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代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鑒賞方法及試題分析解答

    古代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鑒賞

    【考點精講】

    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把握: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

    (一)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雙關、排比、對比、反問等。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夸張)

    2、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反問)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借代)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對偶)

    5、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比喻)

    ?常見修辭格表達效果

    ?比喻、比擬:描繪事物生動、形象、鮮明。增強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議論中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夸張:引起豐富的聯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便于抒發強烈的感情。

    ?雙關: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生動活潑,含蓄曲折地表達微妙的神態和情思。

    ?對偶:音節整齊勻稱,節奏鮮明,有結構美和音樂美。

    ?排比:增強語勢,強化感情。

    ?對比:使事物特征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感情。

    (二)、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

    抒情: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現手法)、借古喻今

    描寫:  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側面描寫)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愿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間接抒情

    ① 借景抒情(見金版)

    ② 情景交融(見金版)

    ③ 托物言志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動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義;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絕句二首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分析: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

    ④ 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個人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用典:使語言精煉,內容豐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表達上增強藝術感染力。如不了解典故往往會影響對詩的理解,辛棄疾是個擅用典故的人。《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連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與這首詩的思想性緊密相連。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⑤ 借古諷今(喻今、傷今)

    臺 城

    臺城六代竟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⑥ 敘事抒情

    (三)、其他表現手法:虛實結合、烘托反襯、抑揚結合、細節描寫、渲染、動靜結合、白描等。

    ①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景物為實,情感為虛;形象為實,抽象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正面為實,側面為虛。

    ?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答:詩中的“野草”、“夕陽”、“燕”等是實景,而六朝古都的繁華是虛景。我們從中不難想象出當年橋頭車水馬龍、宮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涼無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詩句化情思為景物。欣賞時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營造的氣氛,體會其情感。


    ??踏花歸去馬蹄香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無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乃是作詩功夫之至。“不盡之意”則為無限。宋代畫家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就是詩畫中的空白藝術。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通過的想象,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總之,實境乃是一種真境、事境、物境;虛境乃是給讀者創造的一種想象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從前文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虛可生實,實可生虛,想象則是其橋梁,正是讀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詩歌更為飽滿,充滿靈氣,充滿詩情畫意。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 等等。

    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

    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答題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4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課堂練習:

    (08年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②。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① 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② 淀:即藍靛,藍色染料。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江帆比作箭等;對偶,其中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比擬(擬人)如說新月學扇。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順序: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句則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地面轉到天空。

    從動靜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飛流,是動態的。

    全曲解析: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今屬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對語音學和曲律的研究貢獻甚著。《錄鬼簿續篇》稱其“又自制為樂府甚多,長篇短章,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韻,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散曲現存小令1首、套數三套。

    注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賞析: 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詞采俊茂,音節流暢;設喻貼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連用五個“如”字,想象豐富,筆力雄放,確乎“如玉笛橫秋”(《太和正音譜》)。 此曲為寫景之作。作者選擇了宏觀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動感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潯陽江景圖。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卻尺幅萬里。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無不咸備。真是氣象萬千而又和諧統一,壯麗雄奇而又韻味無窮。從作品的表現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滿活力的藝術鏡頭,在他的筆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鴻這些景點都呈動態,并且都在萬里長江和數點淮山這一整體構思中被不露痕跡地融合起來。

    【鞏固練習】

    1、(09年寧夏、海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鷓鴣天 代人賦

    辛棄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問題:詞的最后兩句作者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么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

        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里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后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采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2、見金版

    3、(09年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注] ①萼:花萼。這里指花瓣。

    問題:簡析這首詞的手法和情感。(4分)

       【參考答案】

    手法:對比(反襯)。

           情感: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情。

    4、(09年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 第9題是考查的是表現手法。題目說的是“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對比或襯托應該說是最準確的,但詩中 “用典”也還是很重要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手法:對比。

       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 古代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鑒賞【考點精講】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把握: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一)修辭手法常見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夸張、對偶、比擬、雙關、排比、對比、反問等。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夸張)2、江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