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解說

    笛聲
    (1)游子思鄉,歸心似箭。
    例1: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借滿城飄蕩、無處不在的笛聲傳萬千游子飄泊天涯、思念故園的殷殷情懷。
    (2)征人思鄉,嗟怨連連。
    例2:王之渙千古名篇《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借羌管悠悠,抒萬千感慨。
    例3:邊塞詩人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更是將戍邊將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親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壯動人。
    附:羌笛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



    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燈:
       ⊙(1)溫暖、美好、團圓、希望、向上、親切
    例1:《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晰晰!君子至止,鸞聲噦噦。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5]這段中古老的吟唱,在宗教與政治的威嚴中表現著人類對光與火的原始膜拜。
    例2: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例3:王維《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
    “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燃。”
       例4:“人生不相間,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杜甫《贈衛八處士》)
       例5:“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錢起《送僧歸日本》)
       例6:“終宵處幽室,華燈光燦爛。”(韓愈《江漢答孟郊》)
       例7:“綠樹深深處,長明焰焰燈。”(齊己《書古寺僧房》)
       例8:“閑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柳永《戚氏》)
       例9:“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辛棄疾《木蘭花慢》)
       例10:“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例11:“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史達祖《綺羅香》)
       ⊙(2)孤獨、凄涼、愁苦、哀傷、凄婉、慘淡
    例1:“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腔長嘆。”(李白《長相思》)
    例2:“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白居易《上陽白發人》)
    例3:“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
    例4:“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眼。”(杜牧《旅宿》)
    例5:“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例6:“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韋莊《章臺夜思》)
    例7:“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周邦彥《關河令》)
    例8:“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賀鑄《蝶戀花》)
    例9:“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張倫《燭影搖紅》)[4]
    例10:“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珍珠:美麗 無瑕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顏色類
    白:純潔 無暇 凄涼
    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綠:希望 活力 和平
    藍:高雅 憂郁
    黃:溫暖 平和
    紫:高貴 神秘
    黑:黑暗 絕望 莊重 神秘 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關于人的品質、行為活動類
    英雄:追慕 自愧自嘆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地點類
    1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
    例1: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例2: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例3: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2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
    例1: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例2: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例3: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3柳營:指軍營。后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4古跡: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 (國家) 衰敗 蕭條 (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5鄉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6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7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8仙境:飄逸 美妙潔凈 忘塵厭俗
    9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10南山 :代表隱居的地方
    11桃源:代表著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代表隱居的人
    12西樓、小樓:閨怨之情;


    其他類
    1白衣蒼狗:亦叫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例1:杜甫《可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云,一會兒像白云,一會兒像灰狗。
    2破曉:初現希望
    3深夜:愁思懷舊
    4鴻雁、尺牘、尺素: 信
    5后庭花:亡國。
    6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7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
    8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9白發:
    ⊙愁苦、遲暮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例2:宋代  斯植《門柳》:“看盡門前柳,愁多白發新。灞橋風雨夜,離別是何人。”
    例3:“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
    例4:“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例5:“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例6:“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附錄:詩歌意象簡述(兩分法)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1)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例1: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例2: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例3: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例4: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例5: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例1: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例2:《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
    例1: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例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4)風、煙、霜。多傳達哀怨、惆悵、凄苦、蒼涼等情思。
    例1: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例2: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例3:陸游《蝶戀花》:“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
    2.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1)楊柳(垂柳、柳枝、柳)。“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2)落花(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陸游《落花》:“滿地殘紅點綠苔。”
    (3)松、菊、梅。多傳達高潔、堅貞之志。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陸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4)梧桐、萍、芭蕉。多傳達光陰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悵與哀愁。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文天祥《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3.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谷、子規)、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1)鴉、杜鵑、猿、蟬。多傳達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棄疾《永遇樂》:“可堪回首,狐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雍陶《蟬》:“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2)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歐陽修《漁家傲》:“葉籠花罩鴛鴦侶,白錦頂絲紅錦羽。”金志章《鷓鴣塘》:“忽聽一聲行不得,鷓鴣塘外鷓鴣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
    蠟、炬)等。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心若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馬致遠《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鏡》:“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1)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2)吹笛、吹簫、吹笙。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馮延巳《拋球樂》:“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3)飲酒。多傳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例1:例2:
    (4)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5)搗衣(搗練)。搗衣(搗練)有時是為了給遠行的人趕制寒衣,多于秋夜進行。月下搗衣(搗練),風吹砧聲,凄冷的砧杵聲又稱“寒砧”,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搗衣(搗練)”。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煜《搗練子令》:“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 笛聲(1)游子思鄉,歸心似箭。例1: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借滿城飄蕩、無處不在的笛聲傳萬千游子飄泊天涯、思念故園的殷殷情懷。(2)征人思鄉,嗟怨連連。例2:王之渙千古名篇《涼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