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語言--高考古典詩歌鑒賞試題及解答
詩歌的語言
1. (2011·濱州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說“長憶西湖”的“憶”字是全詞的關鍵,請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選材是宋代著名詞人潘閬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題考查“煉字”,屬常見題型。答題時先答出該字的意義,再結合詞句進行解釋,最后總結該字的使用對情感抒發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顯示西湖風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詞圍繞“憶”展開對西湖美景的描寫。
2.(2011·濟南一模)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風
王安石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時為遼國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筆花,又叫迎春花。
頷聯“陽浮樹外滄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賞析。
答案:春風吹拂,江面水波蕩漾;陽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遠眺水天相接處,陽光隨著波濤的涌動仿佛在漂浮、游弋、升騰。“浮”寫出了春風、江水、陽光的融合,賦予靜態的景象以動態的美感。
3.(2011·省實驗中學月考)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1)詩的第三聯精妙傳神,請加以賞析。
(2)對此詩,有人說“夕”字統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領全篇,你的看法呢?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解析:(1)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要明確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手法體現在何處。因為晴天無雨,夏夜無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當為比喻;“雨”是因“風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閱讀這首詩后不難看出,這首詩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首聯寫海天、山、川,為遠景,仰視和遠眺之景;頷聯寫城中燈火和水中星河,頸聯寫古木、平沙,兩聯為近景,俯視之景。以上三聯所寫景物,皆望中所見,均為傍晚時分(夕)的景物。尾聯由所望的“夕”景生發感想,邀請朋友來此“消暑”。答題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對全詩的每一聯進行簡單分析,點明各聯跟“夕”或“望”的關系即可。
答案:(1)晴本無雨,夏本無霜。風吹古木,聲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見寒霜。這兩句借助聯想和想象,運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傳神地寫出了夏夜清涼優美的風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詩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的江樓能夠消暑,故作者在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招客”。
示例二:全詩以“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萬家燈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閃爍,都是俯視之景;頸聯由上而下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聯則是“東望”所感,向朋友發出邀請。
4.(2011·濟南統考)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湘門①
陶 弼
城中煙樹綠波漫,幾萬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注】 ①碧湘門,即長沙(今屬湖南)城門。②行(hánɡ):行列。
(1)這首詩最后一句哪一個字錘煉得最好?請簡要分析。
(2)有人評價這首詩“句句寫遠,卻又始終未著'遠'字”。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結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簡要分析。
解析: (1)本題屬于煉字類題目。“地卑”即地勢低,“沉”,使動用法,使……沉沒。“沉”的主語是“江勢”,賓語是“山”。這樣,錘煉得好的字就是“沉”字無疑了。“沉”寫出了水勢之大,同時使景物具有動感。解答本題,可以從以下幾步入手:①理解該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③看該字的運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煙”字。只有遠處之景、朦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煙似霧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沒草”三字。“疑”為“懷疑”,顯然不是事實本身;“沒草”即“沒入草叢”,只有在天地相連之處,天空中鳥兒的行列才會給人這種“沒入草叢”的錯覺,所以第三句寫的也是遠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門地勢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遠處的山巒淹沒似的。“沉”字寫出了水勢之大,既傳達了遠水浩茫給詩人的強烈主觀感受,又恰當地把握住了描寫的分寸。(2)本詩首句寫長沙城內遠樹如煙,有如碧綠的水波。第三句寫遼闊的天空中,成行的鳥兒愈飛愈遠,仿佛就要沒入天際的草叢。這兩句寫的都是登樓所見到的遠景,卻又始終未著“遠”字。
5.(2011·省實驗中學模擬)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舒亶
畫船捶鼓催君去,高樓把酒留君住。去住若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為情:何以為情,難為情。
(1)“催”字在詞的前兩句中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詞在情與景的處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稱贊說“甚有思致”,請結合下片句子,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 (1)“催”之急更見“留”之切,所以答題時可從與“留”的對比中去分析其表達效果。(2)從情與景的關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寫出詞作表達的感情,二是要寫出這一感情是如何通過寫景表達出來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1)“催”字表現擊鼓開船,催促離人上船出發;而“留 ”字表現樓上把酒話別,難舍難分。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一“催”一“留”,鮮明的對比把將別而又不忍離別的情景映襯得十分強烈。(大意對即可)(2)江潮來去容易,友人一別難相逢。飲盡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飲。(或答 “今日樽空而潮載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復送君歸來”)借江潮抒別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匯著詞人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浩渺的情思。從將別想到別后,筆意拓展,以問句結尾,表達了作者與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長。(大意對即可)
6.(2011·青島質檢)閱讀下面的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胡興安夜別
何遜
居人行轉軾⑵,客子暫維舟⑶。
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興安。②行轉軾:將要掉轉車回去。③維:栓、系。
(1)詩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全詩分析。
(2)本詩的頸聯歷來為人稱道。有人說它所寫為眼前實景,也有人認為是聯想之景。請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詩以對舉開頭,一句寫“居人”,一句寫“客子”,簡潔而生動地白描出一幅將別未別、兩情依依的水邊送別圖,包含了豐富的情節和難以言傳的深情。一、二句是兩面分寫,三、四句將兩面合寫,五至八句盡吐自己的羈愁離恨。前兩層皆為此蓄勢,其重點顯然在第三層,抒發對離別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1)離別之際,詩人強顏歡笑(苦笑),這是以“笑”襯(寫、表現)“愁”,寫出詩人不忍分別的心情。
(2)寫眼前實景:頸聯( 五、六句)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夜色圖。露水無情地浸濕了寒塘邊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著清澈的水流,是詩人夜別之時眼前所見之景,渲染了凄清悲涼的離別氛圍。
寫聯想之景:頸聯寫詩人想到自己與友人離別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獨艱難地前行,路邊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濕,月亮映照著清澈的水流,是詩人聯想之景,表達了詩人寂寞惆悵的情懷。
7.(2011·濰坊、淄博等五地教學質檢聯考)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問題。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兩首詩在煉字上都很見功夫,請從兩詩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處。
答案:韓詩:“驚”字,表現了作者初見草芽時的驚訝與喜悅。(或:“嫌”字,運用擬人手法,明寫雪,暗寫人,表達了盼春早來的急切之情。)
高詩:“醉”字,運用擬人手法,明寫楊柳,暗寫詩人,表現了對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現了兒童急切的心情,同時也描繪了一群兒童放風箏的熱鬧場面;“拂”字表現了楊柳枝條的柔媚多姿。)
8.(2011·濰坊質檢)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有人說詩中有三個字是全詩的關鍵,你認為是哪三個字?請填在橫線上。
解析:要先把握全詩的內容,讀完全詩會發現,二、三、四句的內容都是“不系船”導致的結果,顯而易見,“不系船”三字是全詩的關鍵。
答案:不系船。
9.(2011·濟寧調研)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
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1)這首詩選用了哪些物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
(2)詩中哪一個字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請作簡要賞析。
解析: (1)本題考查了對“物象”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錯誤地表述為“梅子的酸”“芭蕉的綠”“孩子捉柳花”等。(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的能力。閱讀詩歌可先從標題入手,再關注整首詩。從標題中的“閑居”和詩歌最后一句的“閑看”可以看出“閑”字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感情。賞析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而應放在詩中,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常見答題步驟是:①指出該字;②展開聯想和想象,把該字放在詩中再現畫面;③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處。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2)閑。閑居的詩人,在初夏長長的午睡之后,內心無所牽絆,在綠蔭環抱的庭院,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格外舒暢。詩中用一個“閑”字,不僅把詩人心中的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10.(2011·濟寧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愁風月(生查子)
賀鑄
風清月正圓,正是佳時節。
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
心將熏麝焦,吟伴寒蟲切。
欲邃就床眠,解帶翻成結。
【注】 ①熏麝:熏爐中的香料。②寒蟲:蟋蟀。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請指出“心將熏麝焦,吟伴寒蟲切”兩句中用得最精彩的兩個字,并作簡要賞析。
答案:“焦”和“ 切”兩個字。主人公本想點香吟詩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樣焦,吟詩聲則與蟲鳴一般凄切,極寫心情之焦愁與凄苦。“焦”“切”語意雙關,觸景生情,意趣諧和。
1. (2011·濱州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說“長憶西湖”的“憶”字是全詞的關鍵,請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選材是宋代著名詞人潘閬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題考查“煉字”,屬常見題型。答題時先答出該字的意義,再結合詞句進行解釋,最后總結該字的使用對情感抒發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顯示西湖風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詞圍繞“憶”展開對西湖美景的描寫。
2.(2011·濟南一模)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風
王安石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時為遼國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筆花,又叫迎春花。
頷聯“陽浮樹外滄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賞析。
答案:春風吹拂,江面水波蕩漾;陽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遠眺水天相接處,陽光隨著波濤的涌動仿佛在漂浮、游弋、升騰。“浮”寫出了春風、江水、陽光的融合,賦予靜態的景象以動態的美感。
3.(2011·省實驗中學月考)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1)詩的第三聯精妙傳神,請加以賞析。
(2)對此詩,有人說“夕”字統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領全篇,你的看法呢?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解析:(1)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要明確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手法體現在何處。因為晴天無雨,夏夜無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當為比喻;“雨”是因“風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閱讀這首詩后不難看出,這首詩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首聯寫海天、山、川,為遠景,仰視和遠眺之景;頷聯寫城中燈火和水中星河,頸聯寫古木、平沙,兩聯為近景,俯視之景。以上三聯所寫景物,皆望中所見,均為傍晚時分(夕)的景物。尾聯由所望的“夕”景生發感想,邀請朋友來此“消暑”。答題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對全詩的每一聯進行簡單分析,點明各聯跟“夕”或“望”的關系即可。
答案:(1)晴本無雨,夏本無霜。風吹古木,聲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見寒霜。這兩句借助聯想和想象,運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傳神地寫出了夏夜清涼優美的風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詩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的江樓能夠消暑,故作者在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招客”。
示例二:全詩以“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萬家燈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閃爍,都是俯視之景;頸聯由上而下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聯則是“東望”所感,向朋友發出邀請。
4.(2011·濟南統考)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湘門①
陶 弼
城中煙樹綠波漫,幾萬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注】 ①碧湘門,即長沙(今屬湖南)城門。②行(hánɡ):行列。
(1)這首詩最后一句哪一個字錘煉得最好?請簡要分析。
(2)有人評價這首詩“句句寫遠,卻又始終未著'遠'字”。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結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簡要分析。
解析: (1)本題屬于煉字類題目。“地卑”即地勢低,“沉”,使動用法,使……沉沒。“沉”的主語是“江勢”,賓語是“山”。這樣,錘煉得好的字就是“沉”字無疑了。“沉”寫出了水勢之大,同時使景物具有動感。解答本題,可以從以下幾步入手:①理解該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③看該字的運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煙”字。只有遠處之景、朦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煙似霧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沒草”三字。“疑”為“懷疑”,顯然不是事實本身;“沒草”即“沒入草叢”,只有在天地相連之處,天空中鳥兒的行列才會給人這種“沒入草叢”的錯覺,所以第三句寫的也是遠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門地勢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遠處的山巒淹沒似的。“沉”字寫出了水勢之大,既傳達了遠水浩茫給詩人的強烈主觀感受,又恰當地把握住了描寫的分寸。(2)本詩首句寫長沙城內遠樹如煙,有如碧綠的水波。第三句寫遼闊的天空中,成行的鳥兒愈飛愈遠,仿佛就要沒入天際的草叢。這兩句寫的都是登樓所見到的遠景,卻又始終未著“遠”字。
5.(2011·省實驗中學模擬)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舒亶
畫船捶鼓催君去,高樓把酒留君住。去住若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為情:何以為情,難為情。
(1)“催”字在詞的前兩句中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詞在情與景的處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稱贊說“甚有思致”,請結合下片句子,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 (1)“催”之急更見“留”之切,所以答題時可從與“留”的對比中去分析其表達效果。(2)從情與景的關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寫出詞作表達的感情,二是要寫出這一感情是如何通過寫景表達出來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1)“催”字表現擊鼓開船,催促離人上船出發;而“留 ”字表現樓上把酒話別,難舍難分。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一“催”一“留”,鮮明的對比把將別而又不忍離別的情景映襯得十分強烈。(大意對即可)(2)江潮來去容易,友人一別難相逢。飲盡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飲。(或答 “今日樽空而潮載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復送君歸來”)借江潮抒別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匯著詞人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浩渺的情思。從將別想到別后,筆意拓展,以問句結尾,表達了作者與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長。(大意對即可)
6.(2011·青島質檢)閱讀下面的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胡興安夜別
何遜
居人行轉軾⑵,客子暫維舟⑶。
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興安。②行轉軾:將要掉轉車回去。③維:栓、系。
(1)詩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請結合全詩分析。
(2)本詩的頸聯歷來為人稱道。有人說它所寫為眼前實景,也有人認為是聯想之景。請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詩以對舉開頭,一句寫“居人”,一句寫“客子”,簡潔而生動地白描出一幅將別未別、兩情依依的水邊送別圖,包含了豐富的情節和難以言傳的深情。一、二句是兩面分寫,三、四句將兩面合寫,五至八句盡吐自己的羈愁離恨。前兩層皆為此蓄勢,其重點顯然在第三層,抒發對離別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1)離別之際,詩人強顏歡笑(苦笑),這是以“笑”襯(寫、表現)“愁”,寫出詩人不忍分別的心情。
(2)寫眼前實景:頸聯( 五、六句)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夜色圖。露水無情地浸濕了寒塘邊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著清澈的水流,是詩人夜別之時眼前所見之景,渲染了凄清悲涼的離別氛圍。
寫聯想之景:頸聯寫詩人想到自己與友人離別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獨艱難地前行,路邊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濕,月亮映照著清澈的水流,是詩人聯想之景,表達了詩人寂寞惆悵的情懷。
7.(2011·濰坊、淄博等五地教學質檢聯考)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問題。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兩首詩在煉字上都很見功夫,請從兩詩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處。
答案:韓詩:“驚”字,表現了作者初見草芽時的驚訝與喜悅。(或:“嫌”字,運用擬人手法,明寫雪,暗寫人,表達了盼春早來的急切之情。)
高詩:“醉”字,運用擬人手法,明寫楊柳,暗寫詩人,表現了對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現了兒童急切的心情,同時也描繪了一群兒童放風箏的熱鬧場面;“拂”字表現了楊柳枝條的柔媚多姿。)
8.(2011·濰坊質檢)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有人說詩中有三個字是全詩的關鍵,你認為是哪三個字?請填在橫線上。
解析:要先把握全詩的內容,讀完全詩會發現,二、三、四句的內容都是“不系船”導致的結果,顯而易見,“不系船”三字是全詩的關鍵。
答案:不系船。
9.(2011·濟寧調研)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
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1)這首詩選用了哪些物象來表現初夏這一時令特點?
(2)詩中哪一個字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請作簡要賞析。
解析: (1)本題考查了對“物象”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錯誤地表述為“梅子的酸”“芭蕉的綠”“孩子捉柳花”等。(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的能力。閱讀詩歌可先從標題入手,再關注整首詩。從標題中的“閑居”和詩歌最后一句的“閑看”可以看出“閑”字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感情。賞析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而應放在詩中,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常見答題步驟是:①指出該字;②展開聯想和想象,把該字放在詩中再現畫面;③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處。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2)閑。閑居的詩人,在初夏長長的午睡之后,內心無所牽絆,在綠蔭環抱的庭院,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格外舒暢。詩中用一個“閑”字,不僅把詩人心中的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10.(2011·濟寧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愁風月(生查子)
賀鑄
風清月正圓,正是佳時節。
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
心將熏麝焦,吟伴寒蟲切。
欲邃就床眠,解帶翻成結。
【注】 ①熏麝:熏爐中的香料。②寒蟲:蟋蟀。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請指出“心將熏麝焦,吟伴寒蟲切”兩句中用得最精彩的兩個字,并作簡要賞析。
答案:“焦”和“ 切”兩個字。主人公本想點香吟詩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樣焦,吟詩聲則與蟲鳴一般凄切,極寫心情之焦愁與凄苦。“焦”“切”語意雙關,觸景生情,意趣諧和。
* 詩歌的語言1.(2011·濱州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酒泉子潘閬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說“長憶西湖”的“憶”字是全詞的關鍵,請簡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