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鑒賞之詠物詩訓練專題練習及答案
詠物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
【一】特征感知
首先,詠物詩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
畫菊 南宋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菊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二】知識儲備
1、詠物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詠物詩,如《畫菊》《石灰吟》等;另一類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詠物詩,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的《詠柳》等。
2、詠物詩典型表現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修辭手法:擬人、比喻、雙關等。
3、從《離騷》開始賦予美木香草以人的高潔品質,經后世傳承發揚,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結,用所詠物的特征表達高潔情操或積極的理想追求的主旨。
詠物詩訓練題
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后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惜花之將謝。
【析海棠】這首絕句寫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詩人首先刻畫微風中的海棠,著意表現海棠的色彩。 “東風”就是春風,“裊裊”,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崇光”指高貴華美的光澤。這句詩的意思是:微風輕拂著海棠,海棠泛出華美的光澤。一個“泛”字,寫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閃爍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寫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霧空蒙”,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的意思是說,明月轉過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這樣,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發幽香了。顯然,此時的海棠花就如同詩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卻得不到重用,真是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啊!所以,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寫,暗示的是詩人幽寂孤獨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兩句。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依依不舍賞玩的情態;“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鐘。這兩句詩被后人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癡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人愛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詩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顯然,海棠其實就是詩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詩人自己的遭遇的寫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隱含顧影自憐的意思。但詩人并不因此而頹唐萎靡,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豁觀、灑脫的胸襟。
綜觀全詩,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后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耐人尋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于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藝術中國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并非多余。“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云,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么,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里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癡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于花殘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2.(07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③。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把“襯托”答成“烘托”也算對)
(2)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
【析】詞的題目為“鷹”,故多有將此篇劃入詠物詞者。然細味詞情,其“詠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體“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詞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詠懷題材來認識似更恰當。開篇“寒山幾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極新穎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厲激蕩的氣勢噴薄欲出,堪稱煉字的典范。接數句以“袒貂裘”、“略記”寫出詞人浩茫風度,為后文鋪墊。下片興感,“男兒”三句極豪邁,又極悲憤,精警無匹,如干將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寫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詞“鼓舞風雷”、“蹈揚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別凸現詞人九曲黃河般的積郁之情,力量沉厚。陳維崧在諸多作品中皆以鷹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鷹的軒舉的“猛氣”與矯捷的“身手”,用以抒發自己疾惡如仇、懲奸除弊的人格風范與人生理想。讀本篇不僅令我們體察到“聲色俱厲”(陳廷焯語)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頑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 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1)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盡管身為孤臣,身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2)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2)①小孤山的“孤”與孤臣的“孤”,字面相應,聯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士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
③偶爾存留的孤山與沒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讀讀懂詩中的托物言志,再結合注釋二,本題的解答應該不是很難。
這是謝枋得被強行送往元都大都時途經小孤山所作。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詩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無依。但詩人并未就此消沉氣餒,盡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卻表達了也要“堅如猛士敵場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瀾”、也要英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詩中亦含抗元將帥匱乏,孤苦無依壯志難酬故國難復的隱痛,但詩人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一洗國破家亡之痛,而發為激越凄厲之音。謝枋得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
4. (09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①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②,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③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①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②籜(tuò),筍殼。③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考點】 鑒賞詩的內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譯:嫩綠的竹子還有一半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剛伸出墻外。翠綠的顏色映照在書卷上感到光線暗了下來,竹影移過酒樽顯得(更加)清涼。細雨沖洗后嫩竹顯得很潔凈,微風吹來,可以聞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讓人們不去砍伐,應當可以看到它長到拂云之高。
【譯文】嫩綠的竹子還有一半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剛伸出墻外。翠綠的顏色映照在書卷上感到光線暗了下來,竹影移過灑樽顯得(更加)清涼。細雨沖洗后嫩竹顯得很潔凈,微風吹來,可以聞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讓人們不去砍伐,應當可以看到它長到拂云之高。
【賞析一】 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嚴武素與杜甫友善,字季鷹,華州華陰人,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他性豪爽,讀書不甚究其義。八歲時,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屢禁其習武。后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諫議大夫。至德后,歷劍南節度使,再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杜甫最友善,鎮劍南時,甫因避亂往依之。
全詩清新雅致,風格與作者一貫詩風有異。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描寫了新發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筍蓬勃生長的典型過程。竹生長是看不見的,作者化靜為動,用“含”,“出”把竹的生長過程寫活了。
“色侵書帙晚”,竹的顏色綠得逼你的眼,綠色映照在書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來,“隱過酒樽涼”,竹影搖曳,竹色青蔥,晃動的竹影移過酒器,顯得更加清涼了。頷聯選取竹“色”給人的感受,讓我們仿佛置身于竹蔭中,品著清涼的美酒。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細細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塵不染,微微的春風送來縷縷竹的清香。頸聯繼續從視覺和嗅覺來感觸竹。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尾聯作者展開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云端,輕輕的拂動著。
本詩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贊頌,以竹盛贊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杜甫雖然長嚴武十四歲,嚴武也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長期依賴嚴武接濟,出語自然更加謙恭。不過本詩也值得稱道,特別是“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與“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四句,后人單獨輯錄在一起,成了一首詠竹的絕佳之句。
【賞析二】松竹梅,歷來為人喜愛,稱為“歲寒三友”。竹的品性也為人稱道。歷來詠竹之作,十分豐富。杜甫的《嚴鄭公宅同詠竹》,以“竹”為吟詠對象,托物言志,耐人尋味。詩的開篇即寫竹的新嫩和勃發的生機。竹的一半還包著筍殼,枝梢才伸出墻頭,寥寥幾字,寫出了“新竹”的特點。接著在頷聯突出竹的“色”和“陰”,轉換了描寫的角度。窗外那翠綠的顏色似乎使室內的“書帙”都浸潤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漸漸擴大之勢寫得鮮活可人,富有動感!而書酒相伴,本是愜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過,那桌上的酒樽也覺得清涼宜人!竹的可愛之態,躍然紙上!陸游寫竹:“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新竹》)杜甫這兩句,與陸游異曲同工。如果說,前兩聯,從視覺的角度寫竹,那么頸聯詩人轉而寫竹的清香之氣,又是從嗅覺的角度描摹了。經雨洗濯的綠竹顯得更加秀麗而潔凈,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環境,真有欣然忘食、樂而忘憂之感了。以上三聯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氣完意足。最后一聯,作者順勢一點:“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人們只有真心愛竹、護竹,不去“剪伐”,摧殘可愛的新竹,它一定會自然生長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詩人反復狀寫竹的可愛,意在突出心中所達之意:尊重天性,順應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統治者要呵護人才,而不要隨意摧殘人才;或者以竹自況,期待朝廷能提攜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
這首詠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貼,狀物,形象生動;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認真品味。
5.(09年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注】①萼:花萼。這里指花瓣。
①詞中的“兩種”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答案】①梅花與雪花 ②大自然
【考點】考查對古典詩詞中重要詞語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
【解析】第一空:根據上片“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斷出來;第二空:要分析作者為何說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顯然是要求歸納二者的共同點。
【思路分析】應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結合整篇去理解。
②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并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手法:對比(反襯)情感: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情。
【考點】考查鑒賞古典詩詞的寫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層級為E級。
【解析】解答此類題目要有整體意識,首先要審讀題目、詩句和注釋,其次要用相關鑒賞知識對原詩句進行分析,最后按題目要求進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問:詩歌的表達技巧的答題格式:手法+表達作用;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題步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二問: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解題格式: 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么感情;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答題步驟: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
【簡析】宋盧梅坡云:“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花與飛雪往往同時出現。正因為梅與雪相同的時令特點,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詩人詞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系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自古以來,文人詠梅往往不離雪,以雪作背景;詠雪往往不離梅,以梅作襯托。王旭這首詞在眾多的梅雪詩詞中雖不算出類拔萃,也自有其獨到之處。詞開頭“兩種風流,一家制作”指梅與雪同處于冬天,而氣質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對雪花形象的比喻。“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認同“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共識下,詞人彷佛在為雪花叫屈,雪非無香,而是為天風所吹散。詞的下闋,“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雖然看起來相似,實質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語雙關,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最后兩句生動地表現段了梅花的孤高與雪花的隨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地說明了“惟高一著”之意。此詞語言明快,詞意淺顯,見解獨到,情理相生,不失為一首好詞。
6.(10全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作品鑒賞】劉孝綽(481-539)南朝詩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歲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稱。父劉繪,為齊大司馬,幼小的孝綽“年未志學”,就能“代父草詔誥”。舅父王融,亦齊中書郎,非常欣賞孝綽的聰明才智,常常帶著他拜會親友,被人譽為“神童”。梁武帝時,歷官尚書水部郎,侍帝宴,賦詩七篇,帝嘆賞,累遷秘書丞。昭明太子蕭統,令圖工繪綽圖像,懸于“樂賢堂”,以示敬仰。孝綽辭藻,為世所宗,每作一篇,爭相傳誦,有群從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詩與何遜并稱“何劉”。有詩文集數十萬言問世,可惜失傳。明人輯有《劉秘書集》。
這首《詠素蝶詩》是南朝齊梁之際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譽的劉孝綽所作。此詩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的語文試題中。此詩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寫蝴蝶在風中、花中的飛舞的情況,同時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及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將蝴蝶飛舞的姿態描寫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詩人僅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態、情感表現出來,讓人如于風和日麗之時,見蝴蝶隨著蜂兒轉于綠蕙叢中,時而避雀隱,時而浴日舞,令人嘆為觀止。聯系劉孝綽雖然自負才華自視甚高,但一生僅做到秘書監,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詩中蘊含著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樹欲相依”為全詩主旨。
7.【11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1)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
【參考答案】
(1)這兩句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山泉平緩流淌時,清澈見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時,水石相激,作風雨之聲。山泉雖然無名,卻有映地照天、興風作雨的奇觀。
這兩句與前面兩句形成了先抑后揚(欲揚先抑)的效果。前兩句寫山泉的平凡無名,為抑;這兩句凸現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如此描寫也為最后兩句稱贊山泉做了鋪墊。
(2)這首詩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2)這首詩在表現山泉得天地之聲色,具滿澗平池之能的同時,又表現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
【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作者儲光羲以寫田園山水詩著稱,其詩多描繪農家生活、田園風光,抒寫個人情懷、朋友情誼,筆調質樸、自然、生動。《詠山泉》可謂詩人吟詠山水的著名詩作。
作為一首較為工整的五律,此詩的內容組合與行文結構頗具特色。首聯敘事點題,緊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靜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動,給這僻遠之所平添一活氣;面對此番景象,詩人真想問山泉有無一個讓人記得住的名字,可是無從知曉。其既驚喜又遺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間。頷聯承接上文,從正面立意,描繪山泉的出俗形象。詩人從廣闊的立體空間著筆,生動地摹繪出山泉的澄澈與靈動:它流淌在平地之時,恰似一面新亮的鏡子將蔚藍的天宇盡映水底;它飛瀉于山下之際,又如瀟瀟春雨般潑灑半空,煞是壯觀。此聯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對仗謹嚴,通過大膽的想象,細膩的刻畫,把飄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繪得生動可感。頸聯從反面角度立意,轉寫山泉遭遇冷落的境況:盡管山泉清凈而鮮活,可是當它流入深澗,水滿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時候,山泉原先的那種清澄和,那種靈氣,被這窒息的環境遮蓋了,仿佛有誰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飛空”。這些描寫,意在為后文蓄勢。尾聯關合全詩,由敘而議,點明詩旨:山泉的“恬淡”無人關注,可它仍然年復一年,自潔自清,保持著一塵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來,《詠山泉》是一首別致的山水詩,其獨特的藝術技巧可與王維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詩形象生動,畫面清新鮮麗,詩人既潑墨渲染,又精雕細刻,把清泠豐溢的山間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讀者面前。《詠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詠物詩——作品采用擬人手法,寓情于景,寫山泉的“不知名”,說山泉的“無人問”;寫山泉的“恬淡”,說山泉的“長自清”這一切,都在暗示人們:山泉即詩人自己,山泉的特點即詩人要追求的個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飄逸出俗的高潔境界了了可觀,耐人回味。總之,詠山泉與明心志的高度和諧統一,使此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殷璠《河岳英靈集》)。
【作者簡介】儲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詩人。兗州(今屬山東)人。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汜水尉后為安宜縣尉尉。公元751年(天寶十年)轉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監察御史。安祿山陷長安時,受偽職。安史之亂后,被貶謫,死于嶺南。為盛唐著名田園山水詩人之一。
【一】特征感知
首先,詠物詩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
畫菊 南宋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菊花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二】知識儲備
1、詠物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詠物詩,如《畫菊》《石灰吟》等;另一類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詠物詩,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的《詠柳》等。
2、詠物詩典型表現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修辭手法:擬人、比喻、雙關等。
3、從《離騷》開始賦予美木香草以人的高潔品質,經后世傳承發揚,已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結,用所詠物的特征表達高潔情操或積極的理想追求的主旨。
詠物詩訓練題
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后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惜花之將謝。
【析海棠】這首絕句寫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詩人首先刻畫微風中的海棠,著意表現海棠的色彩。 “東風”就是春風,“裊裊”,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崇光”指高貴華美的光澤。這句詩的意思是:微風輕拂著海棠,海棠泛出華美的光澤。一個“泛”字,寫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閃爍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寫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霧空蒙”,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的意思是說,明月轉過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這樣,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發幽香了。顯然,此時的海棠花就如同詩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卻得不到重用,真是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啊!所以,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寫,暗示的是詩人幽寂孤獨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兩句。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依依不舍賞玩的情態;“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鐘。這兩句詩被后人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癡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人愛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詩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顯然,海棠其實就是詩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詩人自己的遭遇的寫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隱含顧影自憐的意思。但詩人并不因此而頹唐萎靡,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豁觀、灑脫的胸襟。
綜觀全詩,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后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耐人尋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于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人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呢!“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可謂情篤而意深。
藝術中國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并非多余。“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云,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么,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里起來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么?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癡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于花殘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難體味了。
2.(07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③。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把“襯托”答成“烘托”也算對)
(2)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
【析】詞的題目為“鷹”,故多有將此篇劃入詠物詞者。然細味詞情,其“詠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體“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詞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詠懷題材來認識似更恰當。開篇“寒山幾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極新穎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厲激蕩的氣勢噴薄欲出,堪稱煉字的典范。接數句以“袒貂裘”、“略記”寫出詞人浩茫風度,為后文鋪墊。下片興感,“男兒”三句極豪邁,又極悲憤,精警無匹,如干將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寫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詞“鼓舞風雷”、“蹈揚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別凸現詞人九曲黃河般的積郁之情,力量沉厚。陳維崧在諸多作品中皆以鷹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鷹的軒舉的“猛氣”與矯捷的“身手”,用以抒發自己疾惡如仇、懲奸除弊的人格風范與人生理想。讀本篇不僅令我們體察到“聲色俱厲”(陳廷焯語)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頑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 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1)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盡管身為孤臣,身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2)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2)①小孤山的“孤”與孤臣的“孤”,字面相應,聯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士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
③偶爾存留的孤山與沒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讀讀懂詩中的托物言志,再結合注釋二,本題的解答應該不是很難。
這是謝枋得被強行送往元都大都時途經小孤山所作。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詩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無依。但詩人并未就此消沉氣餒,盡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卻表達了也要“堅如猛士敵場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瀾”、也要英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詩中亦含抗元將帥匱乏,孤苦無依壯志難酬故國難復的隱痛,但詩人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一洗國破家亡之痛,而發為激越凄厲之音。謝枋得詩傷時感舊,沉痛蒼涼,詩風樸素端正。
4. (09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①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②,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③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①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②籜(tuò),筍殼。③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考點】 鑒賞詩的內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譯:嫩綠的竹子還有一半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剛伸出墻外。翠綠的顏色映照在書卷上感到光線暗了下來,竹影移過酒樽顯得(更加)清涼。細雨沖洗后嫩竹顯得很潔凈,微風吹來,可以聞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讓人們不去砍伐,應當可以看到它長到拂云之高。
【譯文】嫩綠的竹子還有一半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剛伸出墻外。翠綠的顏色映照在書卷上感到光線暗了下來,竹影移過灑樽顯得(更加)清涼。細雨沖洗后嫩竹顯得很潔凈,微風吹來,可以聞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讓人們不去砍伐,應當可以看到它長到拂云之高。
【賞析一】 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嚴武素與杜甫友善,字季鷹,華州華陰人,雖武夫,亦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他性豪爽,讀書不甚究其義。八歲時,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屢禁其習武。后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諫議大夫。至德后,歷劍南節度使,再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杜甫最友善,鎮劍南時,甫因避亂往依之。
全詩清新雅致,風格與作者一貫詩風有異。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描寫了新發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筍蓬勃生長的典型過程。竹生長是看不見的,作者化靜為動,用“含”,“出”把竹的生長過程寫活了。
“色侵書帙晚”,竹的顏色綠得逼你的眼,綠色映照在書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來,“隱過酒樽涼”,竹影搖曳,竹色青蔥,晃動的竹影移過酒器,顯得更加清涼了。頷聯選取竹“色”給人的感受,讓我們仿佛置身于竹蔭中,品著清涼的美酒。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細細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塵不染,微微的春風送來縷縷竹的清香。頸聯繼續從視覺和嗅覺來感觸竹。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尾聯作者展開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云端,輕輕的拂動著。
本詩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贊頌,以竹盛贊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杜甫雖然長嚴武十四歲,嚴武也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長期依賴嚴武接濟,出語自然更加謙恭。不過本詩也值得稱道,特別是“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與“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四句,后人單獨輯錄在一起,成了一首詠竹的絕佳之句。
【賞析二】松竹梅,歷來為人喜愛,稱為“歲寒三友”。竹的品性也為人稱道。歷來詠竹之作,十分豐富。杜甫的《嚴鄭公宅同詠竹》,以“竹”為吟詠對象,托物言志,耐人尋味。詩的開篇即寫竹的新嫩和勃發的生機。竹的一半還包著筍殼,枝梢才伸出墻頭,寥寥幾字,寫出了“新竹”的特點。接著在頷聯突出竹的“色”和“陰”,轉換了描寫的角度。窗外那翠綠的顏色似乎使室內的“書帙”都浸潤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漸漸擴大之勢寫得鮮活可人,富有動感!而書酒相伴,本是愜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過,那桌上的酒樽也覺得清涼宜人!竹的可愛之態,躍然紙上!陸游寫竹:“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新竹》)杜甫這兩句,與陸游異曲同工。如果說,前兩聯,從視覺的角度寫竹,那么頸聯詩人轉而寫竹的清香之氣,又是從嗅覺的角度描摹了。經雨洗濯的綠竹顯得更加秀麗而潔凈,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環境,真有欣然忘食、樂而忘憂之感了。以上三聯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氣完意足。最后一聯,作者順勢一點:“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人們只有真心愛竹、護竹,不去“剪伐”,摧殘可愛的新竹,它一定會自然生長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詩人反復狀寫竹的可愛,意在突出心中所達之意:尊重天性,順應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統治者要呵護人才,而不要隨意摧殘人才;或者以竹自況,期待朝廷能提攜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
這首詠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貼,狀物,形象生動;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認真品味。
5.(09年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注】①萼:花萼。這里指花瓣。
①詞中的“兩種”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答案】①梅花與雪花 ②大自然
【考點】考查對古典詩詞中重要詞語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
【解析】第一空:根據上片“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斷出來;第二空:要分析作者為何說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顯然是要求歸納二者的共同點。
【思路分析】應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結合整篇去理解。
②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并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手法:對比(反襯)情感: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情。
【考點】考查鑒賞古典詩詞的寫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層級為E級。
【解析】解答此類題目要有整體意識,首先要審讀題目、詩句和注釋,其次要用相關鑒賞知識對原詩句進行分析,最后按題目要求進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問:詩歌的表達技巧的答題格式:手法+表達作用;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題步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二問: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解題格式: 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么感情;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抒發什么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答題步驟: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
【簡析】宋盧梅坡云:“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花與飛雪往往同時出現。正因為梅與雪相同的時令特點,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詩人詞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系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自古以來,文人詠梅往往不離雪,以雪作背景;詠雪往往不離梅,以梅作襯托。王旭這首詞在眾多的梅雪詩詞中雖不算出類拔萃,也自有其獨到之處。詞開頭“兩種風流,一家制作”指梅與雪同處于冬天,而氣質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對雪花形象的比喻。“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認同“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共識下,詞人彷佛在為雪花叫屈,雪非無香,而是為天風所吹散。詞的下闋,“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雖然看起來相似,實質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語雙關,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最后兩句生動地表現段了梅花的孤高與雪花的隨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地說明了“惟高一著”之意。此詞語言明快,詞意淺顯,見解獨到,情理相生,不失為一首好詞。
6.(10全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作品鑒賞】劉孝綽(481-539)南朝詩人。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七歲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稱。父劉繪,為齊大司馬,幼小的孝綽“年未志學”,就能“代父草詔誥”。舅父王融,亦齊中書郎,非常欣賞孝綽的聰明才智,常常帶著他拜會親友,被人譽為“神童”。梁武帝時,歷官尚書水部郎,侍帝宴,賦詩七篇,帝嘆賞,累遷秘書丞。昭明太子蕭統,令圖工繪綽圖像,懸于“樂賢堂”,以示敬仰。孝綽辭藻,為世所宗,每作一篇,爭相傳誦,有群從子侄七十人,皆能文。詩與何遜并稱“何劉”。有詩文集數十萬言問世,可惜失傳。明人輯有《劉秘書集》。
這首《詠素蝶詩》是南朝齊梁之際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譽的劉孝綽所作。此詩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卷的語文試題中。此詩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寫蝴蝶在風中、花中的飛舞的情況,同時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及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將蝴蝶飛舞的姿態描寫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詩人僅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態、情感表現出來,讓人如于風和日麗之時,見蝴蝶隨著蜂兒轉于綠蕙叢中,時而避雀隱,時而浴日舞,令人嘆為觀止。聯系劉孝綽雖然自負才華自視甚高,但一生僅做到秘書監,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詩中蘊含著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樹欲相依”為全詩主旨。
7.【11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1)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
【參考答案】
(1)這兩句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山泉平緩流淌時,清澈見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時,水石相激,作風雨之聲。山泉雖然無名,卻有映地照天、興風作雨的奇觀。
這兩句與前面兩句形成了先抑后揚(欲揚先抑)的效果。前兩句寫山泉的平凡無名,為抑;這兩句凸現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如此描寫也為最后兩句稱贊山泉做了鋪墊。
(2)這首詩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2)這首詩在表現山泉得天地之聲色,具滿澗平池之能的同時,又表現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
【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作者儲光羲以寫田園山水詩著稱,其詩多描繪農家生活、田園風光,抒寫個人情懷、朋友情誼,筆調質樸、自然、生動。《詠山泉》可謂詩人吟詠山水的著名詩作。
作為一首較為工整的五律,此詩的內容組合與行文結構頗具特色。首聯敘事點題,緊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靜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動,給這僻遠之所平添一活氣;面對此番景象,詩人真想問山泉有無一個讓人記得住的名字,可是無從知曉。其既驚喜又遺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間。頷聯承接上文,從正面立意,描繪山泉的出俗形象。詩人從廣闊的立體空間著筆,生動地摹繪出山泉的澄澈與靈動:它流淌在平地之時,恰似一面新亮的鏡子將蔚藍的天宇盡映水底;它飛瀉于山下之際,又如瀟瀟春雨般潑灑半空,煞是壯觀。此聯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對仗謹嚴,通過大膽的想象,細膩的刻畫,把飄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繪得生動可感。頸聯從反面角度立意,轉寫山泉遭遇冷落的境況:盡管山泉清凈而鮮活,可是當它流入深澗,水滿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時候,山泉原先的那種清澄和,那種靈氣,被這窒息的環境遮蓋了,仿佛有誰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飛空”。這些描寫,意在為后文蓄勢。尾聯關合全詩,由敘而議,點明詩旨:山泉的“恬淡”無人關注,可它仍然年復一年,自潔自清,保持著一塵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來,《詠山泉》是一首別致的山水詩,其獨特的藝術技巧可與王維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詩形象生動,畫面清新鮮麗,詩人既潑墨渲染,又精雕細刻,把清泠豐溢的山間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讀者面前。《詠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詠物詩——作品采用擬人手法,寓情于景,寫山泉的“不知名”,說山泉的“無人問”;寫山泉的“恬淡”,說山泉的“長自清”這一切,都在暗示人們:山泉即詩人自己,山泉的特點即詩人要追求的個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飄逸出俗的高潔境界了了可觀,耐人回味。總之,詠山泉與明心志的高度和諧統一,使此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殷璠《河岳英靈集》)。
【作者簡介】儲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詩人。兗州(今屬山東)人。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汜水尉后為安宜縣尉尉。公元751年(天寶十年)轉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監察御史。安祿山陷長安時,受偽職。安史之亂后,被貶謫,死于嶺南。為盛唐著名田園山水詩人之一。
上一篇:郝經《落花》閱讀答案賞析
下一篇:李孝貞《園中雜詠橘樹》閱讀答案賞析
* 詠物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一】特征感知首先,詠物詩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畫菊?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