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曹植的《七步詩》
漫談曹植的《七步詩》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曹操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也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而曹植受到他父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文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然而人們知道曹植,是那首七步詩,讓千百年后的人們還能夠記住這個建安的文學才子。以下是漫談曹植的《七步詩》,歡迎閱讀。
“四句”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膾炙人口的那首曹植的《七步詩》,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中:
卞氏灑淚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見。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違。”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植曰:“愿乞題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墻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植行七步,其詩已成。詩曰:“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于是貶曹植為安鄉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六句”本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七步詩現存最早的記載,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兩詩在所要表達的主題上沒有區別,而前者是四句,易于記憶和傳誦,減掉的兩句對全詩寓意的表現也基本不構成影響,這可能是它盛傳的主要原因。
《七步詩》流傳的兩個版本,后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保存下來的類書結集而成的,難免由于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生差異。一是從詩體來看,“六句”本是“古風”;“四句”本類似“五絕”,故從成詩年代來看,應以“六句”本為正。二是《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史實性自然要打折扣;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再追究下去,按《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所述,真正的《七步詩》應是《斗牛》,而題目為《兄弟》的“煮豆”詩則是立就。
《七步詩》的真偽與版本異同字
歷代對《七步詩》的真偽也一直在爭論。由於此事件不見於正史《三國志》,此詩亦不見於《曹植集》,有人就認為此事為后人虛構,但正史無載的事不能斷言為虛構。亦有人認為確有其事,但現存的《七步詩》為后人偽托。
另外,由于版本異同等因素,詩中個別字也多有異同。如 “六句”本中:漉菽(豉)以為汁,竊以為應為“豉”,因為從詩意來看,就是“將發酵的豆子(豉)漉出汁來”;“本是同根生”,《世說新語》為“本自同根生”,顯然,“自”較“是”要自然、貼切,且符合詩人當時的心態。
其實,古詩在千百年來的傳抄、校勘、結集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謬誤,摻雜了某些個人的喜好、理解,或由于種種原因,對原詩進行了刪節,此例不類凡舉。如全本的“離離原上草”,還有“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四句”本的《七步詩》也就不足為怪了。
去年,教育部要求在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依據現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于節選,不應采用。
后續的話題
1、曹植的隨機應變能力。既然是“漫談”,那就再扯扯《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的描述。其實書中描述的不僅僅是曹植的文才,更是他睿智靈動的隨機應變。曹植奉丕之命作的“七步詩”《斗牛》,滿是牢騷、怨恨之情,“一牛斗敗了,不是我斗不過你,而是你有權在握……”。丕當然不悅,遂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爾反爾,命其以《兄弟》為名應聲立占一首。曹植當然知道丕怒在何處,在接下來的《兄弟》中,凄涼、委婉地訴以手足之情,使“帝深有慚色”,方得逃殺身之禍。
2、中國兩大文豪的擬《七步詩》。魯迅《華蓋集·咬文嚼字(三)》(1925年)里說:“據考據家說,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替豆萁伸冤。”《替豆萁伸冤》詩文如下:“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魯迅先生的這首擬作詩諷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師大校長楊蔭榆及其黨羽,以萁喻當時遭難受迫害的進步學生,正可謂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據《世說新語·文學》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詩,作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他進一步解釋說:“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正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表現嗎?”
魯迅先生的“活剝”,剝出了某些人的丑態;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卻作出了調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歡喜。
3、比曹植更牛的詩人。唐代開元年間的史青上書給唐玄宗,自稱曹植七步詩尚為遲澀,他五步之內即可成詩。唐玄宗當即下旨相召,以《除夕》為題,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詩云:
今歲今宵盡,
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
春逐五更來。
氣色高中改,
容顏暗里摧。
風光人不覺,
已入后園梅。
唐玄宗大贊其才,當即授以左監內將軍之職。
宋朝宰相寇準,天資聰穎,寫詩詞有奇才。他在七歲時在眾賓客酒筵前,眾客以《華山》為題,命他賦詩助酒興,小寇準剛邁出三步,脫口吟出五言絕句:
只有天在下,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數語道出西岳華山雄偉險峭,眾人拍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