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手法匯總及例題解說
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手法
一、詩歌鑒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類別
(一)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方式
1、記敘。
2、描寫。可分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3、議論。
4、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分為寓情于景 借用典故 樂景哀情 托物言志 以景結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間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托物言志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樂景寫哀情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5、以景結情
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
練習: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唐]韋應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從“山”、“雨”、“鳥”三個角度入手,簡要評析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
給分標準:由“山”、“雨”的角度評析出孤寂、凄愴等情感給3分;由“鳥”的角度評析出思鄉之情給3分。
評析示例:秋日遠山傳來寺廟悠長的暮鐘,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蒼涼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詩人思家念遠的孤寂、凄愴之情;最后,詩人運用反襯手法,寫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鳥飛往家鄉廣陵方向,歸巢了。鳥飛東南,離巢愈近;而詩人前往西北,去親愈遠。這更引起了他滿腹思鄉的離思哀愁。
(三)表現手法:
1、動靜結合
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后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2、以動襯靜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是為反襯。
3、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節選自《三國演義》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簡煉樸實,不直接描摹雪的狀態,而是借人的感受作側面描寫。首句寫觸覺,二句寫視覺,三四句寫聽覺。詩人以不同感覺,不斷變換角度,處處寫人,又處處寫雪。
4、襯 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獨 不 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注]“九月”句意思:寒風吹落木葉,婦人們為征夫準備冬衣。
“流黃”:一種絹,此處指帷帳。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確定兩個特點,適度展開)。
以“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用“明月照流黃”烘托少婦的愁思;少婦居室之美與思夫之愁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少婦精神上的痛苦;寒砧聲、落葉聲烘托少婦思念,悲傷的心情;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其它說法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5、渲 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用典
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 化用前人語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為杜甫點化,在《詠懷五百字》中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又如《揚州慢》中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引用杜牧詩句,表現昔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
②引用神話故事,如李賀的《李憑彈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② 用歷史故事,《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三、四句借用飛將軍李陵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傳》中說:“(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這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誰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么事物?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②這首宋詞表達了心地高潔、超脫世俗的感情。這首詞以物況人,“白白與紅紅”,一樹花分紅、白兩色,高標逸韻,獨特別致,作者正是以這“別是東風情味”的紅白桃花自況。這首詞還用了映襯對比寫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紅既映襯又對比,贊美了紅白桃花獨標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7、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以小物寫大主題
以小景傳大境界
赤 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這大內容、大主題卻是通過"小物""小事"來顯示的。詩的開頭兩句由一個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漢末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戰的風云人物,后二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虛實關系
1、虛實結合
2、化虛為實
3、化實為虛
詩歌中的“虛”
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析: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象。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b有時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聽吹笛 (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
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
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
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綠楊煙外曉寒輕
化實為虛,如“化景物為情思”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把六種形象性的詞語:雞聲、茅店、月、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并列在一起,這些詞語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觀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涼悲愴體驗的意象了。詩人正是利用這些意象的組合,構成一種“道路辛苦、羈旅愁思”的意境。
(四)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1、抑 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 。
閨 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
2、照應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分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于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1).詞中所寫的春日景物較少,只選了“黃鸝”和“薔薇”,請說出“黃鸝”在表達作者的惜春之情時起到什麼作用?
(2).這首詞是怎樣表現惜春主題的?
【分析】 (1)黃鸝常伴著春天出現,黃鸝宛囀而鳴,增添了春天的色彩;問取黃鸝,黃鸝因風而飛,又增添了詞的情趣。
(2)該詞曲筆渲染,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處以喚回同住,以此奇想,表達對春的執著,這是一折;無人告知,也不可喚回,只好問與春同來的黃鸝,這是二折;黃鸝百囀不可解,令人悵惘,這是三折。一首小詞,竟幾經曲折,層層深入,可謂巧妙。
一、詩歌鑒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類別
(一)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方式
1、記敘。
2、描寫。可分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3、議論。
4、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分為寓情于景 借用典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間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托物言志
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樂景寫哀情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5、以景結情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
練習: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唐]韋應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從“山”、“雨”、“鳥”三個角度入手,簡要評析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
給分標準:由“山”、“雨”的角度評析出孤寂、凄愴等情感給3分;由“鳥”的角度評析出思鄉之情給3分。
評析示例:秋日遠山傳來寺廟悠長的暮鐘,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蒼涼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詩人思家念遠的孤寂、凄愴之情;最后,詩人運用反襯手法,寫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鳥飛往家鄉廣陵方向,歸巢了。鳥飛東南,離巢愈近;而詩人前往西北,去親愈遠。這更引起了他滿腹思鄉的離思哀愁。
(三)表現手法:
1、動靜結合
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蘭溪棹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后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2、以動襯靜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是為反襯。
3、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簡煉樸實,不直接描摹雪的狀態,而是借人的感受作側面描寫。首句寫觸覺,二句寫視覺,三四句寫聽覺。詩人以不同感覺,不斷變換角度,處處寫人,又處處寫雪。
4、襯 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獨 不 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注]“九月”句意思:寒風吹落木葉,婦人們為征夫準備冬衣。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確定兩個特點,適度展開)。
以“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用“明月照流黃”烘托少婦的愁思;少婦居室之美與思夫之愁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少婦精神上的痛苦;寒砧聲、落葉聲烘托少婦思念,悲傷的心情;人物心情與環境氣氛密切結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其它說法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5、渲 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用典
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
又如《揚州慢》中的“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引用杜牧詩句,表現昔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
②引用神話故事,如李賀的《李憑彈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②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這首宋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誰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么事物?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
7、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以小物寫大主題
以小景傳大境界
赤 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虛實關系
1、虛實結合
2、化虛為實
3、化實為虛
詩歌中的“虛”
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析: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象。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b有時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聽吹笛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
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
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塞上聽吹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
三.四句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
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綠楊煙外曉寒輕
化實為虛,如“化景物為情思”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把六種形象性的詞語:雞聲、茅店、月、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并列在一起,這些詞語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觀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涼悲愴體驗的意象了。詩人正是利用這些意象的組合,構成一種“道路辛苦、羈旅愁思”的意境。
(四)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1、抑 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 。
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前出塞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
2、照應
訴衷情
陸游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分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于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1).詞中所寫的春日景物較少,只選了“黃鸝”和“薔薇”,請說出“黃鸝”在表達作者的惜春之情時起到什麼作用?
(2).這首詞是怎樣表現惜春主題的?
【分析】 (1)黃鸝常伴著春天出現,黃鸝宛囀而鳴,增添了春天的色彩;問取黃鸝,黃鸝因風而飛,又增添了詞的情趣。
(2)該詞曲筆渲染,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處以喚回同住,以此奇想,表達對春的執著,這是一折;無人告知,也不可喚回,只好問與春同來的黃鸝,這是二折;黃鸝百囀不可解,令人悵惘,這是三折。一首小詞,竟幾經曲折,層層深入,可謂巧妙。
上一篇:武則天《如意娘》閱讀答案及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送湖南部曲》閱讀答案及賞析
* 古代詩歌鑒賞藝術手法一、詩歌鑒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類別(一)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方式1、記敘。2、描寫。可分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3、議論。 4、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分為寓情于景 借用典故?樂景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