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羈旅送別詩的特點及試題解讀

    一:什么是送別詩、羈旅詩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卷帙浩繁,在這筆豐厚的文學遺產中,“送別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詩歌以情動人,而“送別詩”最適于抒發感情,劉勰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緯暢,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說友情是除了愛情之外,最能充分抒發和宣泄個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讀書人抱著“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積極投身到社會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別詩”特別受文人鐘愛,這眾多的“送別詩”充滿了詩人無限的深情和無盡的感慨悲傷,正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可以說沒有那種詩歌能夠在情感的抒發上有如此多樣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贈別之作也就經常成為詩詞檢測的選項。我們應該要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也啟迪我們讀者的心智。

    送別詩:送別詩一般表現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愿,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等。一般來講,其感情色彩比較悲涼。
    羈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艱辛,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如: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張說《蜀遭后期》)

    ( 借抱怨秋風,抒發不能歸的煩惱,含蓄委婉 )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

    (即景抒情,表現了在旅途中詩人孤寂、愁悶的心情 )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王勃《山中》)

    (寫遠在異鄉,深秋景色,旅愁歸思,即景點染。)


    二、送別詩、羈旅詩的特點

    (一)內容上較廣泛,涉及領域較多;

    1、內容解讀

    “送別詩”從內容上都會圍繞一個“別”字來展開,從詩歌的內容跨度包含“別前”“別時”和“別后”。 “送別詩”中在寫“別前”時一般側重寫送別之景、境,有時就是直接交代分別的時間、人物、對象等,這樣可以給我們讀者渲染一種送別的氣氛、情感、氛圍;在 “別時”部分中詩人很多會把筆觸放在一些細節、一些感觸、一些片段、一些畫面,如 “執手相看,醉酒,綿綿私語”等,是理解詩歌內容的關鍵;最后是“別后” 部分,這部分往往是“送別詩”中最精彩的,此時送別之人已經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詩人的情感、思念還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來實現,比如柳永的《雨霖鈴》。當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別詩”都要這樣完整寫三個階段,有的只是寫“別時、別后”,有的只寫“別前和別后”,但是我們了解“送別詩”的內容模式后,我們理解“送別詩”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

    “送別詩”的主要旋律是“別”,就決定了詩歌中的思想基調是以“悲”為主,只不過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處境、不同的目的等對于“悲”的解讀有輕重深淺罷了,在解析“送別詩”的思想主旨時就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㈠對象是男女,這種“送別詩”有時把它歸為“愛情詩”,愛情是最動人的,又是讓人最銷魂的,都會寫得纏綿悱惻,情感的抒發含蓄婉轉,極盡悲情之詞。

    下面三種都是朋友之間,但是朋友的處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現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樣。

    ㈡詩人是送別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別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貶謫或遠行,一般來說這種送別屬于贈別,既是贈別往往是鼓勵、勉勵、安慰為主,當然還有極寫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來撫平朋友內心的不安和創傷。如高適的《別董大》,詩中后面的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里的“悲”就輕些,相反給我們讀者一種豪壯之感。

    ㈢詩人是被送別者,而且還是不如意者,這里又兩種極端,一種是悲嘆為主,一種是以表明自己心志,當然作為閱讀我們特別要注意后者,因為它更能使人振奮。如王昌齡的《渭城曲》后面的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在自我勉勵,這類“送別詩”和第二種一樣“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憐,也就是送別者和被送別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這類詩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為主,在這種詩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詩人情感寄托的載體,真可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色”,悲傷籠罩著全詩,詩人的內心是壓抑,對自己的前途和處境都是失望的,這類詩“悲”的成分最濃。

    3、涉及領域

    1) 羈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2)思親念友:王維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為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 邊關思鄉: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4)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二) 藝術手法多樣。

    1、情景相融,送別詩首先是抒情詩,詩人們在抒發心中的情感時,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在“送別詩”中自然景是詩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無論是“別前、別時”還是“別后”都與景相關,“別前”寫景可以說是“以景襯情”,“別后”寫景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下揚州”是作者“以樂景襯哀情”,“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以景來寫情,表述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的深情。

    如:高適的《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直抒胸臆)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借景、境抒情)

    解析:首聯寫送別的地點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畫,但一“橫”一“繞”就把不愿分離的惜別之情借助山水表達出來。中間兩聯更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想象別后友人的行程,表達了對友人的殷切關懷,頸聯“浮云”象征友人行蹤不定,“落日”隱喻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聯情意更切,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詩借景抒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摯而感人。

    《雨霖鈴》(柳永)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虛實結合)

    《謝亭送別》(謝諢)“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樂景哀情、襯托)

    解析: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以倍增其哀樂。

    2、虛實結合,“送別詩”中景為實,情為虛;“別前”為實,“別后”為虛;“別前之景”為實,“別后之景”為虛;細節為實,心理變化為虛;眼見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就是通過這種虛實的交錯、交融,極其婉轉、含蓄表述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驟雨初歇”等是實,渲染了一種令人感傷的氛圍,后面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虛,是通過想象來寫詞人內心無限的悲情。

    以彼寫此

    就是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不從自己寫起,而是從思念對象寫起。通過寫思念對象對自己的思念,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思念,正意反寫,相反相成。杜甫的《月夜》之所以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從自已的望鄉想到意中人的望歸:她不但“妝樓顒望”,甚至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望穿秋水之際,對自已的遲遲不歸已生怨恨。如此著筆,便把本來的獨望變成了雙方關山遠隔的千里相望,見出兩地同心,俱為情苦。雖然這是想象之辭,卻反映了作者對獨守空閨的意中人的關切之情,似乎在遙遙相望中互通款曲,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而暗示讀者:其人未歸而其心已歸,這就更見出歸思之切。

    3、對比和用典,“送別詩”中詩人總是喜歡用對比,對比能夠很強烈表現現實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詩人內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種有豪邁之氣的“送別詩”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夠很簡潔表述詩人的對朋友的思念、鼓勵和撫慰。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人就把歷史和現實,自己和別人,現在和過去進行對比,同時運用典故,強烈表述了詩人對世事蹉跎的感慨。

    4、細節描寫,詩歌中最能打動人心莫過于那些讓人動情的一舉一動,在“送別詩”中詩人的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變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沒有“執手相看淚眼”我們怎能為之流淚?如果沒有“更盡一杯酒”,我們的心怎么能為之震撼呢?在“送別詩”中這種平實的不露神色的描寫通常能讓我們痛徹心扉。


    (三)抒情風格上,或豪放或曠達,或凄婉或含蓄;

    1、依依惜別的深情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凄婉悲涼]

    2、情深意長的勉勵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勵,境界開闊]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情誼真誠,信念堅定]

    3、坦陳心志的告白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話語平淡,情感深沉]

    三、高考送別詩、羈旅詩的設題特點

    (一)寫的什么(內容)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問變式①:某一聯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

    提問變式②: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菩薩蠻   李 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二)這類詩在感情的抒發上有什么特點?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解析:[①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②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

    (三)詩中常用意象有哪些?

    《[雙調]清江引 · 秋 懷》(張可久)

    “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詩中用了哪些意象來表現怎樣的感情?

    解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征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從而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意象是為抒情服務的。鑒賞詩歌歸根到底要透過詩歌的形象把握感情,因此高考命題往往注重這方面能力的考查。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

    小結: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間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

    (四)這類詩的常見表現手法有哪些?

    古代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現手法上,有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相映、烘托(襯托:正襯,反襯)、聯想和想象等;此外還有修辭方法的運用。

    示例: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06安徽卷)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解析: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2)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解析: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

    (小提示:煉字題答題要點:①留心該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體會該字在詩中創設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該字傳達的感情;④組織答案時,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強調其妙處,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動”“形象”“傳神”等等。)



    五、規律總結:
    1.羈旅送別詩往往表現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愿,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的思想感情。常用  芳草、梧桐、孤雁、鷓鴣、揚花、杜鵑、月、水、長亭、浮云   等意象來表達
    2.這類詩歌的感情色彩往往是 悲涼孤寂的  

    3.常見的表達技巧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喻、想象、聯想等            古詩鑒賞表達技巧的格式: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鑒賞時注意的幾點:1、照顧全面,從整首詩來考慮,樹立小文章觀、分點答題的意識.2、運用一些詩歌術語.3、了解詩歌表達技巧的作用.。

    課后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夜   歸   (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 冷磷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設題:“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
    解析:這是一道根據意象去揣摩畫面的意境[思想情感]的題。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象(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2、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洛陽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設題: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指出,"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解析:其設題的角度從問"折柳"的寓意切入,考查詩歌的形象。鑒賞本詩的關鍵就是正確理解"折柳"的含義及其作用。解題時如能聯系課本中學過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淋霖》),聯系漢代霸橋送客,折柳贈別的習慣,就不難理解柳的形象中所寄寓的惜別懷遠之情。
    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楊柳》的簡稱,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此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想之情是從聽到“折柳”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 一:什么是送別詩、羈旅詩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卷帙浩繁,在這筆豐厚的文學遺產中,“送別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詩歌以情動人,而“送別詩”最適于抒發感情,劉勰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緯暢,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說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