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讀音 辛棄疾的意思
- 辛
- 棄
- 疾
“辛棄疾”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īn qì jí]
- 漢字注音:
- ㄒㄧㄣ ㄑㄧˋ ㄐㄧˊ
- 簡繁字形:
- 辛棄疾
- 是否常用:
- 是
“辛棄疾”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辛棄疾 Xīn Qìjí
[Xin Qiji] (1140—1207) 南宋著名詞人,號稼軒,少年參加抗金義軍,后率軍歸宋,先后任大理寺少卿及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浙東安撫使等職,后去職閑居江西上饒一帶,善作詞,抒發其渴望復國統一的壯志,抨擊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投降妥協行經,著有《稼軒長短句》
辭典解釋
辛棄疾 xīn qì jí ㄒㄧㄣ ㄑㄧˋ ㄐㄧˊ 人名。(西元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生時北方已陷于金。后歸宋,治軍有聲,官至龍圖閣待制。作品以豪放著稱,具有愛國情操,且融會了經、史、子、集,創造出多種的風格。著有《稼軒詞》。
網絡解釋
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的單字解釋
【辛】:1.辣:辛辣。2.辛苦:辛勤。艱辛。3.痛苦:辛酸。4.天干的第八位。現常用來表示順序的第八。
【棄】:1.放棄;扔掉:拋棄。舍棄。遺棄。棄權。棄之可惜。2.姓。
【疾】:1.病:疾病。2.痛苦;疼痛:關心群眾的疾苦。痛心疾首。3.痛恨:疾惡如仇。4.快;迅速;猛烈:疾走。疾風。
“辛棄疾”的相關詞語
“辛棄疾”造句
辛棄疾后來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
辛棄疾單槍匹馬沖入敵營,長槍揮舞,如入無人之境。
辛棄疾有句話,“事無兩樣,心有別。”外在的失去后獲得都不構成*最本質的懲罰或者獎賞,人面i對的最大困難啊始終是自己。有時候是一根羽毛落下來就不行了,有時候泰山壓下來都沒問題。
由于南宋王朝當權者軟弱無能,辛棄疾自感無力回天而憂憤成疾。
辛棄疾無非是以廉頗自喻,老雖老矣,建功立業之心尚存,渴望拼搏之念不息,此詞是辛棄疾卒前兩年而作,流露出老當益壯的戰斗意志,一句憑誰問,將這種意志推向極致。
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有過金戈鐵馬的經歷。
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讀李清照、辛棄疾詞,別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過兩年,星期天多半是這樣消磨過去的。汪曾祺
杜甫和辛棄疾是典型的憂世作家,他們的詩詞創作,給悲劇精神注入了更加凝重的內涵,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悲劇精神的新高峰。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梁衡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新涼好個秋。辛棄疾
* 辛棄疾的讀音是:xīn qì jí,辛棄疾的意思: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基本解釋
辛棄疾 Xīn Qìjí
[Xin Qiji] (1140—1207) 南宋著名詞人,號稼軒,少年參加抗金義軍,后率軍歸宋,先后任大理寺少卿及湖南、江西、福建、湖北、浙東安撫使等職,后去職閑居江西上饒一帶,善作詞,抒發其渴望復國統一的壯志,抨擊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投降妥協行經,著有《稼軒長短句》
辭典解釋
辛棄疾 xīn qì jí ㄒㄧㄣ ㄑㄧˋ ㄐㄧˊ人名。(西元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生時北方已陷于金。后歸宋,治軍有聲,官至龍圖閣待制。作品以豪放著稱,具有愛國情操,且融會了經、史、子、集,創造出多種的風格。著有《稼軒詞》。
辛棄疾 (南宋將領、詞人)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辛棄疾后來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
辛棄疾單槍匹馬沖入敵營,長槍揮舞,如入無人之境。
辛棄疾有句話,“事無兩樣,心有別。”外在的失去后獲得都不構成*最本質的懲罰或者獎賞,人面i對的最大困難啊始終是自己。有時候是一根羽毛落下來就不行了,有時候泰山壓下來都沒問題。
由于南宋王朝當權者軟弱無能,辛棄疾自感無力回天而憂憤成疾。
辛棄疾無非是以廉頗自喻,老雖老矣,建功立業之心尚存,渴望拼搏之念不息,此詞是辛棄疾卒前兩年而作,流露出老當益壯的戰斗意志,一句憑誰問,將這種意志推向極致。
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有過金戈鐵馬的經歷。
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讀李清照、辛棄疾詞,別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過兩年,星期天多半是這樣消磨過去的。汪曾祺
杜甫和辛棄疾是典型的憂世作家,他們的詩詞創作,給悲劇精神注入了更加凝重的內涵,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悲劇精神的新高峰。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梁衡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新涼好個秋。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