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題的答題模式分類介紹
查閱常見的答題套路、方法、技巧,筆者發現,其在引導打開思維空間、規范答題程序等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普遍存在著不簡潔、不明了、不便記憶等問題。有的甚至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讓考生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
為此,筆者結合高三教學經驗,就歷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從高考專家命題設問和答案設置的角度做了較為詳盡的研究,擬立足于命題人思維,來探尋古詩詞鑒賞常見試題的答題模式,為考生找到實用、便捷、有效的方法。
鑒賞意境
意境與意象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即景物形象)
聯系: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表現為具體景物,意境則是由眾多具體景物構成的畫面整體。
如賀鑄《青玉案》“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煙草”“風絮”“雨”為三個意象,三個意象的有機融合,構成了愁思無限的意境。
【提問】
1、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2、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4、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5、××詩句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或修辭)手法,描繪了×××畫面(景色),渲染了(營造了)×××氛圍,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手法+內容+作用+情感。
句式:運用了……描繪了……渲染了……表達了……
②描繪了×××畫面(景色),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內容+情感。
句式:描繪了……表達了……
③描繪了×××畫面(景色),渲染了(營造了)×××氛圍。
要點:內容+作用。
句式:描繪了……營造了……
④渲染了(營造了)×××氛圍,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作用+情感。
句式:渲染了……表達了……
例題1(2012年湖南高考試題)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鸊鵜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鸊鵜泉:泉水名。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
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總說內容)
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分說內容)
詩歌運用喜憂、暖冷、聲色等的對比映襯,(手法)通過極具邊塞特色、含蘊豐富的意象,(內容)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作用)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情感)
鑒賞景物形象(意象)
【提問】
1、指出詩中××意象的含義。
2、指出(分析)××意象的作用。
【答題模式】
①表達了……情感
要點:情感
②描寫了×××景物,運用×××(表現或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內容+手法+情感。
例題2(2010年江西高考試題)
送人歸京師①
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
【答案】
表達了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之情。(情感)
鑒賞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提問】
1、請簡要分析詩中詩人的形象。
2、詩中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3、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4、請概括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5、××詩句描繪了怎樣的××形象?
【答題模式】
①通過寫×××,運用×××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刻畫了×××的形象。
要點:內容+手法+作用
②通過寫×××,刻畫了×××的形象。
要點:內容+作用
③刻畫了×××的形象
要點:作用
例題3(2012安徽高考試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8.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
【答案】
詩人只顧尋勝景而不覺春寒,駐足春風夕陽中凝望東山,對東山雪景充滿喜愛之情。(內容)通過這些動作、心理的描寫,(手法)刻畫了一個心境悠閑、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詩人形象。(作用)
鑒賞表達技巧
【提問】
一、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謀篇布局。一般從常考的“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入手分析。
1、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詩句進行賞析。
2、××詩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或修辭)手法,描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表達了(起到了)……
例題4(2011福建高考試題)
曉至湖①上
【清】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②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2)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
【答案】
①運用了對比,以“有聲”與“無聲”對比,(手法)近寫聲覺,遠寫視覺,(內容)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作用)
②運用了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手法)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靜、清新)(作用)
二、表現手法
1、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
3、××詩句用了何種藝術手法?
4、××詩句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5、簡析××詩句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提醒:可能要求答“表現手法”)
6、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詩句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
7、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詩句。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手法,描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表達了(起到了)……
例題5(2012上海高考試題)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16.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
【答案】
本詩首聯運用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手法)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色彩艷麗的春江晚景,(內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情感)
頷聯描繪了在征路上見到的美景,(內容)直接抒發了(手法)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情感)
三、修辭手法
1、××詩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簡析××詩句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提醒:可能要求答“修辭手法”)
【答題模式】
①結論+分析。
②運用了×××(修辭)手法,描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表達了(起到了)……
例題6(2010浙江高考試題)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云對宿,仍②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1、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
【答案】
“宿”和“尋”皆為人的動作,運用了擬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手法)詩人欲和白云對宿,又逢明月相尋,(內容)表達了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情感)
四、謀篇布局
1、××詩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2、××詩(詞)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3、說說××詩(詞)的構思脈絡。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謀篇布局)手法,描寫了×××景物,營造了×××氛圍,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產生了×××效果)。
要點: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或效果)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營造了……表達了(起到了)……
②結論+分析
③分析(先寫×××,然后寫×××,最后寫×××)
例題7(2006 遼寧高考試題)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案】
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手法)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內容)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作用)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情感)
鑒賞語言
【提問】
1、××詩句中的×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2、詩中的×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3、××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字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4、××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5、××詩句十分傳神,請分析其巧妙之處。
6、××詩句妙在何處?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修辭或謀篇布局)手法,描繪了(寫了)×××景物,
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或作用)
②描繪了(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內容+情感(或作用)
例題8(2012湖北高考試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
唐 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
①“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手法)描繪了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內容)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作用)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內容)等多重意蘊。(作用)
②“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作用)
分析全詩情感
【提問】
1、這首(詩)詞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詞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簡要分析。
3、結合全(詩)詞,簡要分析(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
①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描寫了(寫了)×××,表現了(突出了)×××。
要點:情感+內容+作用
②描寫了(寫了)×××,表現了(突出了)×××,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
要點:內容+作用+情感
例題9(2011廣東高考試題)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出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內容)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作用)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內容)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作用)
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或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情感)
【總結】
將以上各類題型的答題模式,進一步化繁為簡,我們可以歸納出答案一般由“手法+內容+情感(作用)”三方面構成。這就為我們答題找到了具體的聯想點,繁難問題便迎刃而解。
作者:周昌學 來源:《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為此,筆者結合高三教學經驗,就歷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從高考專家命題設問和答案設置的角度做了較為詳盡的研究,擬立足于命題人思維,來探尋古詩詞鑒賞常見試題的答題模式,為考生找到實用、便捷、有效的方法。
鑒賞意境
意境與意象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即景物形象)
聯系: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表現為具體景物,意境則是由眾多具體景物構成的畫面整體。
如賀鑄《青玉案》“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煙草”“風絮”“雨”為三個意象,三個意象的有機融合,構成了愁思無限的意境。
【提問】
1、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2、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4、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景色)?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5、××詩句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或修辭)手法,描繪了×××畫面(景色),渲染了(營造了)×××氛圍,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手法+內容+作用+情感。
句式:運用了……描繪了……渲染了……表達了……
②描繪了×××畫面(景色),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內容+情感。
句式:描繪了……表達了……
③描繪了×××畫面(景色),渲染了(營造了)×××氛圍。
要點:內容+作用。
句式:描繪了……營造了……
④渲染了(營造了)×××氛圍,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作用+情感。
句式:渲染了……表達了……
例題1(2012年湖南高考試題)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鸊鵜泉②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鸊鵜泉:泉水名。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
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總說內容)
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分說內容)
詩歌運用喜憂、暖冷、聲色等的對比映襯,(手法)通過極具邊塞特色、含蘊豐富的意象,(內容)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作用)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情感)
鑒賞景物形象(意象)
【提問】
1、指出詩中××意象的含義。
2、指出(分析)××意象的作用。
【答題模式】
①表達了……情感
要點:情感
②描寫了×××景物,運用×××(表現或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點:內容+手法+情感。
例題2(2010年江西高考試題)
送人歸京師①
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
【答案】
表達了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之情。(情感)
鑒賞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提問】
1、請簡要分析詩中詩人的形象。
2、詩中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
3、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4、請概括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5、××詩句描繪了怎樣的××形象?
【答題模式】
①通過寫×××,運用×××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刻畫了×××的形象。
要點:內容+手法+作用
②通過寫×××,刻畫了×××的形象。
要點:內容+作用
③刻畫了×××的形象
要點:作用
例題3(2012安徽高考試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8.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
【答案】
詩人只顧尋勝景而不覺春寒,駐足春風夕陽中凝望東山,對東山雪景充滿喜愛之情。(內容)通過這些動作、心理的描寫,(手法)刻畫了一個心境悠閑、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詩人形象。(作用)
鑒賞表達技巧
【提問】
一、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謀篇布局。一般從常考的“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入手分析。
1、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詩句進行賞析。
2、××詩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或修辭)手法,描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表達了(起到了)……
例題4(2011福建高考試題)
曉至湖①上
【清】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②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2)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
【答案】
①運用了對比,以“有聲”與“無聲”對比,(手法)近寫聲覺,遠寫視覺,(內容)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作用)
②運用了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手法)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靜、清新)(作用)
二、表現手法
1、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
3、××詩句用了何種藝術手法?
4、××詩句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5、簡析××詩句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提醒:可能要求答“表現手法”)
6、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詩句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
7、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詩句。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手法,描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表達了(起到了)……
例題5(2012上海高考試題)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16.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
【答案】
本詩首聯運用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手法)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色彩艷麗的春江晚景,(內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情感)
頷聯描繪了在征路上見到的美景,(內容)直接抒發了(手法)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情感)
三、修辭手法
1、××詩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簡析××詩句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提醒:可能要求答“修辭手法”)
【答題模式】
①結論+分析。
②運用了×××(修辭)手法,描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 (或作用)。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表達了(起到了)……
例題6(2010浙江高考試題)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云對宿,仍②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1、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
【答案】
“宿”和“尋”皆為人的動作,運用了擬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手法)詩人欲和白云對宿,又逢明月相尋,(內容)表達了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情感)
四、謀篇布局
1、××詩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2、××詩(詞)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3、說說××詩(詞)的構思脈絡。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謀篇布局)手法,描寫了×××景物,營造了×××氛圍,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產生了×××效果)。
要點:手法+內容+作用+情感(或效果)
句式:運用了……描寫了……營造了……表達了(起到了)……
②結論+分析
③分析(先寫×××,然后寫×××,最后寫×××)
例題7(2006 遼寧高考試題)
東坡①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答案】
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手法)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內容)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作用)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情感)
鑒賞語言
【提問】
1、××詩句中的×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2、詩中的×字極富韻味,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3、××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字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4、××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5、××詩句十分傳神,請分析其巧妙之處。
6、××詩句妙在何處?
【答題模式】
①運用了×××(表現、修辭或謀篇布局)手法,描繪了(寫了)×××景物,
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手法+內容+情感(或作用)
②描繪了(寫了)×××景物,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或:起到了×××作用)。
要點:內容+情感(或作用)
例題8(2012湖北高考試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
唐 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憑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
①“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手法)描繪了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內容)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作用)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內容)等多重意蘊。(作用)
②“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作用)
分析全詩情感
【提問】
1、這首(詩)詞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詞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簡要分析。
3、結合全(詩)詞,簡要分析(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
①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描寫了(寫了)×××,表現了(突出了)×××。
要點:情感+內容+作用
②描寫了(寫了)×××,表現了(突出了)×××,表達了作者×××情感(心情)。
要點:內容+作用+情感
例題9(2011廣東高考試題)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出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內容)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作用)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內容)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作用)
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或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情感)
【總結】
將以上各類題型的答題模式,進一步化繁為簡,我們可以歸納出答案一般由“手法+內容+情感(作用)”三方面構成。這就為我們答題找到了具體的聯想點,繁難問題便迎刃而解。
作者:周昌學 來源:《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 查閱常見的答題套路、方法、技巧,筆者發現,其在引導打開思維空間、規范答題程序等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普遍存在著不簡潔、不明了、不便記憶等問題。有的甚至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讓考生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為此,筆者結合高三教學經驗,就歷年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