主觀情感。這首詞表面寫道中遇雨,雨過天晴遂又感春風,又見陽光;實指人生亦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如政治生活的風浪),而這一切終會過去,不要把它們放在心上。這便是作者的“以曲筆直寫胸臆”。(本題3分,答出“任天而動”的意思給1分,結合作品分析曲筆表意給2分。)(2)(示例一)風雨不定,依然“吟嘯”與“徐行”;暫失鞍馬,內心依然輕松;縱然是“蓑衣煙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風、朝陽終會有,風雨陰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總會“歸去”……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曠達人語”。(示例二)隱居山林,“吟嘯”“徐行”;視竹杖草鞋勝過鞍馬品級;情愿蓑衣獨釣,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歸去”的生活中無所謂風雨陰晴……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歸隱人語”。(本題3分,能結合作品自圓其說即可給分。若認為“曠達人語”與“歸隱人語”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被貶黃州。
    (1)這首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談人生哲理。請結合詞的上片,作簡要賞析。(3分)
    (2)比較“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談談本詞主人公的形象特點。(3分)
    答案: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寫出性情,穿林打葉聲,既是眼前實景,又何嘗不是作者在官場多遭打擊的寫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嘯,增加了挑戰色彩,“誰怕”就更見出作者坦蕩胸懷。“一蓑煙雨任平生”,既豁達,又無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風雨一樣自然,不必害怕,順其自然,“山頭斜照”自有到來之時。
    (2)“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嚴寒,不懼官場黑暗,傲然獨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面對挫折打擊,能自我解脫,顯示出的是“曠達”。

    15.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詩為作者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所作。②杏園:唐時朝廷舉辦慶宴的場所。
    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 兩首詩都寫到了中秋之月,但卻有著不同的感慨,請簡要說明兩首詩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2)請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這首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進行簡要的分析。
    答案:1.白詩:抒發被貶后面對與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產生的愁悶(抑郁、惆悵、失落等)之情(或抒發了思鄉之情、懷舊之情)。蘇詩:面對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發了人生難料,前景未卜的感嘆。
    2.詩中將昔年與今年進行對比。具體表現為:①地點對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園邊歡度的,今年中秋卻是在被貶后湓江邊度過。②情景對比。歡樂之景與冷清之景對比。③情感對比。樂情與哀情的對比:昔之樂游,今之苦嘆;昔之歡快,今之愁苦。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后面的問題。(8分)
    江城子 蘇軾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②。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注:①娉婷:指美麗的彈箏女。②湘靈,用娥皇、女皇之典故。
    (1)開頭三小句寫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2)上片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描寫彈箏女,請寫出兩種并作具體分析。(4分)
    (3)下片最后三小句詩意味深長,試作簡要評析。(2分)
    答案:
    (1)寫美麗的山色湖光是為人物設置背景,使人物與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寫山色湖光為人物出場交代背景,以景的美麗襯托人的美麗。(2分)
    (2)比喻或雙關(1分),“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寫花的美麗輕盈,其實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一語雙關(1分);襯托(1分)“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將白鷺人格化,以白鷺有意傾慕來襯托彈箏女的美麗(1分)。(共4分,若答出“擬人”也可得分)
    (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寫人,寫音樂,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1分)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縈繞在人的心頭,言有盡而意無窮(1分)。(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 海棠(宋)蘇軾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注]崇光:美艷的光彩。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