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套古詩詞試題練習及答案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此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試作簡要分析。
答: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 而 ,時間是從 至 ,并由望岳思想將來的登岳。首聯寫乍一望見 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 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 和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 。尾聯兩句寫望岳而產生的 的意愿。
(2)明人莫如忠評價首尾下句說:“齊魯到今詩未了,題詩誰能繼杜陵”,認為這句詩無人能繼,你怎么看?
答:詩中的“ ”這一句,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那樣用“崔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 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岳時不能移用。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義把此詩譽為“絕唱”,請就此作簡要分析。
答:后人把此詩稱為杜詩的絕唱,是由于此詩最后一聯詩。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 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 ,敢于 、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2、閱讀下面這首詞,按題后要求答題。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詞首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有何言外之意?在結構上起何作用?
答:首句要表述的是,舉目遠望,我們的 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
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作者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 上,詞人不禁興起了 之感,自然引出 。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極力稱贊孫權有何用意?
答:作者在這里極力贊頌 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 ,其原因是孫權
“ ”,形勢與南宋極相似,顯然作者熱情贊頌孫權的 ,堅決 ,并戰而勝之,正是為了 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這里想表達什么意思?
答:末三句用了兩個 。其一是 煮酒論英雄,但在這里,作者進行了改造,將 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贊揚,而讓曹劉當配角,其實是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貶的典故,據《三國演義》說, 與孫權第一次對壘,見孫權之威嚴儀表,就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 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那些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試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殘照里”一句的意境。
答: “草色煙光”寫春天景物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余輝下,閃爍著一層迷蒙的如煙似霧的光色。這本是一種極為 的景象,但加上“殘照”二字,整個意境便帶上了一層 的氛圍。
(2)請說說此詞在行文結構上的特點。
答:我們可以看出,詞人所謂的“春愁”,不外乎“ ”二字,但他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里行間向讀者透露一些消息,讓讀者去猜。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墨遠遠發來;迤邐寫到之時,又煞住,另起筆墨,更端發來。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為讀者設下一個迷魂陣,讓這個懸念導引讀者沿著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詞人精心捆結起來的“包袱”抖開,使真相大白。枸思 ,具有強烈的 。在詞的最后兩句, 的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又具有很強的 。
4、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試分析上片“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表達效果。
答:這兩句是對 之情的描寫,其意思是 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用了 修辭,妙在即景設喻,觸景 ,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
(2)你認為這首詞的情韻怎樣?請結合詞作談談你的理解。
答:這首詞所寫的是一個常見的題材,但卻展現出一片 的境界,讓人感到整首詞本身就具有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 ,令人神往。這固然取決于感情本身的深摯,但和構思的 、比喻的 、想象的 也分不開。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 的深化,它使整首詞意境更加 。而上下兩片結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覺得,詞中所展示的畫面,雖然有限,情境卻是無限的。俞平伯評說下片結尾兩句“似乎可畫,卻又畫不到”,這“畫不到”處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遠的情韻。
5、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虛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1)此詩的核心字是什么?圍繞此字共寫幾幅畫面?
答:“歸”字 圍繞“歸”字寫了四幅畫面:野老 、野雞 、蠶兒 、農夫 。
(2)結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答:《式微》是《 》中的一篇,詩中反復 :“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 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 ”相映照,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 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 。讀完這最后一句,我們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歸”,實際上都是 作用,以人皆有所歸,用來到 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 、 。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所在。
6、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菊花
黃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1)試析“待到”二字中蘊含的感情。
答: “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滿 ,是熱烈的 。
(2)詩人稱“菊花”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答: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 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比喻 。
(3)前人評述此詩,多下“奇”字按語,認為此詩有“奇語”和“奇想”,試結合三四兩句談談你的看法。
答:三四兩句極寫 的壯麗情景,“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 、設喻的 、辭采的 、意境的 ,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 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 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耳目一新。
7、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試分析此詩所蘊含的感情。
答:詩的前兩句抒寫自己離開了 ,等馬在西域路上。回望長安,一種從未有過的 之感襲上心頭,不禁 ,雙淚痛流。這里真實而率直地抒寫了詩人的這種心情,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后兩句生動傳神地寫了路逢 急切地托其帶個報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這里突出了環境的 和相逢的 ,從中也再次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 之情。
(2)請分析此詩的藝術特色。
答:此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 。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
8、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1)作者是如何層層鋪寫“玉關情”的?
答:“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緊扣題面寫出了季節是 。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月光,那由長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搗衣組成的“ ”,對于思婦又是何等的一種挑撥啊!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 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
(2)有人認為此詩應刪去末兩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你的看法怎樣?
答:這種說法其實沒有理解作者的深意。從內容上看,結尾兩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有 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 的善良愿望。從手法上看,全詩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結尾兩句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
9、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請分析詩的前兩句寫景上的特點。
答: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 ,氣勢 。這里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 ,由東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 ,特別 。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鸛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主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 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 度和 度。
(2)試闡述結句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答: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有詩人 的精神, 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 才看得 的哲理。
10、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清平樂
辛疾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1)試賞析結拍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展示的形象。
答:結拍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了小兒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調皮玩耍,把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吃的神情寫得 , ,其中的“臥”字把小兒 、 、 的勁兒和盤托出,活躍紙上,可謂神來一筆。
(2)請分析此詞在構思上的特色。
答:這首詞構思 ,頗為 。茅檐、小溪、青草,這本是農村司空見慣的一般化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就顯得格外 。這是寫景。在寫人方面,寫一對翁媼,身邊有大、中、小三子。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鳥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充滿著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定的農村生活景象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真是詩情畫意,清新悅耳。這樣的構思,不僅頗為 ,而且色彩也顯得和諧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江城子•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轉瞬十年,過去的美好的情景當然是“自難忘”,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這不是矛盾嗎?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 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經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 而又自然的。
1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送梓州 李使君
王維
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1)試分析首聯的修辭表達及其效果。
答:首聯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奉為律詩工于發端的范例。
(2)詩的尾聯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答:尾聯運用了 。是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維運用此典故來 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的政績,碌碌無為。聯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環境如此之 ,民情風俗又如此之 ,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 之時,委婉而得體。
附[參考答案]:
1、(1)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將來的登岳。首聯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齊魯青未了”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那樣用“崔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襯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岳時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詩稱為杜詩的絕唱,是由于此詩最后一聯詩。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舉目遠望,我們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作者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這里極力贊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相似,顯然作者熱情贊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為了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3)末三句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論英雄,但在這里,作者進行了改造,將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贊揚,而讓曹劉當配角,其實是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貶的典故,據《三國演義》說,曹操與孫權第一次對壘,見孫權之威嚴儀表,就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那些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3、(1)“草色煙光”寫春天景物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余輝下,閃爍著一層迷蒙的如煙似霧的光色。這本是一種極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殘照”二字,整個意境便帶上了一層感傷的氛圍。(2)我們可以看出,詞人所謂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里行間向讀者透露一些消息,讓讀者去猜。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墨遠遠發來;迤邐寫到之時,又煞住,另起筆墨,更端發來。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為讀者設下一個迷魂陣,讓這個懸念導引讀者沿著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詞人精心捆結起來的“包袱”抖開,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詞的最后兩句,相思的感情達到設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4、(1)這兩句是對離情的描寫,其意思是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這個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景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2)這首詞所寫的是一個常見的題材,但卻展現出一片情深意遠的境界,讓人感到整首詞本身就具有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含蓄蘊藉,令人神遠。這固然取決于感情本身的深摯,但和構思的新穎、比喻的自然、想象的優美也分不開。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離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詞意境更加幽遠。而上下兩片結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覺得,詞中所展示的畫面,雖然有限,情境卻是無限的。俞平伯評說下片結尾兩句“似乎可畫,卻又畫不到”,這“畫不到”處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遠的情韻。
5、(1)“歸”字 圍繞“歸”字寫了四幅畫面:野老念牧童、野雞喚伴侶、蠶兒造窩、農夫絮語。(2)、《式微》是《詩經》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光照虛落”相映照,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后一句,我們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2)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3)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耳目一新。
7、(1)詩的前兩句抒寫自己離開了自己的故鄉,等馬在西域路上。回望長安,一種從未有過的孤寂凄涼之感襲上心頭,不禁思鄉念親,雙淚痛流。這里真實而率直地抒寫了詩人的這種心情,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后兩句生動傳神地寫了路逢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帶個報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這里突出了環境的荒涼和相逢的意外,從中也再次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眷念之情。(2)此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
8、(1)“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緊扣題面寫出了秋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月光,那由長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搗衣組成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的一種挑撥啊!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2)這種說法其實沒有理解作者的深意。從內容上看,結尾兩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有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從手法上看,全詩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結尾兩句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
9、(1)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觀,氣勢雄闊。這里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天邊,由東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黃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主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2)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10、(1)結拍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了小兒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調皮玩耍,把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吃的神情寫得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臥”字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活躍紙上,可謂神來一筆。(2)這首詞構思巧妙,頗為新穎。茅檐、小溪、青草,這本是農村司空見慣的一般化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就顯得格外清新優美。這是寫景。在寫人方面,寫一對翁媼,身邊有大、中、小三子。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鳥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充滿著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定的農村生活景象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真是詩情畫意,清新悅耳。這樣的構思,不僅頗為巧妙,而且色彩也顯得和諧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1、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悲涼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經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12、(1)首聯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奉為律詩工于發端的范例。(2)尾聯運用了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維運用此典故來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的政績,碌碌無為。聯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此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試作簡要分析。
答: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 而 ,時間是從 至 ,并由望岳思想將來的登岳。首聯寫乍一望見 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 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 和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 。尾聯兩句寫望岳而產生的 的意愿。
(2)明人莫如忠評價首尾下句說:“齊魯到今詩未了,題詩誰能繼杜陵”,認為這句詩無人能繼,你怎么看?
答:詩中的“ ”這一句,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那樣用“崔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 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岳時不能移用。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義把此詩譽為“絕唱”,請就此作簡要分析。
答:后人把此詩稱為杜詩的絕唱,是由于此詩最后一聯詩。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 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 ,敢于 、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2、閱讀下面這首詞,按題后要求答題。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詞首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有何言外之意?在結構上起何作用?
答:首句要表述的是,舉目遠望,我們的 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
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作者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 上,詞人不禁興起了 之感,自然引出 。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極力稱贊孫權有何用意?
答:作者在這里極力贊頌 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 ,其原因是孫權
“ ”,形勢與南宋極相似,顯然作者熱情贊頌孫權的 ,堅決 ,并戰而勝之,正是為了 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這里想表達什么意思?
答:末三句用了兩個 。其一是 煮酒論英雄,但在這里,作者進行了改造,將 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贊揚,而讓曹劉當配角,其實是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貶的典故,據《三國演義》說, 與孫權第一次對壘,見孫權之威嚴儀表,就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 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那些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試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殘照里”一句的意境。
答: “草色煙光”寫春天景物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余輝下,閃爍著一層迷蒙的如煙似霧的光色。這本是一種極為 的景象,但加上“殘照”二字,整個意境便帶上了一層 的氛圍。
(2)請說說此詞在行文結構上的特點。
答:我們可以看出,詞人所謂的“春愁”,不外乎“ ”二字,但他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里行間向讀者透露一些消息,讓讀者去猜。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墨遠遠發來;迤邐寫到之時,又煞住,另起筆墨,更端發來。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為讀者設下一個迷魂陣,讓這個懸念導引讀者沿著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詞人精心捆結起來的“包袱”抖開,使真相大白。枸思 ,具有強烈的 。在詞的最后兩句, 的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又具有很強的 。
4、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試分析上片“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表達效果。
答:這兩句是對 之情的描寫,其意思是 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用了 修辭,妙在即景設喻,觸景 ,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
(2)你認為這首詞的情韻怎樣?請結合詞作談談你的理解。
答:這首詞所寫的是一個常見的題材,但卻展現出一片 的境界,讓人感到整首詞本身就具有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 ,令人神往。這固然取決于感情本身的深摯,但和構思的 、比喻的 、想象的 也分不開。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 的深化,它使整首詞意境更加 。而上下兩片結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覺得,詞中所展示的畫面,雖然有限,情境卻是無限的。俞平伯評說下片結尾兩句“似乎可畫,卻又畫不到”,這“畫不到”處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遠的情韻。
5、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虛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1)此詩的核心字是什么?圍繞此字共寫幾幅畫面?
答:“歸”字 圍繞“歸”字寫了四幅畫面:野老 、野雞 、蠶兒 、農夫 。
(2)結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答:《式微》是《 》中的一篇,詩中反復 :“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 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 ”相映照,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 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 。讀完這最后一句,我們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歸”,實際上都是 作用,以人皆有所歸,用來到 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 、 。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所在。
6、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菊花
黃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1)試析“待到”二字中蘊含的感情。
答: “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滿 ,是熱烈的 。
(2)詩人稱“菊花”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答: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 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比喻 。
(3)前人評述此詩,多下“奇”字按語,認為此詩有“奇語”和“奇想”,試結合三四兩句談談你的看法。
答:三四兩句極寫 的壯麗情景,“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 、設喻的 、辭采的 、意境的 ,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 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 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耳目一新。
7、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試分析此詩所蘊含的感情。
答:詩的前兩句抒寫自己離開了 ,等馬在西域路上。回望長安,一種從未有過的 之感襲上心頭,不禁 ,雙淚痛流。這里真實而率直地抒寫了詩人的這種心情,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后兩句生動傳神地寫了路逢 急切地托其帶個報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這里突出了環境的 和相逢的 ,從中也再次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 之情。
(2)請分析此詩的藝術特色。
答:此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 。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
8、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1)作者是如何層層鋪寫“玉關情”的?
答:“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緊扣題面寫出了季節是 。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月光,那由長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搗衣組成的“ ”,對于思婦又是何等的一種挑撥啊!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 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
(2)有人認為此詩應刪去末兩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你的看法怎樣?
答:這種說法其實沒有理解作者的深意。從內容上看,結尾兩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有 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 的善良愿望。從手法上看,全詩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結尾兩句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
9、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請分析詩的前兩句寫景上的特點。
答: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 ,氣勢 。這里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 ,由東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 ,特別 。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鸛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主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 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 度和 度。
(2)試闡述結句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答: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有詩人 的精神, 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 才看得 的哲理。
10、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清平樂
辛疾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1)試賞析結拍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展示的形象。
答:結拍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了小兒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調皮玩耍,把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吃的神情寫得 , ,其中的“臥”字把小兒 、 、 的勁兒和盤托出,活躍紙上,可謂神來一筆。
(2)請分析此詞在構思上的特色。
答:這首詞構思 ,頗為 。茅檐、小溪、青草,這本是農村司空見慣的一般化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就顯得格外 。這是寫景。在寫人方面,寫一對翁媼,身邊有大、中、小三子。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鳥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充滿著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定的農村生活景象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真是詩情畫意,清新悅耳。這樣的構思,不僅頗為 ,而且色彩也顯得和諧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題后問題。
江城子•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轉瞬十年,過去的美好的情景當然是“自難忘”,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這不是矛盾嗎?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 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經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 而又自然的。
1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送梓州 李使君
王維
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1)試分析首聯的修辭表達及其效果。
答:首聯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奉為律詩工于發端的范例。
(2)詩的尾聯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答:尾聯運用了 。是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維運用此典故來 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的政績,碌碌無為。聯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環境如此之 ,民情風俗又如此之 ,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 之時,委婉而得體。
附[參考答案]:
1、(1)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將來的登岳。首聯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接著自我作答。頷聯兩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頸聯兩句是寫細望,細望中蘊含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尾聯兩句寫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齊魯青未了”是經過詩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謂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那樣用“崔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襯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寫出了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岳時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詩稱為杜詩的絕唱,是由于此詩最后一聯詩。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舉目遠望,我們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作者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樓上,詞人不禁興起了千古興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這里極力贊頌孫權的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相似,顯然作者熱情贊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為了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
(3)末三句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論英雄,但在這里,作者進行了改造,將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贊揚,而讓曹劉當配角,其實是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貶的典故,據《三國演義》說,曹操與孫權第一次對壘,見孫權之威嚴儀表,就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后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那些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3、(1)“草色煙光”寫春天景物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余輝下,閃爍著一層迷蒙的如煙似霧的光色。這本是一種極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殘照”二字,整個意境便帶上了一層感傷的氛圍。(2)我們可以看出,詞人所謂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從字里行間向讀者透露一些消息,讓讀者去猜。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掉轉筆墨遠遠發來;迤邐寫到之時,又煞住,另起筆墨,更端發來。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為讀者設下一個迷魂陣,讓這個懸念導引讀者沿著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詞人精心捆結起來的“包袱”抖開,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詞的最后兩句,相思的感情達到設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4、(1)這兩句是對離情的描寫,其意思是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這個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景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2)這首詞所寫的是一個常見的題材,但卻展現出一片情深意遠的境界,讓人感到整首詞本身就具有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含蓄蘊藉,令人神遠。這固然取決于感情本身的深摯,但和構思的新穎、比喻的自然、想象的優美也分不開。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離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詞意境更加幽遠。而上下兩片結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覺得,詞中所展示的畫面,雖然有限,情境卻是無限的。俞平伯評說下片結尾兩句“似乎可畫,卻又畫不到”,這“畫不到”處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遠的情韻。
5、(1)“歸”字 圍繞“歸”字寫了四幅畫面:野老念牧童、野雞喚伴侶、蠶兒造窩、農夫絮語。(2)、《式微》是《詩經》中的一篇,詩中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借以抒發自己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光照虛落”相映照,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后一句,我們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么多“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脫口而出,其實分量很重。因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轉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向往。(2)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3)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日。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耳目一新。
7、(1)詩的前兩句抒寫自己離開了自己的故鄉,等馬在西域路上。回望長安,一種從未有過的孤寂凄涼之感襲上心頭,不禁思鄉念親,雙淚痛流。這里真實而率直地抒寫了詩人的這種心情,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后兩句生動傳神地寫了路逢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帶個報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這里突出了環境的荒涼和相逢的意外,從中也再次表現了詩人對親人真摯、深厚的眷念之情。(2)此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
8、(1)“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緊扣題面寫出了秋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月光,那由長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搗衣組成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的一種挑撥啊!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2)這種說法其實沒有理解作者的深意。從內容上看,結尾兩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有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從手法上看,全詩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結尾兩句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
9、(1)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觀,氣勢雄闊。這里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天邊,由東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黃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主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2)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10、(1)結拍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了小兒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調皮玩耍,把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吃的神情寫得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臥”字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活躍紙上,可謂神來一筆。(2)這首詞構思巧妙,頗為新穎。茅檐、小溪、青草,這本是農村司空見慣的一般化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就顯得格外清新優美。這是寫景。在寫人方面,寫一對翁媼,身邊有大、中、小三子。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鳥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充滿著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定的農村生活景象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真是詩情畫意,清新悅耳。這樣的構思,不僅頗為巧妙,而且色彩也顯得和諧而鮮明,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1、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悲涼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經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12、(1)首聯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后世詩評家奉為律詩工于發端的范例。(2)尾聯運用了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維運用此典故來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的政績,碌碌無為。聯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上一篇: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手法匯總及例題解說
下一篇:武則天《如意娘》閱讀答案及賞析
*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此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且層次清晰,試作簡要分析。答:全詩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而????,時間是從???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