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山水田園詩鑒賞方法及試題解答(上)

    山水田園詩鑒賞
    一、明確概念
    1.所謂的山水詩,是以山水花草蟲魚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樵夫等的勞動為題材。
    2.代表詩人:
    A.第一個以田園生活入詩的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第一個山水詩人是南朝的謝靈運。
    B.唐朝時,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人物。
    •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見意象與意境:
    體味詩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詩中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什么樣的生活畫面;畫面組合所表現的情境氛圍;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什么情感。
    1.① 炊煙、桑麻、桑榆、桃李、麥苗、豆苗、菊花、雞、犬、禽雀、眠蠶……
    ②意境特點:恬淡寧謐、清新優美、寧靜和諧、明麗絢爛、富有生活氣息。
    ③表現對閑適恬淡的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及悠閑自在、輕松愉悅的心情。
    2. ①野徑、古木、荊扉、柴門、空林、空山、鸞鶴、孤云、禪房、古寺、暮鐘、五柳、       接輿、伯夷、叔齊、林叟、幽人、樵夫、      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點:遠離塵俗,清幽靜謐、淡雅清幽、豁達、淡泊閑適、清冷荒僻。
    ③表達希望歸隱山林、超然世外、寧靜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懷。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
    2.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于巖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3. 五柳。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4. 東籬。
        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三、表達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厭惡官場    憎惡黑暗  渴望歸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1.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描繪山川美景,表達對壯麗山河的熱愛。)
    ①王維《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山翁即山簡,晉人,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
    ▲“浮”、“動”兩個動詞用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活起來了,動與靜的錯覺,表現了詩人的一種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態,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
    ▲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留戀山水的志趣。
    ②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表達對官場仕途的厭倦,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憤怒。(厭棄官場,歸隱田園,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抒發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或懷才不遇的苦悶。)
    ①陶淵明《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
    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前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雜塵,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②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
    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現的景物有:野徑、古木、荊扉、柴門、空林、空山、鸞鶴(仙靈之鳥,超凡脫俗)、孤云(孤高傲世)、禪房、古寺、暮鐘
    ②常出現的人物有:五柳、接輿、伯夷、叔齊、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點:遠離塵俗,清幽靜謐、清冷荒僻(這與官場的明爭暗斗形成對比,這些景物組合在一起,為詩人營造出一片清幽靜僻,遠離塵俗的天地,與詩人超然世外、寧靜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懷是和諧統一的)
    3.表達對歸隱生活、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向往自由、寧靜的田園生活,抒發閑適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②《社日》(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南方農村迷人風光,一片富庶的景象: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一、二句雖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 “半掩扉”這個細節描寫,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參加社日去了。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不正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寫社日活動散后的景象。
    ▲“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社的興高采烈(豐收的喜悅)。
    這類詩歌往往通過對超凡脫俗的環境和人物的刻畫,表現主人公淡泊寧靜、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趣,抒寫自己遺世獨立的高尚情懷和隱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4.出世與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抱”字,不但表現出“村”四周是水,而且在擬人中,把“江”動態化,并突出了村與江的關系,這樣也就照應了標題。次句中一個“幽”字,明顯的點出了江村幽靜的環境。
    ▲由上而下:先梁上燕子,再寫水中的鷗鳥。表現了燕子和鷗鳥那“自去自來”和“相親相近”的閑情逸致生活。對偶  寓情于景
    ▲對偶:通過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通過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專心致志,表現出農家人恬靜的生活情態,以此表現出詩人經過戰亂后而感受到的愜心快意。
    ▲末兩句,與其說是表現了一種欣喜,更不如說是詩人內心苦悶與憂愁的表現。
    ②《村居》(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由遠景轉到近景。村居的遠處是流水潺潺,環繞著山坡的田地。近處住宅外的小園,青竹繞籬,綠水映陂,一派田園風光。
    ▲動靜相襯:老牛自行歸來,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橫吹的牧牛郎,而是佇立的寒鴉。寒鴉易驚善飛,卻在這寧靜的氣氛中悠閑自在,站立牛背,寒鴉之靜附于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映,動靜相襯,構成新穎的畫面。
    牛背寒鴉,體現了鄉村生活的寧靜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陽”、“寒鴉”來渲染氣氛,在靜謐之外又籠上一層淡淡的閑愁。
    5.對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禪意的寄托
       ①《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后兩句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②《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以聲襯靜: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著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
    ▲繪聲繪色:“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由遠到近、由景入情:從“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后則吐露“安禪制毒龍”的情思。
    ▲佛法可以制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里指佛家思想。“毒龍”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
    6.歌頌勞動生活,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厚情誼。
    7.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農村生活的艱辛以及農民的痛苦。
    四、常用表現手法
    (一)描寫:
    1.聽覺角度:
    ①動靜結合    
    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
    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構成一幅色彩絢麗,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圖。反映了詩人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適心情和歡悅情懷。
    ②以動襯靜 或以靜襯動
    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用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卻反襯出春山的幽靜,說明詩人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表現自己處在這清凈幽美環境中的愉悅、寧靜心情。寄托詩人喜清厭濁、好靜惡鬧的情懷。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
    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
    2.視覺角度:
    ① 繪形、繪色 
    例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景,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并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傲孤僻。表達出了詩人內心的閑適、恬靜。寫出了詩人對淡泊、寧靜的生活的向往、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翠柳叢中烘托出兩點嬌黃,鳥鳴動聽,色彩艷麗,有聲且有色。遼闊碧天,點綴幾只白鷺,極其醒目,天更顯其大,鷺更顯其小,白鷺的“上”,使藍天劃過一條白線,靜中有動;對仗。
    ▲特寫近景是翠柳藏黃鸝,襯底遠景是碧天橫白鷺。黃鸝鳴囀是棲止而有聲,群鷺直上是飛動而無聲。下棲者鳴聲和諧,上飛者成行有序。畫出一幅上下、大小、遠近、動止、喧(口音)對比的絕妙畫圖。
    ▲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
    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和著鳥兒的聲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種活潑、輕快的節奏和韻律,充滿了動感。它透露出詩人內心的喜悅和歡快。
    ②角度變化  上下、俯仰、高低、遠近、明暗
    點面、大小、正側、聲色
    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前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
    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
    遠近對比: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點面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正側結合: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聲色結合: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3.細致程度:①工筆 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細節描寫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寫景刻畫十分細微,在“花滿蹊”后,再加“千朵萬朵”,壓和低,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更添蝶舞鶯歌,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色彩異常秾麗。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
    ②白描  指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粗線條
    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田家雜興八首 ( 其二 )
    儲光羲
    山澤時晦暝,歸家暫閑居。
    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
    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
    六句具體寫田園生活所樂之處。運用了白描表現方法, 寫詩人置身田園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態,表達了詩人歸隱田園之樂。
    4.其他方面:虛實結合、正襯反襯等
    ▲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虛實相濟)
    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①          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
    ②          已逝之景之境,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③          設想的未來之境,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
    歐陽修《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襯托是有主次之分兩者相比較一方為另一方服務從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為正襯與反襯。
    《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就是用天臺之高正面映襯天姥之高的,  
    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反襯下文漂泊的傷感。
    (二)抒情: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這類詩歌的
    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以慷慨悲涼的基調,把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憤懣、抑郁之情通過詩句噴瀉而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2、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襯樂情的寫法。
    樂景樂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寫于杜甫在飽經歷亂后,暫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個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悅安寧的。這首詩通篇寫景,景色濃麗、美好,傳達出作者愉悅欣喜的感情。
    謝靈運《登池上樓》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從春草中,從園柳和鳴禽中,詩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機,透露出喜悅的感情。
    哀景哀情: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元稹貶謫他鄉,又身患重病,心境本來就不佳。現在忽然聽到摯友也蒙冤被貶,內心更是極度震驚,萬般怨苦,滿腹愁思一齊涌上心頭。以這種悲涼心境觀景,一切景物也都變得陰沉昏暗了。首尾兩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以哀景抒哀情,情與景融合一體。
    以樂景襯哀情:古人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一二句寫了一座空虛冷落的古行宮,宮中鮮花盛開,正是春天來了。三四句寫幾個白頭宮女,閑坐著回憶玄宗時候的往事,抒寫了宮女一生的凄涼,哀怨的情懷,寄托了詩人對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以哀景襯樂情: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前四句描寫靜夜里的荒村,陋室內的貧士,寒雨中的黃葉,昏燈下的白發,畫面充滿著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詩題,寫表弟盧綸來訪見宿,在悲涼之中見到知心親友,因而喜出望外。
    (三)修辭:
    在古代詩歌中,比喻、擬人,借代、對偶、
    對比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要善于發現修辭手
    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對偶是為增強詩的音樂美、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對比是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借代是使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山水田園詩鑒賞一、明確概念1.所謂的山水詩,是以山水花草蟲魚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樵夫等的勞動為題材。2.代表詩人:A.第一個以田園生活入詩的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