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典詩歌表現手法的方法步驟
表現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它的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含義等同于表達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狹義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烘托、渲染、反襯、抑揚、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情景交融、以小見大等。很多時候,表現手法與其他手法在運用上并不存在嚴格界限,在沒有明確說明的情況下,亦可將其他手法視作表現手法的基本內容。
[方法歸納]
鑒賞表現手法的技巧
1.審清要求
詩歌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設題的角度五花八門,因此必須從題目中尋求答題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問。有的題目“小角度”設題,題干中明確了表現手法的具體方面;有的則“大角度”設題,“切入點”較大,沒有具體的要求,經常為“表達效果如何”“什么樣的表現手法”等較為寬泛籠統的說明。
要解決這些問題,平時要注意對高考題目進行分析和探究,歸納高考設題的特點、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和語言的組織等等。
2.把握關系
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限制,所以在詩詞中,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現手法。這樣看來,幾乎所有的表現手法都表現為“關系”:借景抒情是情與景的關系,托物言志是物與志的關系,動靜結合是動與靜的關系,對比是甲與乙的關系,襯托是主與次的關系,虛實結合是虛與實的關系。因此,善于抓住這些關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第一步 明確手法 用一兩個詞準確地指出詩歌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第二步 闡釋手法 結合相關語句闡釋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
第三步 分析效果 分析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典例剖析]
(2014•浙江高考)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分析兩首詩中抒情手法的差異,主要從內容和手法兩方面比較。內容上,兩首詩都寫“猿聲”,都與“愁”有關,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點明愁情,“那堪”二句則是直抒愁懷;手法上,都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過運用典故來抒發,與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
[方法歸納]
鑒賞表現手法的技巧
1.審清要求
詩歌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設題的角度五花八門,因此必須從題目中尋求答題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問。有的題目“小角度”設題,題干中明確了表現手法的具體方面;有的則“大角度”設題,“切入點”較大,沒有具體的要求,經常為“表達效果如何”“什么樣的表現手法”等較為寬泛籠統的說明。
要解決這些問題,平時要注意對高考題目進行分析和探究,歸納高考設題的特點、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和語言的組織等等。
2.把握關系
因為詩詞講究簡潔、凝練,又受詩句長短限制,所以在詩詞中,材料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詩句之間的組合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寫作技巧,即表現手法。這樣看來,幾乎所有的表現手法都表現為“關系”:借景抒情是情與景的關系,托物言志是物與志的關系,動靜結合是動與靜的關系,對比是甲與乙的關系,襯托是主與次的關系,虛實結合是虛與實的關系。因此,善于抓住這些關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第一步 明確手法 用一兩個詞準確地指出詩歌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第二步 闡釋手法 結合相關語句闡釋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
第三步 分析效果 分析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典例剖析]
(2014•浙江高考)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分析兩首詩中抒情手法的差異,主要從內容和手法兩方面比較。內容上,兩首詩都寫“猿聲”,都與“愁”有關,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點明愁情,“那堪”二句則是直抒愁懷;手法上,都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過運用典故來抒發,與第一首有所不同。
【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
上一篇:黃庭堅《清平樂》閱讀答案
下一篇:張仲素《秋閨思兩首》閱讀答案及賞析
* 表現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它的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含義等同于表達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狹義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烘托、渲染、反襯、抑揚、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情景交融、以小見大等。很多時候,表現手法與其他手法在運用上并不存在嚴格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