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題閱讀練習及答案匯編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1)通觀全詩,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產生“春半如秋”的感覺?(4分)
(2)有人說三、四句將“在物之境”與“在我之情”融合無間,請以“亂”字為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時節,加之大雨過后,落葉滿庭,讓人錯以為秋風掃落葉。二是自己再次被貶,仕途失意,遠離故鄉,心中凄迷惆悵,故雖是春日,卻感覺“春半如秋”。
(2)一個“亂”字,既是寫鶯啼,更是寫詩人的心亂,詩人正是借鳥的亂啼表現出他此時凄迷煩煩亂的心緒。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采桑子 歐陽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①。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詞的上闕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具體分析。(4分)
(2)詞的下闕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月白風清”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處境的順利,心情的愉悅(從襯托角度,答成以樂景襯托愉悅心情也行)
②上闕前后對比:用十年前愉悅心情和在憂患凋零中老去的傷感構成對比。
(2)①“鬢華雖改心無改”,而今年歲已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老當益壯,不愿服老;②詞人畢竟歷經滄桑,重聽舊曲,豪放話語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顯的。
3.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第一句所描寫的駱氏亭的環境有什么特點?寫這種環境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2分)
(2)李商隱寫詩常通過時空之“隔”,表達情意的“難隔”或“不隔”。據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3分)
(3)許多人說“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請說說你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詩歌首句描寫了駱氏亭凄清絕塵(或“凄清雅潔”、“凄清孤寂”)的環境特點。如此環境自然惹動懷友思緒,為下文抒發思念之情作鋪墊。(2分,環境特點、作用各1分)
(2)本詩“隔”字是寫詩人與友人(崔雍崔袞)在地域上的距離(1分);詩人雖與友人(崔雍崔袞)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對友人的思念卻沒有被阻隔,所以,一個“隔”字更顯出雙方在情意上的相通。(2分)
(3)本詩是懷友詩,而這一句寫詩人因旅宿思友而徹夜不眠,(1分)而雨打枯荷的清韻,暫時能慰藉思友之情,(2分)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或:本詩是懷友詩,雨打枯荷的聲音,單調而凄清,更襯出環境的寂寥,(2分)從而加深了對友人的思念,(1分)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
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孤雁·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⑴古人有“一詩之眼”與“一詩之骨”的說法:“詩眼”,指詩中最能表現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詞(字眼)”;“詩骨”,指詩中處于核心地位、起統率作用的“句”。上面這首杜詩,其“詩眼”是 ,(2分);其“詩骨”是 (2分)。
⑵聯系全詩,說說詩中的頷聯是如何表現詩意的?(4分)
參考答案
(1)①“孤”;②“飛鳴聲念群”。(每空2分)
(2)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單的雁影,遺失在萬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憐意”:“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頷聯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凄苦之情。
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烏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①韋莊(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參考答案
(1)(4分)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意思對即可)
(2)(4分)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意思對即可)如果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點絳唇·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鶴子”之稱的隱逸詩人。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后荒蕪。
(1)全詞突出寫一個“亂”字,請結合詩句作具體說明。(4分)
(2) 這首詞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上闕寫法上有什么特點?(4分)
16.⑴園中春色因無主而亂;落花因煙雨飄零而亂;心緒因離別而亂;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離。(4分)
⑵①綿綿不盡的離愁別緒。 ②上片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為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4分,第一問2分。第二問2分,不結合具體詩句的答案說對了也只給1分。)
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絳唇
呈絡濱、筠溪二老·張元幹
清夜沉沉,暗蛩啼處檐花落。乍涼簾幕,香繞屏山角。
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書難托,盡交寂寞,忘了前時約。
注:絡濱,北宋宰相富弼之孫。靖康初年賜進士出身。后因堅持抗金為秦檜所忌,不久便被罷職。晚年游覽于山水之間,與張元幹等一塊游玩吟唱。 筠溪,徽宗大觀三年進士。南渡后因反對秦檜議和,不久被落職。歸隱福建連江西山,與張元幹、富直柔等吟唱游玩。
(1)這首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請結合詩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寫秋夜景物的。(4分)
(2)這首詞表達了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結合全詩簡析作者是如何抒發這種情感的。(4分)
參考答案
(1)按照由戶外到戶內,由遠及近的順序,描繪了秋景的幽靜; “蛩啼”“檐花落” “乍涼簾幕”“香”等意象從聽覺、嗅覺、視覺多種角度寫景,寫得有聲有色;“蛩啼”寫寒蟬嘶鳴,以動襯靜,更寫出了秋夜的幽靜。(答一點2分,兩點4分)
(2)上片主要是寓情于景,通過描寫幽靜的秋夜景色,渲染秋夜清冷的氣氛和孤獨寂靜的氛圍,襯托內心的愁緒;下片,將征鴻的情意比作秋云一樣淡薄,詞人埋怨征鴻情薄,曲折地表達出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答出一點給2分,結合詩歌作解釋的給滿分)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① 天寶十五年(756)八月,安祿山攻陷潼關,杜甫身陷賊營在長安所作。② 鄜(fū孚)州:地名,今陜西富縣。
(1)這首詩的一、二兩聯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什么?請結合詩句簡析。
(2)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想象或虛寫(也可寫作對寫手法)。(1分)首聯明明是自己看著長安的月亮懷念妻子,卻想象遠在鄜州的妻子獨自看著月亮一定在懷念長安的丈夫;頷聯詩人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而想象小兒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2分)這樣使得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妻之情,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1分)
(2)尾聯正面抒寫自己的離愁和對妻子的懷念。(2分)同時隱含著對國事的關心,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2分)
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落日悵望·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本詩以“落日悵望”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惆悵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這首詩作一賞析,寫一段鑒賞文字。(不超過80字)(6分)
參考答案
(1)客中久滯、思鄉情切(可從頷聯得到答案);年華漸老、感時傷逝(可從尾聯得到答案)。(2分,每點1分)
(2)作者見景生情,由“孤云”“歸鳥”疾速飛去,想到自己的久滯不歸,由此勾起鄉“念”;由夕陽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想到自己年華老去,生出無限傷感。聯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出塞·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1)第二句“馬頭沖雪過臨洮”中“沖”字如果換成“冒”字好不好?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3分)
(2)請結合詩歌的內容,簡要賞析本詩人物形象。(5分)
參考答案
(1)(3分)不好。“沖”字描繪出戰士們在雪夜沖鋒前行的生動畫面(1分),更表現出將士們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使詩歌充滿了一種高昂激揚的情緒(1分)。“冒”字也能表現冒雪前進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沒有“沖”字強烈(1分)。(語意相近即可;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給分;若沒有明確回答“好”或“不好”,扣1分)
(2)(5分)全詩通過外貌、環境和行動描寫,為我們塑造了英姿勃發,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戍邊將士的形象。(2分。形象特點答出1點,給1分,答出2點,給2分;語意相近即可)詩歌通過衣著來進行人物的外貌描寫,用“金帶連環”束“戰袍”,刻畫出了戍邊將士們那種全副武裝、神采奕奕的風姿;“馬頭沖雪過臨洮”以天氣惡劣、行軍艱難來突出戍邊將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單于帳”以“卷旗”的細節,寫出勇士們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亂斫胡兵”和“缺寶刀”既表現了戰斗場面的激烈,更表現了將士們奮力殺敵、拼死搏殺的無畏精神。(3分。能從外貌、環境和行動描寫三方面進行分析,各給1分;語意相近即可)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1)通觀全詩,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產生“春半如秋”的感覺?(4分)
(2)有人說三、四句將“在物之境”與“在我之情”融合無間,請以“亂”字為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時節,加之大雨過后,落葉滿庭,讓人錯以為秋風掃落葉。二是自己再次被貶,仕途失意,遠離故鄉,心中凄迷惆悵,故雖是春日,卻感覺“春半如秋”。
(2)一個“亂”字,既是寫鶯啼,更是寫詩人的心亂,詩人正是借鳥的亂啼表現出他此時凄迷煩煩亂的心緒。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①。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詞的上闕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具體分析。(4分)
(2)詞的下闕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月白風清”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處境的順利,心情的愉悅(從襯托角度,答成以樂景襯托愉悅心情也行)
②上闕前后對比:用十年前愉悅心情和在憂患凋零中老去的傷感構成對比。
(2)①“鬢華雖改心無改”,而今年歲已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老當益壯,不愿服老;②詞人畢竟歷經滄桑,重聽舊曲,豪放話語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顯的。
3.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第一句所描寫的駱氏亭的環境有什么特點?寫這種環境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2)李商隱寫詩常通過時空之“隔”,表達情意的“難隔”或“不隔”。據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3分)
(3)許多人說“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請說說你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詩歌首句描寫了駱氏亭凄清絕塵(或“凄清雅潔”、“凄清孤寂”)的環境特點。如此環境自然惹動懷友思緒,為下文抒發思念之情作鋪墊。(2分,環境特點、作用各1分)
(2)本詩“隔”字是寫詩人與友人(崔雍崔袞)在地域上的距離(1分);詩人雖與友人(崔雍崔袞)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對友人的思念卻沒有被阻隔,所以,一個“隔”字更顯出雙方在情意上的相通。(2分)
(3)本詩是懷友詩,而這一句寫詩人因旅宿思友而徹夜不眠,(1分)而雨打枯荷的清韻,暫時能慰藉思友之情,(2分)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或:本詩是懷友詩,雨打枯荷的聲音,單調而凄清,更襯出環境的寂寥,(2分)從而加深了對友人的思念,(1分)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
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孤雁·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⑴古人有“一詩之眼”與“一詩之骨”的說法:“詩眼”,指詩中最能表現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詞(字眼)”;“詩骨”,指詩中處于核心地位、起統率作用的“句”。上面這首杜詩,其“詩眼”是
⑵聯系全詩,說說詩中的頷聯是如何表現詩意的?(4分)
參考答案
(2)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單的雁影,遺失在萬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憐意”:“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頷聯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凄苦之情。
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臺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烏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①韋莊(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參考答案
(1)(4分)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意思對即可)
(2)(4分)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意思對即可)如果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點絳唇·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鶴子”之稱的隱逸詩人。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后荒蕪。
(1)全詞突出寫一個“亂”字,請結合詩句作具體說明。(4分)
(2) 這首詞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上闕寫法上有什么特點?(4分)
16.⑴園中春色因無主而亂;落花因煙雨飄零而亂;心緒因離別而亂;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離。(4分)
⑵①綿綿不盡的離愁別緒。 ②上片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為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4分,第一問2分。第二問2分,不結合具體詩句的答案說對了也只給1分。)
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絳唇
呈絡濱、筠溪二老·張元幹
清夜沉沉,暗蛩啼處檐花落。乍涼簾幕,香繞屏山角。
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書難托,盡交寂寞,忘了前時約。
注:絡濱,北宋宰相富弼之孫。靖康初年賜進士出身。后因堅持抗金為秦檜所忌,不久便被罷職。晚年游覽于山水之間,與張元幹等一塊游玩吟唱。 筠溪,徽宗大觀三年進士。南渡后因反對秦檜議和,不久被落職。歸隱福建連江西山,與張元幹、富直柔等吟唱游玩。
(1)這首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請結合詩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寫秋夜景物的。(4分)
(2)這首詞表達了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結合全詩簡析作者是如何抒發這種情感的。(4分)
參考答案
(1)按照由戶外到戶內,由遠及近的順序,描繪了秋景的幽靜; “蛩啼”“檐花落” “乍涼簾幕”“香”等意象從聽覺、嗅覺、視覺多種角度寫景,寫得有聲有色;“蛩啼”寫寒蟬嘶鳴,以動襯靜,更寫出了秋夜的幽靜。(答一點2分,兩點4分)
(2)上片主要是寓情于景,通過描寫幽靜的秋夜景色,渲染秋夜清冷的氣氛和孤獨寂靜的氛圍,襯托內心的愁緒;下片,將征鴻的情意比作秋云一樣淡薄,詞人埋怨征鴻情薄,曲折地表達出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答出一點給2分,結合詩歌作解釋的給滿分)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①
(1)這首詩的一、二兩聯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什么?請結合詩句簡析。
(2)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想象或虛寫(也可寫作對寫手法)。(1分)首聯明明是自己看著長安的月亮懷念妻子,卻想象遠在鄜州的妻子獨自看著月亮一定在懷念長安的丈夫;頷聯詩人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而想象小兒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2分)這樣使得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妻之情,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1分)
(2)尾聯正面抒寫自己的離愁和對妻子的懷念。(2分)同時隱含著對國事的關心,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2分)
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落日悵望·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本詩以“落日悵望”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惆悵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這首詩作一賞析,寫一段鑒賞文字。(不超過80字)(6分)
參考答案
(1)客中久滯、思鄉情切(可從頷聯得到答案);年華漸老、感時傷逝(可從尾聯得到答案)。(2分,每點1分)
(2)作者見景生情,由“孤云”“歸鳥”疾速飛去,想到自己的久滯不歸,由此勾起鄉“念”;由夕陽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想到自己年華老去,生出無限傷感。聯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出塞·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1)第二句“馬頭沖雪過臨洮”中“沖”字如果換成“冒”字好不好?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3分)
(2)請結合詩歌的內容,簡要賞析本詩人物形象。(5分)
參考答案
(1)(3分)不好。“沖”字描繪出戰士們在雪夜沖鋒前行的生動畫面(1分),更表現出將士們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使詩歌充滿了一種高昂激揚的情緒(1分)。“冒”字也能表現冒雪前進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沒有“沖”字強烈(1分)。(語意相近即可;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給分;若沒有明確回答“好”或“不好”,扣1分)
(2)(5分)全詩通過外貌、環境和行動描寫,為我們塑造了英姿勃發,不畏艱險,奮勇殺敵的戍邊將士的形象。(2分。形象特點答出1點,給1分,答出2點,給2分;語意相近即可)詩歌通過衣著來進行人物的外貌描寫,用“金帶連環”束“戰袍”,刻畫出了戍邊將士們那種全副武裝、神采奕奕的風姿;“馬頭沖雪過臨洮”以天氣惡劣、行軍艱難來突出戍邊將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單于帳”以“卷旗”的細節,寫出勇士們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亂斫胡兵”和“缺寶刀”既表現了戰斗場面的激烈,更表現了將士們奮力殺敵、拼死搏殺的無畏精神。(3分。能從外貌、環境和行動描寫三方面進行分析,各給1分;語意相近即可)
*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柳宗元)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1)通觀全詩,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產生“春半如秋”的感覺?(4分)(2)有人說三、四句將“在物之境”與“在我之情”融合無間,請以“亂”字為例簡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