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愛國的詞語

    愛國的詞語:1. 愛國主義;2. 國家榮譽;3. 國旗飄揚;4. 忠誠;5. 戰士精神;6. 國家利益;7. 民族團結;8. 祖國母親;9. 崇尚英雄;10. 國家安全;11. 毛澤東思想;12. 革命精神;13. 保家衛國;14. 國家統一;15. 熱愛祖國;16. 國防建設;17. 中國夢;18. 民族自豪;19. 祖國山河;20. 建設祖國

    愛國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愛國如家 愛國如家【解釋】指帝王像愛撫自己的家室一樣愛國愛民。【出處】漢·荀悅《漢紀·惠帝紀》:“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晉書·劉聰傳》:“臣聞古之圣王愛國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形容把國當成自己的家
    忠君愛國 忠君愛國 忠君愛國,成語,比喻對君主忠貞,對國家摯愛。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
    愛國布 愛國布 愛國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ài ɡuó bù,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我國人民抵制帝國主義國家布匹的傾銷,提倡服用自產土布,稱之為愛國布。
    忠君愛國 忠君愛國 忠君愛國,成語,比喻對君主忠貞,對國家摯愛。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
    愛國如家 【解釋】指帝王像愛撫自己的家室一樣愛國愛民。【出處】漢·荀悅《漢紀·惠帝紀》:“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晉書·劉聰傳》:“臣聞古之圣王愛國如家,故皇天亦祐之如子。”【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形容把國當成自己的家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劉克莊《后村詩話續集》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劉克莊《后村詩話續集》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愛國者 愛護國家的人士。如:“這種破壞國家形象的行為,令所有愛國者義憤填膺。”
    愛國布 愛國布 愛國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ài ɡuó bù,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后,我國人民抵制帝國主義國家布匹的傾銷,提倡服用自產土布,稱之為愛國布。
    忠愛 忠愛 忠愛,拼音是zhōng ài,注音是ㄓㄨㄙ ㄞˋ,解釋有(1).忠誠與仁愛。(2).謂忠君愛國。
    忠愛 忠愛 忠愛,拼音是zhōng ài,注音是ㄓㄨㄙ ㄞˋ,解釋有(1).忠誠與仁愛。(2).謂忠君愛國。
    美人香草 美人香草【解釋】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征忠君愛國的思想。【出處】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示例】“~”從此便成為政治的譬喻,影響后來解詩作詩的人很大。 ◎朱自清《經典常談·辭賦》【語法】聯合式;作賓語;象征忠君愛國思想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情操 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不輕易改變的心理狀態。以某一或某類事物為中心的一種復雜的、有組織的情感傾向,如求知欲、愛國心等。在心理學中曾有人把情操分為求知、審美、道德、宗教四種;在現代心理學中常把人的復雜情感稱為高級情感,并分為理知感、道德感、美感等三種。作為一般語調時,情操指情感和操守的結合。
    楚囊之情 楚囊之情【解釋】指愛國之情。【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示例】公臨危審正,載惟話言,~,惟幾而彌固。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
    同甫 同甫 同甫,是漢語詞匯,拼音是tóng fǔ,解釋為南宋愛國詞人陳亮的字。
    郭令公 郭令公 郭子儀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郭子儀的父親祁國公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 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杰。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 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的途中被 郭子儀題跋全身像 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發現。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認為其非平庸之輩。后來,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后,便獲高等補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天寶八年(749年),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由于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敗。他又在邊鎮設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而中央禁軍不過12萬人。節度使后來又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發展成割據勢力,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本姓康,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混血胡人。母親是巫婆。他年少喪父,隨母改嫁到虜族將領安延偃家,因而改姓為安,字祿山。開元初年,安延偃攜帶他投歸了唐朝,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隊里做事。張守珪見他作戰勇敢又有智謀,就把他收為養子,并推薦給朝廷。天寶元年(742年),御史中丞張利貞到河北采訪,安祿山對他百般諂媚,拿出很多金錢結好張利貞的左右人員作為私恩。張利貞入朝,極稱安祿山有才干,玄宗便任用他為平盧節度使兼任柳城太守。第二年入朝,玄宗很欣賞安祿山辦事干凈利落,于是升為驃騎大將軍。第三年,又兼任了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此時宰相李林甫專權,安祿山便大肆賄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戰功提升,對自己不利,便勸玄宗大批啟用蕃將,因此皇帝對安祿山的寵愛更加牢固。安祿山大行韜晦之計。他表面上裝作愚蒙不敏以掩蓋其奸詐。天子讓他去見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員指責他,安祿山說:“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說:“我百年后將皇位付給 他。” 安祿山謝罪說:“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該萬死。”于是再叩拜。當時楊貴妃得到皇帝的寵幸,安祿山即請求做貴妃的養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時,必先叩拜貴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對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說:“蕃人是先母后父。”皇帝非常高興。從此以后安祿山存有朝廷不難對付的心理,令麾下劉駱谷居住在京師,為他窺伺朝廷的動靜。安祿山晚年更加肥胖,腹部松弛到膝蓋,兩只臂膊用力拉牽著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風。皇帝看著他的腹部說:“胡兒腹中有何物而這樣大?”安祿山說:“惟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被他的赤誠所感動。天寶六年又進升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為國夫人。皇帝給安祿山在京師建立府第,讓宦官監督工程,告誡他們說:“要好好部署,安祿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話我。”為他雕窗鏤戶,臺觀池沼的華麗都超過了他的身份。皇帝登臨勤政殿,御座的東間特設金雞幛,中置一榻,詔令安祿山坐,來表示對他的恩寵。太子進諫說:“自古以來幄座不是人臣應當享有的,陛下寵愛安祿山過分,必然要驕慢。”玄宗置若罔聞。 當時國家由于長期太平,人民已忘記戰爭,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寵的美人牽制封固,李林甫、楊國忠更替把持朝政,綱紀大亂。安祿山估計天下可取,造反的陰謀日益熾盛,每當他經過朝堂龍尾道時,就要向南北側目窺察,好久才離去。安祿山回到范陽后筑雄武城,擴充兵士,積聚糧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經商,每年坐收百萬之利,同時為他采購了大量戰略物資,以備叛亂。為了迷惑皇帝,他騙誘契丹各酋長,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藥,待他們喝得酣醉,將其全部斬首,先后殺戮數千人,將被殺人的耳朵獻到闕下。皇帝不知真情,賞賜給他鐵券(免死牌),進為東平郡王。安祿山還不滿足,又求兼領河東,玄宗遂拜他為云中太守,河東節度使。他遂兼制3個道,兵力稱雄天下。安祿山造反的苗頭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覺。楊國忠屢次上奏說明安祿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楊國忠出主意說:“現在把安祿山召進京來,他若有意造反,怕我們扣留他,肯定不敢來;若無意造反,他就敢來,這叫‘做賊心虛’。”唐玄宗覺得是個辦法,就下旨召安祿山進京,不幾日,安祿山真的來了,唐玄宗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并在華清宮擺宴招待。酒酣之際,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訴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視,又沒有一點學問,可是圣明的皇上并不嫌棄,不斷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盡啊!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楊國忠,他一直想要殺掉我,請皇上為我作主啊!”唐玄宗聽了這一番哭訴,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祿山了,還授給他左仆射的官職。安祿山從京城出來,惟恐楊國忠有埋伏,疾行出關,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陽老窩。從此,再有人報告說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氣沖沖地斥責報告人誣陷,還將他綁縛送給安祿山處置。但報告人還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確鑿的證據,唐玄宗才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還是采用楊國忠的計策,降旨召安祿山進京。可是,這次安祿山稱病推辭了。唐玄宗又施一計,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要安祿山前來認親,安祿山還是推辭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過來了,可是為時已晚。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召集了諸蕃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長驅南下殺入中原。 自“貞觀之治”以來,唐朝各地多年未發生戰爭。軍隊戰斗力銳減,軍備空虛。因此,當叛軍打來的時候,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叛軍每到一個地方,燒殺擄掠,奸淫婦女,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長期沉溺于游樂宴飲的唐玄宗由于對這場叛亂毫無應變的準備,事到臨頭,倉促應戰。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洛陽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 在這緊急關頭,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巖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復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系,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面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復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范陽之間的聯系,絕其后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經郭子儀的推薦,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分了1萬軍隊給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復7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于常山。雙方展開激戰持續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10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于九門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獲全勝。 史思明新敗后,又收整了5萬叛軍,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鎮,易守難攻。郭、李兩部久攻不下,郭子儀決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戰略,轉戰殲敵。史思明求勝心切,采取了追蹤跟進的策略,企圖重創唐軍。“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儀將計就計,親選500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3天3夜,追到唐縣時,才發現前面只有500騎兵,方知上當,然而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個大勝仗。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2萬兵馬,派謝希德北上增緩。又發范陽老巢的精兵萬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會合5萬叛軍準備卷土重來。郭子儀這時駐扎恒陽(今河北曲陽),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仍然實行疲敵戰術。加緊修繕防御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使5萬叛軍欲戰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敵人的銳氣。特別是郭子儀的擾敵戰術,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可戰。”于是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場,布好戰陣,史思明等叛將也列陣而至,郭子儀指揮得當,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損失戰馬5000余匹。郭子儀指揮官軍乘勝前進,進圍博陵,聲威大振。嘉山一戰,對軍心民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河北10多郡,自發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地方 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后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范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后退無路。安祿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莊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后路被郭子儀切斷,只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里?”他和謀士們不得已才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范陽的計議。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面,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范陽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納這個方略,平定安史之亂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使戰局急劇惡化。 當時駐守潼關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過許多戰功,擔任過隴右和河西兩鎮的節度使。此時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長安居家休養。安祿山叛軍進逼潼關時,唐玄宗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嚇走敵人,就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掛名),領兵御敵。哥舒翰推辭不準,只得抱病出征,把軍隊駐扎在潼關一帶。他十分清楚,自己帶領的十幾萬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關就不錯了。因此采取以守為攻的穩妥之計,潼關守得很好。楊國忠看到哥舒翰兵權在握,怕對自己造成威脅,權勢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戰指揮。楊國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關,收復陜郡、洛陽。哥舒翰明知這樣蠻干,只能招致失敗,可是又不能違抗圣旨,他失聲痛哭一場后,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西南中了叛軍的埋伏。幾場苦戰下來,葬送了十幾萬唐軍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唐玄宗知長安不保,聽信了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來到馬嵬驛。憤怒的士兵殺死了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說:“士兵們殺了楊國忠,不把貴妃正法,他們就無心保駕了。”眾怒難犯,于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楊貴妃賜死。馬嵬驛嘩變平息下來后,唐玄宗繼續向西南逃難。百姓上路攔駕,請求玄宗留下來率領人民討伐叛賊。玄宗無奈,只得分出2000人馬留給太子李亨,讓他主持軍事,留下來平叛。朔方鎮的留守官員勸李亨稱帝,以便號令全國。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朝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首都設在西京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后,叛軍很快攻占了東都洛陽。安祿山看到洛陽宮闕尊雄,心情急欲僭號。第二年正月便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圣武。封他的兒子安慶緒為晉王,安慶和為鄭王。任達奚殉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御史大夫,還設置了百官。潼關失守后,安祿山還沒有到長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宮嬪哭著散匿逃亡,將相府第之家委棄的寶貨不可計數,不逞之徒成群結隊爭搶財物,一連幾日都搶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庫,百司帑藏,搶完便放火燒毀其余的財物。安祿山到長安,大怒,便大規模搜索了3天,民間的財產也全部進行搶掠,百姓更加騷動不安。安祿山怨恨他留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被殺。便取皇帝的近屬霍國長公主、諸王的妃妾、子孫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來祭祀安慶宗。朝中群臣隨從天子走的,誅滅其宗族。 京城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是陪都,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重要。叛軍占領長安、洛陽后,整個局勢急轉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復兩京對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肅宗即位后,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新的朝廷剛建立,軍兵少而且弱。及郭子儀、李光弼全軍來到皇帝的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才形成,人民才覺得有所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依舊兼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肅宗檢閱六軍,到彭原郡時,宰相房珀請求領兵1萬人,自己任統帥去討伐賊兵收復長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請求。軍隊開到陳濤時,被賊兵打敗,喪師殆盡。剛要進行討伐,軍隊就損失過半,只有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作為國家的根本了。 唐肅宗求勝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無恥條件,向回紇借兵15萬。并且任命自己的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他深知李豫也只配當個掛名元帥。懇切地囑托郭子儀要全力以赴。郭子儀答道,自己準備破釜沉舟,不消滅叛軍,以死謝罪。 郭子儀從房官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陜州(今河南陜縣),擊潰潼、陜之間的叛軍,截斷叛軍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長安。唐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按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去奮勇雄斗。 賊將崔乾柘據守潼關。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據守。這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鋒等人,被賊兵關押在蒲州,四人密謀等王師來到時為內應。及郭子儀進攻蒲州,趙復等人殺死守城的賊兵,打開城門迎郭子儀進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崔乾枯的軍隊進城門快一半時,城上的懸門落下,打擊賊兵,崔乾柘沒有進入城門,才得以脫身東逃。郭子儀遂收復陜郡的永豐倉。從此潼、陜之間不再有賊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李豬兒幼年時就開始侍奉安祿山。成為閹人后,對他更加親敬。安祿山反叛后,由于著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撻。李豬兒被侮辱的次數更多。嚴莊雖然是親信,也時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祿山。安祿山僭號后,寵幸段夫人,愛她的兒子安慶恩,欲立他為太子。安慶緒頗有所聞,很是畏懼。嚴莊也怕變難一起對自己不利,便私下對安慶緒說:“君聽說過大義滅親嗎?自古就有不得已而為者。”安慶緒暗中曉示說:“對。”嚴莊又對李豬兒說:“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數嗎?不行大事,離死沒有多少日子!’遂與他定謀。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詔見群臣,瘡痛很重,草草罷朝。這天夜里,嚴莊、安慶緒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帳下,用刀捅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手擊幄柱呼道:“是家賊!”一會兒腸子潰流在地,隨即死了。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仍偽尊他為太上皇。 安祿山死,朝廷想要大舉進攻。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軍隊在譎水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斗,唐軍失利,部隊潰敗。郭子儀退保武功,來到朝堂請罪。九月,隨從廣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漢軍隊15萬進攻長安。回紇派遣葉護太子率領4000騎兵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誓要平定國難。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戰斗,從午時至酉時,斬賊首6萬級。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陜郡。第二天,廣平王李叔進入京師,城中老幼百萬人,夾道歡呼,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肅宗在鳳翔聽到捷報,群臣稱賀。 郭子儀收復了都城長安后,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攻打洛陽。洛陽守將安慶緒聽說唐軍前來攻城,慌忙派大將莊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前去迎戰。叛軍在新店(河南省郟縣西) 潼關遺址 與唐軍相遇。新店地勢險要。叛軍依山扎營,居高臨下,形勢對唐軍非常不利。 郭子儀趁叛軍立足未穩之機,選派2000名英勇善戰的騎兵,向敵營沖殺過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助作戰的回紇軍從背后登山偷襲,自己則親率主力與叛軍正面交戰。戰斗打響之后,郭子儀佯裝敗退。叛軍傾巢出動,從山上追趕下來。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從天而降,萬箭齊發,無數的箭簇像雨點一樣射向敵群。郭子儀又殺了個回馬槍。這時,叛軍的背后又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后被圍,左右遭打。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之下,被打得一敗涂地。莊嚴逃回洛陽,同安慶緒一起棄城北走,官軍一舉收復洛陽。 郭子儀因功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郭子儀頓首感謝。 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北庭行營節度李嗣業、襄鄧節度使魯炅、荊南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滑濮節度許叔冀、興平節度李奐等九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皇帝因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國家的元勛,難以相互統屬,所以不設立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從洛陽逃到相州的安慶緒,明知已被唐軍困于死地,便以讓皇帝位為代價,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萬精兵殺來。 以九節度使的兵力本來可以一舉滅敵,但群龍無首,諸將各自為戰,互不統屬。魚朝恩是監督和操縱九節度使最高長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這次聯軍戰斗唐軍損失嚴重,戰馬萬匹,只剩三千,刀槍十萬幾乎全部丟掉。 宦官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便把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唐肅宗不明是非,信以為真,便削了郭子儀的兵權,以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的職務。 上兀三年二月,河東發生叛亂,殺死統帥李國貞,太原節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朝廷對此很憂慮。而后輩的將帥沒有能力彈壓,勢不得已,遂起用郭子儀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三月,郭子儀辭朝赴鎮,肅宗身體不適,沒有見一個朝臣。郭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于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皇帝將他引到臥室內,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情,全都委托給卿了。”郭子儀嗚咽流涕而出。郭子儀來到絳州,擒拿殺害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數十人,將他們處死。太原的辛云京聽說郭子儀誅殺王元振,也將殺害鄧景山的人誅殺,從此河東諸鎮將帥皆遵奉國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內官程元振當權,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之計,奏準罷免郭子儀副元帥之職,讓他充任肅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慶緒解了圍,自認為立了大功,要和安慶緒平分兵權。安慶緒不答應,史思明就把他殺了,吞并了他的軍隊,回到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他聽說郭子儀被奪去兵權后,于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了。 陷于內憂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啟用郭子儀,他任命雍王李適(即后來的德宗)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10萬,攻打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的部下田承嗣、李懷仙等見大勢已去,遂率部向官軍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便上吊自殺。至此延續了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由于討伐北方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走調離。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10幾個 回紇騎兵 州。763年十月,又占領了奉天(今陜西乾縣),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當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沒有什么別的御敵之計的情況下,急忙下詔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接到詔書時,只有騎兵20人。他從洛陽到武關,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達陜西藍田時,各路勤王之師才相繼到達。為了共赴國難,共雪國恥,收復京城,各路大軍都表示愿意接受郭子儀的統一指揮。 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后,采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他派羽林軍大將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到藍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燃起火把,牽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藍田城東進軍的姿態。暗中親率主力殺向藍田城西。與此同時,他又派遣禁軍將領王甫潛入長安,暗中連結京城中的少年豪俠作為內應。郭子儀迅速集中兵力,奮勇攻擊,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藍田城東沖殺,撲了空,方知中計,嚇得驚惶失措。這時,京城中的內應,此起彼伏高喊:“郭令公(指郭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戰而走,慌忙逃離。長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儀收復。 自吐蕃入侵后,皇帝的車駕東逃,人們皆歸咎于程元振,諫官多次參奏他。程元振心中懼怕,又因郭子儀重立戰功,他不想讓天子回京,勸皇帝暫且以洛陽為都來避開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詔書多日后,郭子儀聽說了,他極為不安,上書代宗,奏疏中說:長安之地,古代稱為天府,右面控制隴、蜀,左面扼守崤、函二關,前有終南、太華的險峻,后有清渭、濁河的堅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圓數千里,帶甲之兵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可以出擊,無利則可以退守。近來,因吐蕃的侵逼,鑾駕到東部去巡行。是因為六軍之兵,向來就不是精練的部隊,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們只是掛個虛名,來逃避國家的征賦,等到驅趕他們去打仗時,百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勝任。也有的人暗中輸獻財物,以此請求免去軍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實情,致使各種政務都荒廢了。遂使陛下振蕩不安,退居于陜郡。這些都是因為委任的失當,怎么可以說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憂慮的是京師遭到剽掠,糧食不足,國用缺乏。依臣之見,只要輕征薄斂,撫恤百姓,簡選賢才,托付老臣練兵御悔,中興之功,旬月之間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過上表,流著淚對左右侍官說;“子儀盡心于國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師。”公元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車駕從陜州回宮,郭子儀伏地請罪,皇帝將車停下來慰勞他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社會內部矛盾重重,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叛變,屢引回紇、吐蕃攻唐。 唐朝將領仆固懷恩是鐵勒族人。安史之亂時,從郭子儀、李光弼 作戰,屢立戰功。曾與回紇兵擊敗過史朝義,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因沒有得到封官加爵,對朝廷不滿,妄圖反叛。他的母親得知后,罵他忘恩負義,還舉刀要砍殺他,以絕后患。仆固懷恩與朝廷猜疑日深,終于背叛朝廷,頓集軍隊于汾州,寇掠并州、汾州下屬各縣作為自己的封邑。 廣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招引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部眾南下,京師惶恐。皇帝召見郭子儀,問抵御戎兵之計。郭子儀說:“據臣所見,仆固懷恩不能有所作為。”皇帝問其原因,回答說:“仆固懷恩雖然號稱驍勇,但他平素不得士心。仆固懷恩本是臣的偏將,其下邊的人皆是臣的部曲,臣的恩信曾施及他們,今天臣為大將,他們必然不忍心以鋒刃相向,因此知道他不能有所作為。”戎虜侵寇分州,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鄰寧,與分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仆固懷恩的前鋒來到奉天,在城外挑戰,諸將請用兵擊之,郭子儀制止他們說:“客兵深入,其利在于速戰,不可與他們爭鋒。他們都是我的部曲,緩之必然會叛離;如果逼迫他們,是加速他們戰斗,開戰則勝負不可言。敢言戰者斬!”便加固城墻以待之,果然不戰而退。 仆固懷恩第一次入寇就這樣被粉碎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御賊兵。 郭子儀一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涇陽。他命令部將四面堅守,自己親率騎兵出沒于前后左右偵察敵情。這時仆固懷恩在行軍途中暴病已死,群兇無首,分營扎寨,各自為戰。郭子儀心中暗喜。但敵眾我寡,仗還是不好打。尤其是回紇兵,驍勇善戰,又多于唐軍5倍以上。不可一世的回紇王驕吟道:“威風凜冽氣昂昂,塞外稱雄無人言;鼓角聲高催戰馬,諸蕃兵力我為強。” 戰則必敗,退則被殲,如何是好?足智多謀的郭子儀決定智取,放棄力敵。他派自己的得力牙將李光瓚前去回紇大營游說。回紇王聽說他是郭子儀派來的,疑惑地說:“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說天可汗(指唐朝皇帝)已經拋棄四海,郭令公也已謝世,中國無主,我們才隨同他來的。如果他老人家健在,我們倒要見一見。” 郭子儀深知只有爭取回紇和唐軍聯合,重點打擊吐蕃,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錯過這個機會,戰爭的勝負,京城的安危不堪設想,他立即決定,親自到回紇軍營走一遭。 郭子儀將要出去會見回紇將領,諸將勸諫說:“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請不要去。”郭子儀說:“虜寇有數萬之眾,今天依靠實力無法相敵,況且至誠能感動神靈,何況是虜寇之輩!”諸將說:“請選鐵騎500衛從。”郭子儀說:“那樣適足以招致禍害。”說完只帶幾名親隨準 免胄圖(局部) 備上馬出發。這時他的兒子急忙趕來,攔住馬頭哭道:“回紇像虎狼一樣兇狠,您身為國家元帥,怎么能冒這個危險呢?千萬不能去送死!”郭子儀說:“現在國家更危險,我以至誠相待,親說回紇退兵,國家轉危為安,別的還有什么可顧惜的。”他的兒子還是攔著不放,郭子儀揚起馬鞭,照兒子的手上打去,縱馬奔馳。 回紇首領藥葛羅,怕唐軍用計,趕緊叫部下擺開陣勢,自己也搭弓上箭,準備射擊。郭子儀遠遠看見這場面,干脆脫下盔甲,把槍也扔了,繼續接近回紇。回紇首領看清后,趕忙上前迎接郭子儀。 郭子儀兩次從安史叛軍手里收復兩京時,曾經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同他們可以說有過并肩戰斗的情誼。他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紇人一向稱他為郭令公,表示對他的尊敬。郭子儀來到回紇營寨,他們一齊向他跪拜。郭子儀將他們扶起,與之痛飲敘談,又派人送來羅錦,歡言如初。 郭子儀對回紇說:“吐蕃本是我朝舅甥之國,朝廷沒有辜負他們,而他們到這里,是不再為親了。如果乘其不備倒戈一擊,如拾地芥那樣容易。他們的羊馬遍野,長達數百里,這是天賜,不可失此機會。今天能驅逐戎兵戰勝敵人,與我朝和好而凱旋,不亦善乎!”他們遂答應下來。 郭子儀派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師。吐蕃知道他們的計謀,當天夜里逃跑。回紇與白元光窮追不舍。郭子儀率大軍繼其后,在靈武臺西原大破吐蕃,斬首5萬,生擒上萬人,收取他們所虜掠的士女4000多人,繳獲的牛羊駝馬,300里內接連不斷。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儀同為唐朝著名將領。他們曾經同在朔方鎮當將軍。可是兩個人的關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氣。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提升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儀刁難他,曾想調到別的方鎮去。這時朝廷要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去平定河北。郭子儀 出以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卻認為郭子儀是借刀殺人,讓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從。臨行前對郭子儀說:“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兒女好嗎?”郭子儀聽到他冤枉自己的話后,流著熱淚對他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器重將軍,才點你的將,愿與你共赴疆場討伐叛賊,哪里還記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聽了非常感動。兩人手扶手相對跪拜,前嫌盡釋。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可是盜賊卻沒有抓到。人們懷疑是朝中宦官魚朝恩指使人干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并向皇上屢進讒言,一再阻撓皇上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對于祖墓被毀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時,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滿朝的公卿大臣原來都很憂慮,怕郭子儀鬧出事端,聽了他的回奏后,都對他無限欽佩。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穩遠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后,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仆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不僅得軍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謹。無論是手握強兵,還是方臨戎敵,詔命他何時入朝,他從未遲延過。在他被幸臣魚朝恩讒毀,削去兵權后,仆固懷恩率10萬大軍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他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他還說,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懼怕盈滿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懷恩被擒,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但這位四朝柱石,衛國功臣,理應受到寵遇。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為“尚父”。他既富貴而且長壽,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有數十人之多,當孫子來 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頷首而已。有一出戲《打金枝》,反映了他家興旺熱鬧的場面。戲的故事是,郭子儀70大壽,全家的人全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斥責道:“你依仗皇父就不來拜壽,我父還不愿意當皇帝呢!”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后,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后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后,哀榮始終。
    愛國者 愛護國家的人士。如:“這種破壞國家形象的行為,令所有愛國者義憤填膺。”
    大家樂 辭典解釋大家樂  dà jiā lè      從民國七十六年左右,由臺中的愛國獎券行所帶動的賭博方式。主要是以簽押愛國獎券開獎號碼為據,簽中者組頭(莊家)?需賠以數倍。因賭資小獲利大,一時賭風熾盛,遍行全省,以致省府為之停辦愛國獎券。
    愛民如子 愛民如子【解釋】舊時稱贊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示例】一路地方官員饋送禮物,岳爺始終不受……只是吩咐他們學好做官,須要愛民如子,無負朝廷。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八回【近義詞】愛國如家【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用于稱贊有仁義道德的官員
    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 (代指美國)山姆大叔(英文:Uncle Sam,名字首字母縮寫為US)是美國的綽號和擬人化形象,是美國政府或美國的國家化身。一般被描繪成穿著藍色燕尾服,頭戴星條旗紋樣的高禮帽,身材高瘦,留著山羊胡子,鷹勾鼻,精神矍鑠的老人形象。此漫畫形象由著名畫家詹姆斯·蒙哥馬利·弗拉格(James Montgomery Flagg)創作,他的靈感來源于1914年艾爾弗雷德萊特創作的英國征兵海報,海報上的基欽納勛爵擺著同樣的姿勢,下面寫著“Lord Kitchener Wants You”。 據說,“山姆大叔”一名源于1812年美英戰爭時期,一位居住在紐約州特洛伊,名叫塞繆爾·威爾遜(Samuel Wilson,1766年-1854年)的美國人,他在戰爭中向美國軍隊供應牛肉,桶上的牌子寫的是‘EA-US’。EA為公司名,US為生產地美國,而Uncle Samuel(山姆大叔)的縮寫恰好也是U.S.,于是在一次玩笑中,山姆大叔的說法很快傳開,其后成為了美國的綽號。山姆大叔在美國文化中一直是美國政府的象征,也是愛國情感的體現。美國人將“山姆大叔”誠實可靠、吃苦耐勞及愛國主義精神視為自己公民的驕傲和共有的品性。
    愛民如子 【解釋】舊時稱贊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示例】一路地方官員饋送禮物,岳爺始終不受……只是吩咐他們學好做官,須要愛民如子,無負朝廷。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八回【近義詞】愛國如家【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用于稱贊有仁義道德的官員
    斗龍舟 斗龍舟 斗龍舟,亦稱“扒龍船”。端午節況渡活動,流行于臺灣近海地區。是紀念和祈求五谷豐登的一種儀式。舟長五丈多,由五塊大樟木板制成。舟有龍頭、龍尾,舟身涂滿彩色鱗甲,上插紅布長旗,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船尾畫有免征稻谷的圖案,每船劃手有15-30人不等。端午日,人們先扛著龍船沿街游行,商店鳴放鞭炮,燒香禮拜。比賽前,舉行拜龍船儀式,然后各船下水,以擊鑼聲為令,競賽開始,先到目的地的為勝。經過數次爭奪,才定輸贏。 龍舟,即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鬥龍舟 斗龍舟 斗龍舟,亦稱“扒龍船”。端午節況渡活動,流行于臺灣近海地區。是紀念和祈求五谷豐登的一種儀式。舟長五丈多,由五塊大樟木板制成。舟有龍頭、龍尾,舟身涂滿彩色鱗甲,上插紅布長旗,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船尾畫有免征稻谷的圖案,每船劃手有15-30人不等。端午日,人們先扛著龍船沿街游行,商店鳴放鞭炮,燒香禮拜。比賽前,舉行拜龍船儀式,然后各船下水,以擊鑼聲為令,競賽開始,先到目的地的為勝。經過數次爭奪,才定輸贏。 龍舟,即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辭第 辭第 辭第,典故名,典出《史記》卷 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霍去病辭去君王賞賜的宅第。表現了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將風度和以國家為重的愛國思想。后因以“辭第”比喻為國忘家的愛國精神。
    辭第 辭第 辭第,典故名,典出《史記》卷 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霍去病辭去君王賞賜的宅第。表現了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將風度和以國家為重的愛國思想。后因以“辭第”比喻為國忘家的愛國精神。
    羊脂球 羊脂球 (莫泊桑創作中篇小說)《羊脂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中篇小說。《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代表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的10個人同乘一輛馬車逃往一個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資產階級在這場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卑鄙自私和出賣人民的丑惡嘴臉。 在小說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對比,檢驗了他們的道德水準。羊脂球是一個有愛國心的妓女,10人當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稱為高尚的人和有愛國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在馬車上,盡管那些貴族資產階級老爺太太對她表示了輕視和侮辱,可是當他們饑餓難耐的時候,羊脂球慷慨地請他們分享自己的食物。她還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謂上等人都是些靈魂丑惡、損人利己的敗類。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著名愛國將領,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旋入京,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 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咸豐五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 咸豐九年(1859年)僧格林沁到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第二次大沽口之戰面對來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帶領部隊,奮起抵抗,痛擊英法聯軍。戰斗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擊斃、擊傷英法聯軍484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賀布)。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第一次偉大勝利。當時,馬克思也親自撰文,高度贊楊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他去世時,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鄧世昌 鄧世昌 (清末海軍杰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挽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民創作了《甲午風云》、《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吊。
    劍南詩稿 劍南詩稿 《劍南詩稿》是一部體現民族精神的詩集,作為陸游詩詞全集,共八十五卷,收錄詩詞九千三百四四首,他生當金兵入侵之時,中年到過南鄭前線,抗金與收復失地是他詩歌中的主旋律。為紀念在川、陜的軍旅生活,他把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陸游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其中《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世人傳育的佳作。 他的詩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陸游詩歌創作的基本特征是現實主義,兼有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詩,意境高遠、氣魄宏大;色彩瑰麗,姿態萬千。 后世許多愛國進步之士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警惺 警惺 警覺醒悟 出處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青島潮》:“ 北京 學生激於愛國熱誠,致有意外行動; 蔡孑民 先生辭職,學生如失所歸,相繼罷課。茲事體大,舉國警惺。”
    嬸娘 嬸娘 《嬸娘》是2011年上映由吳濱執導的劇情片。 《嬸娘》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天津,書香門第的閨閣小姐婉兒嫁與侯家二公子,然二公子另有情人,婚姻有名無實。婉兒對三公子愛國學生萱之漸生愛戀,借“知音”身份與其鴻雁傳書。萱之深愛“知音”而不知其誰直至婉兒為愛舍命。
    劍南詩稿 劍南詩稿 《劍南詩稿》是一部體現民族精神的詩集,作為陸游詩詞全集,共八十五卷,收錄詩詞九千三百四四首,他生當金兵入侵之時,中年到過南鄭前線,抗金與收復失地是他詩歌中的主旋律。為紀念在川、陜的軍旅生活,他把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陸游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其中《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世人傳育的佳作。 他的詩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陸游詩歌創作的基本特征是現實主義,兼有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詩,意境高遠、氣魄宏大;色彩瑰麗,姿態萬千。 后世許多愛國進步之士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嬸娘 嬸娘 《嬸娘》是2011年上映由吳濱執導的劇情片。 《嬸娘》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天津,書香門第的閨閣小姐婉兒嫁與侯家二公子,然二公子另有情人,婚姻有名無實。婉兒對三公子愛國學生萱之漸生愛戀,借“知音”身份與其鴻雁傳書。萱之深愛“知音”而不知其誰直至婉兒為愛舍命。
    層出不窮 層出不窮【解釋】層:重復;窮:盡。接連不斷地出現,沒有窮盡。【出處】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神施鬼設,間見層出。”《唐書·藝文志》:“歷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能百出,不可窮極,何其興衰。”【示例】愛國精神之表現于中外文學里已經是~的,數不勝數了。(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近義詞】層見疊出、屢見不鮮【反義詞】寥寥無幾、寥若晨星【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表示連續不斷地出現
    傳案 傳案 【拼音】 chuán àn 【注音】 【引證解釋】 猶傳訊。《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此外又有《京報》、《日知報》、《蒙邊日報》等九家,于《益世報》勒停之翌日,亦經警廳將其編輯人傳案。”
    核辦 核辦 核實辦理;查辦 (1).核實辦理。《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見那稿倒也辦得明白,只那工段的尺丈,購料的堆垛,錢糧的多少,卻空著沒填……那核辦的師爺也不曾填寫。” (2).猶查辦。《“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引《申報》:“警廳 朱學騫 聞知,親赴長街向各店勸導無效,旋即分別報告 馬鎮守使 祝道尹 請示核辦。”
    殺身成仁 殺身成仁【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若得著死難者的熱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們的蹤跡,~了。 ◎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近義詞】視死如歸、舍生取義【反義詞】茍且偷生、貪生怕死【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俠義 俠義 俠義,指抱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愛民,機智勇敢;扶貧濟困,懲惡揚善;為人仗義,肯于助人;路見不平,替天行道。 語出清朝石玉昆所著《三俠五義》第四十三回:是老賊的素日行為過于不堪,故惹得這俠義之人單單的與他過不去,生生兒將他兩個愛妾的性命斷送。
    賀雨 賀雨 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暮,天大旱無雨,唐憲宗因此欲降德間,白居易于是上書皇帝,乞求豁免江淮兩地賦稅,而且要求“多出宮女”,以期獲得上天寬恕降雨。皇帝都照辦了,結果真的下了一場大雨。白居易就作了此詩。 詩中描述了整個事件的始終,并對皇帝即位以來的政績進行了歌頌;最后提出:希望皇帝能夠有始有終,堅持愛國愛民的政策。 本詩反映了白居易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
    劫輪 劫輪 jié lún 劫輪(劫輪) 亦作“刦輪”。猶災難。《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大事日錄》:“六月二十二日乃近跡諸人,氣焰愈張,吾民何罪,竟陷刦輪,搶地呼天,無可告訴。”
    賀雨 賀雨 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暮,天大旱無雨,唐憲宗因此欲降德間,白居易于是上書皇帝,乞求豁免江淮兩地賦稅,而且要求“多出宮女”,以期獲得上天寬恕降雨。皇帝都照辦了,結果真的下了一場大雨。白居易就作了此詩。 詩中描述了整個事件的始終,并對皇帝即位以來的政績進行了歌頌;最后提出:希望皇帝能夠有始有終,堅持愛國愛民的政策。 本詩反映了白居易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
    劫輪 劫輪 jié lún 劫輪(劫輪) 亦作“刦輪”。猶災難。《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大事日錄》:“六月二十二日乃近跡諸人,氣焰愈張,吾民何罪,竟陷刦輪,搶地呼天,無可告訴。”
    載紀 載紀 唐·玄奘《序》:“非載紀無以贊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業。”《“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我大總統是否甘愿手造此歷史上悲痛之載紀?”
    核辦 核辦 核實辦理;查辦 (1).核實辦理。《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見那稿倒也辦得明白,只那工段的尺丈,購料的堆垛,錢糧的多少,卻空著沒填……那核辦的師爺也不曾填寫。” (2).猶查辦。《“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引《申報》:“警廳 朱學騫 聞知,親赴長街向各店勸導無效,旋即分別報告 馬鎮守使 祝道尹 請示核辦。”
    殺身成仁 【解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若得著死難者的熱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們的蹤跡,~了。 ◎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近義詞】視死如歸、舍生取義【反義詞】茍且偷生、貪生怕死【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層出不窮 【解釋】層:重復;窮:盡。接連不斷地出現,沒有窮盡。【出處】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神施鬼設,間見層出。”《唐書·藝文志》:“歷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能百出,不可窮極,何其興衰。”【示例】愛國精神之表現于中外文學里已經是~的,數不勝數了。(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近義詞】層見疊出、屢見不鮮【反義詞】寥寥無幾、寥若晨星【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表示連續不斷地出現
    俠義 俠義 俠義,指抱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愛民,機智勇敢;扶貧濟困,懲惡揚善;為人仗義,肯于助人;路見不平,替天行道。 語出清朝石玉昆所著《三俠五義》第四十三回:是老賊的素日行為過于不堪,故惹得這俠義之人單單的與他過不去,生生兒將他兩個愛妾的性命斷送。
    載紀 載紀 唐·玄奘《序》:“非載紀無以贊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業。”《“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我大總統是否甘愿手造此歷史上悲痛之載紀?”
    亂臣賊子 亂臣賊子【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出處】《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示例】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法至嚴也。 ◎清·愛新覺羅·多爾袞《致史可法書》【反義詞】忠君愛國【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亂臣賊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出處】《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示例】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法至嚴也。 ◎清·愛新覺羅·多爾袞《致史可法書》【反義詞】忠君愛國【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鄧稼先 鄧稼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義和團 義和團 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從某種意義上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由民間自發的暴力運動。面對八國聯軍的侵略,義和團進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 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家又把這次事件稱為“庚子國變”或“八國聯軍之役”。部分西方國家也使用“拳亂”的名稱(Boxer Rebellion)。日本則有人稱為“北清事變”。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精忠報國 精忠報國【解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四字。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近義詞】盡忠報國【反義詞】賣國求榮【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愛國
    精忠報國 【解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四字。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近義詞】盡忠報國【反義詞】賣國求榮【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非常愛國
    義和團 義和團 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從某種意義上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由民間自發的暴力運動。面對八國聯軍的侵略,義和團進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 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家又把這次事件稱為“庚子國變”或“八國聯軍之役”。部分西方國家也使用“拳亂”的名稱(Boxer Rebellion)。日本則有人稱為“北清事變”。
    嘉峪關 嘉峪關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

    其它詞語熱搜

    * 愛國的詞語:1. 愛國主義;2. 國家榮譽;3. 國旗飄揚;4. 忠誠;5. 戰士精神;6. 國家利益;7. 民族團結;8. 祖國母親;9. 崇尚英雄;10. 國家安全;11. 毛澤東思想;12. 革命精神;13. 保家衛國;14. 國家統一;15. 熱愛祖國;16. 國防建設;17. 中國夢;18. 民族自豪;19. 祖國山河;20. 建設祖國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