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式《別宋常侍》孟浩然《留別王維》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別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漢川東。
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
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
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
留別王維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
應進士不第,還襄陽”。此詩即行前留別之作。
1.尹式詩的最后兩句是如何表達作者思念之情的?請簡要賞析。(5分)
2.這兩首詩均寫離別,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5分)【參考答案】
作者運用想象(虛寫),設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聽到靜夜里如泣如訴的啼鳥聲和風聲。(3分)詩人以景結情、寓情于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表現手法和賞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2.(6分)【參考答案】尹詩表達了羈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憐的傷感及人生遲暮的無奈。(3分)孟詩表達了科舉不第的失意、知音難遇的感慨及歸隱故園的決心。(3分)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賞析能力。
對比賞析
別宋常侍
宋常侍要到漢水以東的地方去,我在杜陵北為宋常侍送行。他也是宦游之人,無論是行者還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彼此都是兩鬢如秋霜的白發之人了,衰老的容顏依仗酒力才變紅。今日離別之情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相思之情。分別以后,我將會因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聽到靜夜里的烏啼聲夾雜著如泣如訴的夜風聲。
第二聯運用比喻,將游子比作飄蓬,表現其飄泊不定,孤單無依的特點,寫出了詩人傷感,孤苦之情。末句寫別后相思之情,借風中烏鴉夜啼的印象,渲染凄涼的氣氛,表達詩人相思的凄苦。
《留別王維》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將離長安時贈別王維之詩作。此詩先述說自己在京沒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離京卻又可惜與好友分別,表達了心中的悵惘和矛盾。接著慨嘆自己無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鄉隱居。全詩語調低沉,有對朝廷壓抑人才的怨憤,有不忍遠別知心朋友的留戀,還有懷才不遇的嗟嘆。語言淺顯,表達直率,對偶不求工整,但卻自然流暢,顯示出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這首詩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尾聯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意后的牢騷貫穿全詩。語言平淡樸實,近于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詩中便充溢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并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漢川東。
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
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
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
留別王維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
應進士不第,還襄陽”。此詩即行前留別之作。
1.尹式詩的最后兩句是如何表達作者思念之情的?請簡要賞析。(5分)
2.這兩首詩均寫離別,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5分)【參考答案】
作者運用想象(虛寫),設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聽到靜夜里如泣如訴的啼鳥聲和風聲。(3分)詩人以景結情、寓情于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詩歌表現手法和賞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2.(6分)【參考答案】尹詩表達了羈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憐的傷感及人生遲暮的無奈。(3分)孟詩表達了科舉不第的失意、知音難遇的感慨及歸隱故園的決心。(3分)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賞析能力。
對比賞析
別宋常侍
宋常侍要到漢水以東的地方去,我在杜陵北為宋常侍送行。他也是宦游之人,無論是行者還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彼此都是兩鬢如秋霜的白發之人了,衰老的容顏依仗酒力才變紅。今日離別之情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相思之情。分別以后,我將會因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聽到靜夜里的烏啼聲夾雜著如泣如訴的夜風聲。
第二聯運用比喻,將游子比作飄蓬,表現其飄泊不定,孤單無依的特點,寫出了詩人傷感,孤苦之情。末句寫別后相思之情,借風中烏鴉夜啼的印象,渲染凄涼的氣氛,表達詩人相思的凄苦。
《留別王維》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將離長安時贈別王維之詩作。此詩先述說自己在京沒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離京卻又可惜與好友分別,表達了心中的悵惘和矛盾。接著慨嘆自己無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鄉隱居。全詩語調低沉,有對朝廷壓抑人才的怨憤,有不忍遠別知心朋友的留戀,還有懷才不遇的嗟嘆。語言淺顯,表達直率,對偶不求工整,但卻自然流暢,顯示出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這首詩是作者科舉落第離開長安時贈別友人王維的作品。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尾聯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意后的牢騷貫穿全詩。語言平淡樸實,近于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詩中便充溢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并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上一篇:王安石《葛溪驛》閱讀答案解析及全詩翻譯賞析
下一篇:蒲松齡《喜雨口號》閱讀答案
* 別宋常侍[隋]尹式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漢川東。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留別王維②?[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