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鑒賞詩歌的景物描寫

    鑒賞詩歌的景物描寫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色彩描寫。
        鑒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作者借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點;
    2、描摹詩歌圖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謁金門(唐·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問題:“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請簡析之。
    答案:“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寫了環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春風攪動了池水,也攪亂了思婦的內心。光陰的流逝,季節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來到她身旁。春風乍起,春色迷人,這一切怎能叫她無動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緒呢!
    西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此詩描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連天的海浪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種壯美景象的描寫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從而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
    南鄉子    李王旬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1)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旨是什么?
    (2)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
    (3)“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回答。
    答案:(1)離愁別緒或思鄉之愁或離恨
    (2)借景抒情,用煙、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鄉而不得歸鄉,更突出強化了思鄉之情。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04高考海南卷)
       答案: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最后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鑒賞提示:“杜鵑”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一個意象,它那“不如歸去”的啼叫聲總會引起游子思婦的無限感傷。故抓住這一意象,就抓住了這類詩歌的抒情類別。
    (一)詩中賞畫
    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
        二是畫面色彩;
        三是動態或靜態。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問:請分析這首詩畫面美。
    答案:這首詩寫了江山、花草、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并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上聯是靜景,下聯是靜景。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艷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問題:試從一個或兩個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案:詩里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恒,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一二句是動景描寫,三四句是靜景描寫。畫面動靜結合,色彩豐富鮮明,境界闊大,這樣,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
    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并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
    試比較下面兩首詩,說說作者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一首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后兩句描寫白鶴沖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說那排云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第二首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舍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云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后者是傷感愁苦的。
    臺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 “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答案:
    (1)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
    (2)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
    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怎樣體味古詩詞的意境?
    (1)抓畫面
    (2)激起聯想與想象
    (3)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體味情感。   
        詩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能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幾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落葉滿空山的景象里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答案:
    “落葉滿空山”,秋風蕭瑟,落葉滿山,杳無人跡,蕭索而凄清的環境,詩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對朋友的深切的關懷;路徑難辨,欲行無路,無以對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悵;詩人自己在”清冷中無以遣懷的寂寞。“落葉滿空山”的形象和這些情聯系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耐人尋味的意境。
    * 鑒賞詩歌的景物描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這兩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等)、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