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歌鑒賞題型注意事項與方法訓練試題答案解析
詩歌鑒賞是高考試題中的必考題,分值雖然不大,但得分率也一直上不去,每年的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打轉。那么詩歌鑒賞題究竟有沒有規律可循?高考試題中的詩歌其在題材、體裁及題型的選擇上是否有所偏好?如果我們能把近三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試題放到一起進行分析,定然能夠找到詩歌鑒賞的抓手。
【考題回顧】
翻開2014年的高考試題,在詩歌鑒賞這一塊,可以發現以下命題特點:
1.體裁上:古詩詞文本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唐詩宋詞元曲”,詩詞曲的文學樣式和頂峰時代不再嚴格掛鉤,出現《詩經》以及宋詩的考查,回歸文本,回歸文學。比如天津卷,就是兩首宋詩的比較閱讀,一是黃庚的《暮春》,一是黃公度的《暮春山間》;四川卷考查清詩——趙執信的《秋暮吟望》;山東卷考查宋詩——陳與義《尋詩兩絕句》;湖南卷甚至把《詩經》中的《桃夭》搬到試卷上來。
2.題材上:高考中,常見的詩歌題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送別抒懷詩,二是羈旅思鄉詩,三是閨情宮怨詩,四是山水田園詩,五是懷古詠史詩,六是邊塞征戰詩,七是愛慕思戀詩,八是懷才不遇詩,九是民生疾苦詩。2014年的高考中鐘愛山水田園詩的省份比較多。比如全國大綱卷中,劉長卿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此詩寫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別的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通過寫道士所居環境的靜穆清幽,襯托了道士的超塵雅潔。比如遼寧卷《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時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蘋香春在無人赴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羈旅思鄉詩也有幾個省份考到,比如浙江卷,李端《溪行逢雨與柳中庸》,新課標卷II韋莊的《含山店夢覺作》和郭震《宿漁家》。如能快速判斷詩歌的題材,對詩歌主題的把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命題上:對鑒賞古詩詞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一考點的考查是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命題重點,對“形象”相對較少,“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查比較均衡。其中,對“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對“語言”的考查集中在“詩眼”和“虛詞”上,對“表達技巧”的考查則主要體現在常見技巧上。對詩歌情感的考查則是必考題,可以直接單獨命題,也可以綜合在技巧或語言中命題。因為鑒賞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溝通作品和讀者的橋梁,能幫助讀者正確地鑒賞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學鑒賞更加客觀,更加注意正確和全面。
4.出題者的角度:緊扣“淺易”的考綱要求,注重結合具體詩文的理解,不在名詞術語上為難考生;同時出題的時候,問題很明確,考查的角度小而具體,比如安徽卷馬子嚴《阮郎歸·西湖春暮》,共設置了兩道題目,提問都很明確,一是“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一是“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前一題借助人物的動作神態考查人物的情感,后一題考查手法中的“點面結合”。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考查內容較為寬泛,較為自由,側重感情評價,帶有濃厚的主觀性。
【分析預測】
綜合上面幾點來看,2015年的命題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單項提問,即僅就一個方面提出問題并要求簡要分析,或煉字、或技巧、或情感;
二、文學鑒賞與評價思想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即側重考查考生對形勢和內容關系的把握;
三、綜合設置,即將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素綜合在一起考查鑒賞能力。
無論詩歌考查的題型如何變化,考生只需牢記一點: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抓住意象、手法和情感,挖掘題干中的隱藏信息和詩詞后的注釋,即可“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針對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題。
浣 溪 沙
蘇 軾
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釋: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5分)
(2)詞的下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江 村
陳允平①
草舍蔬畦繞,柴門竹逕通。
斷云遮落日,細雨濕斜風。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帶葉紅。
煙深南浦遠,難認楚江楓。
注:①陳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詩人,曾因圖謀恢復舊朝之嫌入獄,晚年隱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認為“細雨濕斜風”一句中哪個字最有韻味?請簡要賞析。(3分)
(2)這首詩的感情委婉含蓄,簡要分析作者表現了哪些感情。(4分)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文后問題。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①,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注】①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
(1)請從情與景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5分)
答:
(2)古人評此詩“一個‘嗟’字,自然蘊藉,寫盡了作者的復雜心情”,請結合全詩具體分析寫了哪些情感。(6分)
答:
【參考答案】
1.(1)【答案】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環境之中的愉悅、愜意。一場雨后,“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凈而無塵,作者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2分)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雨后桑麻蓬勃生長,蒿艾香氣如熏,詩人自然是熱愛這樣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將這樣的情感進一步深化。(3分)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鑒賞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題,可結合著具體詞句,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讀后可知,上下闕均采用了寫景和敘事相結合的手法,“新”“無塵”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潔凈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悅、愜意的。“光似潑”“氣如熏”表現的是田園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現的是作者的熱愛之情。綜合起來組織答案即可。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比喻。“光似潑”“氣如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對偶。“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兩句形成工整的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每點2分,術語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張、視覺嗅覺結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表現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常見的表現手法知識的積累,結合著具體詞句分析作答,“光似潑”“氣如熏”,很明顯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再結合著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動形象,將形容的對象農村生活的特點表述出來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從句式特點來看,運用的是對偶的修辭手法;下闕,前兩句寫景,后一句敘事,故可從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現出的詞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即可。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參考答案一:“濕”字最有韻味。(1分)濕,意為打濕、濕潤。詩人想象豐富,用詞新穎,(1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和風伴隨細雨的景象。(1分)
參考答案二:“濕”字最有韻味。(1分)濕,意為打濕、濕潤。風本來是看不見的,詩中描繪細雨打濕斜風,將無形的清風化為有形(1分),寫出了雨隨風飄的旖旎之態(1分)。
(指出“濕”字1分,結合詩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給分。)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這類題目答題時既要指出自己認為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個,然后解釋該字含義,指出所用手法,還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細雨濕斜風”,意思是細細的雨絲似乎打濕了溫和的清風,風本是無形之物,更不會被“打濕”,作者實際是借“斜風”寫出雨絲斜飄的狀態,用了一個“濕”字,就起到了化無形為有形的效果,可謂想象力豐富。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參考答案一:前三聯描寫自己隱居的環境,草屋前后菜畦環繞,竹徑通幽,舉目遠眺,云靄遮住落日,細雨伴著微風,碧綠的艾草與火紅的山茄交相輝映。表達了詩人對村居(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尾聯遙想當年,南浦遙遠,江楓難辨,濃重的家國之思涌突然上心頭,兼有平生志愿無法實現的惆悵之情。(2分)
參考答案二:先描寫自己隱居的環境,草屋前后菜園環繞,柴門后是一條兩旁種著竹子的小路。舉目遠眺,云靄遮住落日,細雨伴隨著微風。艾草茂盛,山茄盛開。表達了詩人對村居(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接著運用了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閑適的環境中,往事難以忘懷,遙想當年離別時的南浦已相隔遙遠,記憶中的楚江楓葉已無從辨識,抒發了作者雖然隱居江村,但是心系國事,平生志愿無法實現的惆悵之情。(2分)
【解析】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詩文本身,明確注釋中點明的時局背景,還要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做到知人論世,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本詩作者陳允平,由注釋可知,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詩人,曾因圖謀恢復舊朝之嫌入獄,晚年隱居四明日湖。從詩作內容看,前三聯所寫江村之景,草屋、菜畦、竹徑、云靄、落日、細雨、微風、艾草、山茄,構成一幅清幽畫面,恬適之情溢于言表,表達出詩人對在這里的隱居生活的喜愛;最后一聯,“南浦”是水邊送別之所,“楚江”是長江,都是當年去隱居時的離別之地,而此時作者仍念念不忘,表明詩人雖隱居,仍不能忘記自己的當年的志向,表達出一種惆悵之情。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3.(1)【答案】頷聯寓情于景(1分)。“河橋不相送”:與好友別離固已難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2分)“江樹遠含情”:想象送別情景:友人遠去了,唯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無窮無盡,運用擬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2分)
【解析】試題分析:別離固已難堪,如能舉杯餞行,面訴衷曲,亦可稍慰離懷;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河橋不相送”一語平平道來,詩人的思想感情卻曲折起伏,波瀾疊出。第四句別開生面,寫出了想象中的送別情景:友人去遠了,送行者亦已紛紛離開,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歷時既久而難以逝去。這一筆表明作者身雖未去河橋,而其心已飛往江濱,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使“送別”二字有了著落,與第三句對照起來看,又是一層波瀾。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致,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詩人于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體現了此詩舒展自由的特色。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一個“嗟”字,直貫篇末,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一寫惜別之情,因同知己離別而悵惘。二寫傷懷之情,為故人不得志而感傷。用孫楚、屈原的典故,借他們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寫對友人的撫慰與希冀,以龍泉劍終于被有識之士發現,喻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于憤懣不平中寄托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每點2分)
【解析】試題分析:這首詩情感圍“嗟”展開,繞首句便營造出寂寥情緒;加上“君”竟要遠行萬里,更令人嗟嘆。詩人因“臥病”不能將朋友送至渡口橋邊,故感覺到江上遠遠煙樹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兩聯用典,頸聯將友人貶謫所行之路寫成一條追思故杰的路,孫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時含有安慰和鼓勵他的意思。尾聯將朋友被貶謫比作寶劍流落,有代之不平意。這首詩情理俱佳,頸聯工整,尾聯質樸,表現出端莊穩重之美。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題回顧】
翻開2014年的高考試題,在詩歌鑒賞這一塊,可以發現以下命題特點:
1.體裁上:古詩詞文本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唐詩宋詞元曲”,詩詞曲的文學樣式和頂峰時代不再嚴格掛鉤,出現《詩經》以及宋詩的考查,回歸文本,回歸文學。比如天津卷,就是兩首宋詩的比較閱讀,一是黃庚的《暮春》,一是黃公度的《暮春山間》;四川卷考查清詩——趙執信的《秋暮吟望》;山東卷考查宋詩——陳與義《尋詩兩絕句》;湖南卷甚至把《詩經》中的《桃夭》搬到試卷上來。
2.題材上:高考中,常見的詩歌題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送別抒懷詩,二是羈旅思鄉詩,三是閨情宮怨詩,四是山水田園詩,五是懷古詠史詩,六是邊塞征戰詩,七是愛慕思戀詩,八是懷才不遇詩,九是民生疾苦詩。2014年的高考中鐘愛山水田園詩的省份比較多。比如全國大綱卷中,劉長卿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此詩寫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別的情趣,領悟到“禪意”之妙處,通過寫道士所居環境的靜穆清幽,襯托了道士的超塵雅潔。比如遼寧卷《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時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蘋香春在無人赴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羈旅思鄉詩也有幾個省份考到,比如浙江卷,李端《溪行逢雨與柳中庸》,新課標卷II韋莊的《含山店夢覺作》和郭震《宿漁家》。如能快速判斷詩歌的題材,對詩歌主題的把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命題上:對鑒賞古詩詞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一考點的考查是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目的命題重點,對“形象”相對較少,“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查比較均衡。其中,對“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對“語言”的考查集中在“詩眼”和“虛詞”上,對“表達技巧”的考查則主要體現在常見技巧上。對詩歌情感的考查則是必考題,可以直接單獨命題,也可以綜合在技巧或語言中命題。因為鑒賞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溝通作品和讀者的橋梁,能幫助讀者正確地鑒賞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學鑒賞更加客觀,更加注意正確和全面。
4.出題者的角度:緊扣“淺易”的考綱要求,注重結合具體詩文的理解,不在名詞術語上為難考生;同時出題的時候,問題很明確,考查的角度小而具體,比如安徽卷馬子嚴《阮郎歸·西湖春暮》,共設置了兩道題目,提問都很明確,一是“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一是“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前一題借助人物的動作神態考查人物的情感,后一題考查手法中的“點面結合”。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考查內容較為寬泛,較為自由,側重感情評價,帶有濃厚的主觀性。
【分析預測】
綜合上面幾點來看,2015年的命題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單項提問,即僅就一個方面提出問題并要求簡要分析,或煉字、或技巧、或情感;
二、文學鑒賞與評價思想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即側重考查考生對形勢和內容關系的把握;
三、綜合設置,即將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因素綜合在一起考查鑒賞能力。
無論詩歌考查的題型如何變化,考生只需牢記一點: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抓住意象、手法和情感,挖掘題干中的隱藏信息和詩詞后的注釋,即可“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針對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題。
浣 溪 沙
蘇
軟草平莎①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釋: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兩人各持一耜(sì,古時農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5分)
(2)詞的下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江
草舍蔬畦繞,柴門竹逕通。
斷云遮落日,細雨濕斜風。
煙深南浦遠,難認楚江楓。
注:①陳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詩人,曾因圖謀恢復舊朝之嫌入獄,晚年隱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認為“細雨濕斜風”一句中哪個字最有韻味?請簡要賞析。(3分)
(2)這首詩的感情委婉含蓄,簡要分析作者表現了哪些感情。(4分)
3.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文后問題。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別路追孫楚①,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注】①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
(1)請從情與景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5分)
答:
(2)古人評此詩“一個‘嗟’字,自然蘊藉,寫盡了作者的復雜心情”,請結合全詩具體分析寫了哪些情感。(6分)
答:
【參考答案】
1.(1)【答案】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環境之中的愉悅、愜意。一場雨后,“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凈而無塵,作者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2分)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雨后桑麻蓬勃生長,蒿艾香氣如熏,詩人自然是熱愛這樣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將這樣的情感進一步深化。(3分)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鑒賞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題,可結合著具體詞句,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讀后可知,上下闕均采用了寫景和敘事相結合的手法,“新”“無塵”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潔凈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悅、愜意的。“光似潑”“氣如熏”表現的是田園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現的是作者的熱愛之情。綜合起來組織答案即可。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比喻。“光似潑”“氣如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對偶。“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兩句形成工整的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每點2分,術語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張、視覺嗅覺結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表現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對常見的表現手法知識的積累,結合著具體詞句分析作答,“光似潑”“氣如熏”,很明顯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再結合著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動形象,將形容的對象農村生活的特點表述出來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從句式特點來看,運用的是對偶的修辭手法;下闕,前兩句寫景,后一句敘事,故可從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現出的詞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即可。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參考答案一:“濕”字最有韻味。(1分)濕,意為打濕、濕潤。詩人想象豐富,用詞新穎,(1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和風伴隨細雨的景象。(1分)
參考答案二:“濕”字最有韻味。(1分)濕,意為打濕、濕潤。風本來是看不見的,詩中描繪細雨打濕斜風,將無形的清風化為有形(1分),寫出了雨隨風飄的旖旎之態(1分)。
(指出“濕”字1分,結合詩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給分。)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這類題目答題時既要指出自己認為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個,然后解釋該字含義,指出所用手法,還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細雨濕斜風”,意思是細細的雨絲似乎打濕了溫和的清風,風本是無形之物,更不會被“打濕”,作者實際是借“斜風”寫出雨絲斜飄的狀態,用了一個“濕”字,就起到了化無形為有形的效果,可謂想象力豐富。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參考答案一:前三聯描寫自己隱居的環境,草屋前后菜畦環繞,竹徑通幽,舉目遠眺,云靄遮住落日,細雨伴著微風,碧綠的艾草與火紅的山茄交相輝映。表達了詩人對村居(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尾聯遙想當年,南浦遙遠,江楓難辨,濃重的家國之思涌突然上心頭,兼有平生志愿無法實現的惆悵之情。(2分)
參考答案二:先描寫自己隱居的環境,草屋前后菜園環繞,柴門后是一條兩旁種著竹子的小路。舉目遠眺,云靄遮住落日,細雨伴隨著微風。艾草茂盛,山茄盛開。表達了詩人對村居(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接著運用了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閑適的環境中,往事難以忘懷,遙想當年離別時的南浦已相隔遙遠,記憶中的楚江楓葉已無從辨識,抒發了作者雖然隱居江村,但是心系國事,平生志愿無法實現的惆悵之情。(2分)
【解析】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詩文本身,明確注釋中點明的時局背景,還要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做到知人論世,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本詩作者陳允平,由注釋可知,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詩人,曾因圖謀恢復舊朝之嫌入獄,晚年隱居四明日湖。從詩作內容看,前三聯所寫江村之景,草屋、菜畦、竹徑、云靄、落日、細雨、微風、艾草、山茄,構成一幅清幽畫面,恬適之情溢于言表,表達出詩人對在這里的隱居生活的喜愛;最后一聯,“南浦”是水邊送別之所,“楚江”是長江,都是當年去隱居時的離別之地,而此時作者仍念念不忘,表明詩人雖隱居,仍不能忘記自己的當年的志向,表達出一種惆悵之情。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3.(1)【答案】頷聯寓情于景(1分)。“河橋不相送”:與好友別離固已難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2分)“江樹遠含情”:想象送別情景:友人遠去了,唯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無窮無盡,運用擬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2分)
【解析】試題分析:別離固已難堪,如能舉杯餞行,面訴衷曲,亦可稍慰離懷;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河橋不相送”一語平平道來,詩人的思想感情卻曲折起伏,波瀾疊出。第四句別開生面,寫出了想象中的送別情景:友人去遠了,送行者亦已紛紛離開,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歷時既久而難以逝去。這一筆表明作者身雖未去河橋,而其心已飛往江濱,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使“送別”二字有了著落,與第三句對照起來看,又是一層波瀾。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致,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詩人于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體現了此詩舒展自由的特色。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答案】一個“嗟”字,直貫篇末,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一寫惜別之情,因同知己離別而悵惘。二寫傷懷之情,為故人不得志而感傷。用孫楚、屈原的典故,借他們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寫對友人的撫慰與希冀,以龍泉劍終于被有識之士發現,喻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于憤懣不平中寄托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每點2分)
【解析】試題分析:這首詩情感圍“嗟”展開,繞首句便營造出寂寥情緒;加上“君”竟要遠行萬里,更令人嗟嘆。詩人因“臥病”不能將朋友送至渡口橋邊,故感覺到江上遠遠煙樹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兩聯用典,頸聯將友人貶謫所行之路寫成一條追思故杰的路,孫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時含有安慰和鼓勵他的意思。尾聯將朋友被貶謫比作寶劍流落,有代之不平意。這首詩情理俱佳,頸聯工整,尾聯質樸,表現出端莊穩重之美。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 詩歌鑒賞是高考試題中的必考題,分值雖然不大,但得分率也一直上不去,每年的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打轉。那么詩歌鑒賞題究竟有沒有規律可循?高考試題中的詩歌其在題材、體裁及題型的選擇上是否有所偏好?如果我們能把近三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試題放到一起進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