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白居易《鄧州路中作》閱讀答案附賞析

    鄧州路中作
    白居易
    蕭蕭誰家村,秋梨夜半坼?
    漠漠誰家園,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
    不歸渭北村,又作江南客。
    去鄉徒自苦,濟世終無益。
    自問波上萍,何如澗中石!

    注:①此詩為詩人外放杭州途中,路經鄧州時所寫。
    1.詩人“嗟”的原因是什么?請聯系全詩,分點作答。(4分)
    答:對故鄉的思念;;對官場的厭倦;旅途行役之苦;國事日荒、無力濟世的失落。
    2.請賞析“自問波上萍,何如澗中石”的藝術手法。(4分)
    答:這兩句使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波上萍”喻受人驅使,行役無定,“澗中石”雖被大水沖刷,仍能屹立不拔,象征詩人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孤標傲世精神。(答對偶、對比、 托物言志等,酌情給分)

    【賞析】
      穆宗長慶二年(822),剛剛在長安為官兩年的白居易,因厭惡官吏們的明爭暗斗,荒怠朝政,加之穆宗游獵宴會,不聽諫勸,致使國事日荒,覺得住在京城也于國無補,因此力求外任,終被調任杭州刺史。這首詩就是這年秋天在赴杭州的途中,路經鄧州時所寫。
      年過五十的白居易,由于仕途中的接連失利,早年的雄心壯志已消失殆盡。艱難跋涉中,看到梨葉枯敗、韭花初白的村落,不由得又想起自己生活多年的故鄉——渭河北岸的一個小村。這是詩的前半部分所反映的。詩意雖然平常,但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下,卻極富詩情畫意。前四句連用“漠漠誰家園”兩個問句,說明他對這些景物似曾相識之感。在他的記憶中,梨樹和韭菜曾是那樣地熟悉和親切,以致一見到它們便不由得發問。五、六句“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對上述提問作了自我回答。“故里物”是指上述梨、韭,它們在詩人故鄉渭上常見。由于在異地不期然遇到故鄉的風物,禁不住勾起對故鄉美好的回憶,從而感嘆起這行役在外之苦。“嗟行役”三字自《詩經·陟岵》:“父曰嗟余子役役,夙夜無已”簡括而成。詩人的情感由偶遇梨、韭等秋天景物,到想起故鄉的美好,從而感嘆世役的艱辛,這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語言運用亦毫無斧鑿痕跡,達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高超藝術境界。
      下文由寫景轉入以議論為主的對人生的概嘆。“又作江南客”指出他旅行的目的,“又”字表明他并非第一次到江南來,使人聯想起他早年避亂江南期間的不幸和貶官江州時的艱難。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對這次到江南為官已經感到了厭倦,因為這遠不如家鄉的可愛、美好。“去鄉徒自苦,濟節終無益”是詩人對自己奔波半生的總結。他早年濟世的雄心壯志,由于官吏的腐敗和皇帝的昏庸,已經完全消磨盡了。此時的詩人只想知足保和,怡養天年。這正是那個時代大多數知識分子的苦悶和彷徨心理的反映。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我國封建代很多知識分子的為人準則。詩人兼濟之志既已失敗,又不想同流合污,自損名節,只有獨善其身。詩的結尾,以兩個自然意象的鮮明對照,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波上萍”喻受人驅使,行役無定,“澗中石”則雖被大水沖刷,仍能屹立不拔。這正是詩人孤標傲世精神的象征。
    議論與寫景、抒情三位一體,使得這首詠物抒懷之作毫無枯燥之感。
    * 鄧州路中作白居易蕭蕭誰家村,秋梨夜半坼?漠漠誰家園,秋韭花初白?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不歸渭北村,又作江南客。去鄉徒自苦,濟世終無益。自問波上萍,何如澗中石!注:①此詩為詩人外放杭州途中,路經鄧州時所寫。1.詩人“嗟”的原因是什么?請聯系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