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河間城外柳二首其一》閱讀答案及賞析
河間城外柳二首(其一)
錢謙益
日炙塵霾輒跡深,馬嘶羊觸有誰禁?
劇憐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畝陰。
【注】此詩作于隱居家鄉后,突然被召補官,于河間城外見秋柳所作。
①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②炙:烤、曬。霾(mái):本義是風夾著塵土(動)。《詩經.鄴風.終風》:終風且霾——即刮風又夾著塵土(動)。現代漢語只有“陰霾”(名)一詞。
③劇:極。④一曲:河流轉彎處。劉禹錫《送李尚書鎮滑州》詩:“黃河一曲當城下。”
(1)詩的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4分)
(2)請賞析本詩對比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1)第二句用反問的修辭手法。(1分)寫人事對柳的作賤。過路人拴在柳樹上的馬在奮蹄嘶鳴,放牧在周圍的山羊用觸角抵著樹身,可是有誰愛護它,禁止動物傷害它呢?這一問發人深省。(1分)流露出詩人對柳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2分)
(2)本詩以路旁河間柳遭受傷害和江南柳樹的繁茂作對比,(1分)表達了對河間柳的傷憫,對江南柳的喜愛。(2分)有一種對不能隱居,重新出仕隱憂,擔心如河間柳般仕途遭受烤炙和傷害。(1分)

賞析:
《河間城外柳二首》是清代錢謙益作品,作品既描寫了柳樹的清姿雅態,又抒發了作者對柳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歷代詠柳詩多矣,立意則各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巧比妙喻,贊美了柳樹的婀娜多姿和春天的蓬勃生機;“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移情于物,借折柳送別的習俗以申惜別之情。“亂條猶未復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人間有清霜。”(曾鞏)借物擬人,嘲諷那般依靠封建特權飛揚跋扈、仗勢欺人的權貴子弟。這首詩的立意和表現手法卻別具一格。
頭兩句寫城外柳所處的惡劣環境:有辣辣的太陽在天上烤炙著它,飛揚濃密的塵土整日里包圍著它,這是大自然對柳的摧殘。“輒跡深”,點明它長在城外車來人往的大路邊。次句寫人事對柳的作賤。過路人拴在柳樹上的馬在奮蹄嘶鳴,放牧在周圍的山羊用觸角抵著樹身,可是有誰愛護它,禁止動物傷害它呢?這一問句,流露出詩人對柳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后兩句從反面立意,贊美了城外柳風姿秀出的美質:當一場春雨漫漲江潭后,柳樹亭亭玉立于河灣清澄的水波邊,青枝綠葉,濃蔭如蓋,投下半畝大小的蔭涼。那時節,城外柳又顯得那樣婀娜多姿,賞心悅目,實在可愛極了。由此可見,人們糟踐冷落它是多么不公平啊!屈節降清、剃發改服的詩人在詠柳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家國身世之感。這首詩語言親切、底蘊深厚,前兩句對后兩句起了鮮明的反襯作用,盡管正面描寫柳樹的只有末一句,依然突現出柳樹的清姿雅態,足證“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便見妙處”。
錢謙益
日炙塵霾輒跡深,馬嘶羊觸有誰禁?
劇憐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畝陰。
【注】此詩作于隱居家鄉后,突然被召補官,于河間城外見秋柳所作。
①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②炙:烤、曬。霾(mái):本義是風夾著塵土(動)。《詩經.鄴風.終風》:終風且霾——即刮風又夾著塵土(動)。現代漢語只有“陰霾”(名)一詞。
③劇:極。④一曲:河流轉彎處。劉禹錫《送李尚書鎮滑州》詩:“黃河一曲當城下。”
(1)詩的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4分)
(2)請賞析本詩對比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1)第二句用反問的修辭手法。(1分)寫人事對柳的作賤。過路人拴在柳樹上的馬在奮蹄嘶鳴,放牧在周圍的山羊用觸角抵著樹身,可是有誰愛護它,禁止動物傷害它呢?這一問發人深省。(1分)流露出詩人對柳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2分)
(2)本詩以路旁河間柳遭受傷害和江南柳樹的繁茂作對比,(1分)表達了對河間柳的傷憫,對江南柳的喜愛。(2分)有一種對不能隱居,重新出仕隱憂,擔心如河間柳般仕途遭受烤炙和傷害。(1分)

賞析:
《河間城外柳二首》是清代錢謙益作品,作品既描寫了柳樹的清姿雅態,又抒發了作者對柳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歷代詠柳詩多矣,立意則各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巧比妙喻,贊美了柳樹的婀娜多姿和春天的蓬勃生機;“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李商隱)移情于物,借折柳送別的習俗以申惜別之情。“亂條猶未復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人間有清霜。”(曾鞏)借物擬人,嘲諷那般依靠封建特權飛揚跋扈、仗勢欺人的權貴子弟。這首詩的立意和表現手法卻別具一格。
頭兩句寫城外柳所處的惡劣環境:有辣辣的太陽在天上烤炙著它,飛揚濃密的塵土整日里包圍著它,這是大自然對柳的摧殘。“輒跡深”,點明它長在城外車來人往的大路邊。次句寫人事對柳的作賤。過路人拴在柳樹上的馬在奮蹄嘶鳴,放牧在周圍的山羊用觸角抵著樹身,可是有誰愛護它,禁止動物傷害它呢?這一問句,流露出詩人對柳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后兩句從反面立意,贊美了城外柳風姿秀出的美質:當一場春雨漫漲江潭后,柳樹亭亭玉立于河灣清澄的水波邊,青枝綠葉,濃蔭如蓋,投下半畝大小的蔭涼。那時節,城外柳又顯得那樣婀娜多姿,賞心悅目,實在可愛極了。由此可見,人們糟踐冷落它是多么不公平啊!屈節降清、剃發改服的詩人在詠柳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家國身世之感。這首詩語言親切、底蘊深厚,前兩句對后兩句起了鮮明的反襯作用,盡管正面描寫柳樹的只有末一句,依然突現出柳樹的清姿雅態,足證“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便見妙處”。
* 河間城外柳二首(其一)錢謙益日炙塵霾輒跡深,馬嘶羊觸有誰禁?劇憐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畝陰。【注】此詩作于隱居家鄉后,突然被召補官,于河間城外見秋柳所作。①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②炙:烤、曬。霾(mái):本義是風夾著塵土(動)。《詩經.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