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湖水的詞語

    形容湖水的詞語:1. 清澈;2. 幽藍;3. 碧綠;4. 沉靜;5. 波光粼粼;6. 湛藍;7. 瑩瑩;8. 柔和;9. 柔潤;10. 透明;11. 悠遠;12. 寧靜;13. 平靜;14. 靜謐;15. 好似鏡面;16. 水墨畫般的;17. 神秘;18. 朦朧;19. 風情萬種;20. 沉淀著歲月的痕跡

    形容湖水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湖泊 湖泊 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湖盆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洼池。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庫)等。按泄水情況可分為外流湖(吞吐湖)和內陸湖;按湖水含鹽度可分為淡水湖(含鹽度小于1g/L)、咸水湖(含鹽度為1-35g/L)和鹽湖(含鹽度大于35g/L)。湖水的來源是降水、地面徑流、地下水,有的則來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發、滲漏、排泄和開發利用。
    大鹽湖 大鹽湖 大鹽湖(Great Salt Lake):北美洲第一大鹽湖,它位于美國西部內華達山和瓦薩啟山之間的盆地中,行政區屬于猶他州,該湖距州府鹽湖城40km。地理坐標為西經112o-113o15',北緯40o30-41o41'。大鹽湖形成于14500年前,古時稱為Bonneville湖,是一個巨型咸水湖,目前的大鹽湖位于古湖的東北部,為Bonneville古湖殘留水體,目前大約僅有Bonneville湖面積的十分之一。近代該湖平均水面為3885平方公里,最高水位差值為1000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海拔高度1281m,最低水位年為1963年,為1278.25m,高低水位差值為6.65m。
    太湖 太湖 (江蘇湖泊)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太湖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屬季風氣候。太湖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有主要進出河流50余條。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太湖島嶼眾多,有50多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
    大鹽湖 大鹽湖 大鹽湖(Great Salt Lake):北美洲第一大鹽湖,它位于美國西部內華達山和瓦薩啟山之間的盆地中,行政區屬于猶他州,該湖距州府鹽湖城40km。地理坐標為西經112o-113o15',北緯40o30-41o41'。大鹽湖形成于14500年前,古時稱為Bonneville湖,是一個巨型咸水湖,目前的大鹽湖位于古湖的東北部,為Bonneville古湖殘留水體,目前大約僅有Bonneville湖面積的十分之一。近代該湖平均水面為3885平方公里,最高水位差值為1000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海拔高度1281m,最低水位年為1963年,為1278.25m,高低水位差值為6.65m。
    大明湖 大明湖 (濟南大明湖)大明湖,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湖面58公頃,公園面積103.4公頃,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處達4.5米,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與趵突泉、千佛山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也是泉城濟南重要的風景名勝、開放窗口和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 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湖水水色澄碧,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2009年,大明湖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泉水湖”稱號。2016年12月19日,經濟南市有關部門決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濟南大明湖風景區現收費開放區城(老區)將向社會免費開放。
    湖山 湖山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地名)湖山位于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城西北部,距縣城60公里,總面積3422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000公頃,山水相連,氣候宜人,自然風情濃郁,生態環境優越。景點主要分布在烏溪江兩岸,湖水晶瑩如玉、清澈見底,沿湖林木蔥郁,遍布奇峰異石,有勝景數十處,堪稱“千島湖”的湖光山色,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長江三峽的奇絕險要,為公園贏得“小三峽”和“小桂林”的美稱。 湖山 (漢語詞語)湖山,兩種含義,一是指湖水與山巒;二是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此二者出處皆為文人雅士的文章與詩賦。
    咸水湖 咸水湖 水的含鹽度超過1%的湖泊。其中,含鹽度在1%~24.7%之間的為微咸水湖,大于24.7%的為咸水湖。形成于蒸發強烈、沒有泄水的干旱地區。可產食鹽、堿、芒硝、硼酸等。中國咸水湖大部分布于西北內陸地區,貯水量為5350億每平方米。
    鹹水湖 咸水湖 水的含鹽度超過1%的湖泊。其中,含鹽度在1%~24.7%之間的為微咸水湖,大于24.7%的為咸水湖。形成于蒸發強烈、沒有泄水的干旱地區。可產食鹽、堿、芒硝、硼酸等。中國咸水湖大部分布于西北內陸地區,貯水量為5350億每平方米。
    外流湖 外流湖 外流湖指有的湖水與河流相通,最終匯入海洋的湖泊。外流河的干、支流沿岸,氣候比較溫和濕潤,降水豐富,河川補給多以雨水為主,加之河流水量豐沛,對湖泊的補給量大,湖泊水位明顯受河流水情控制,通常二者年內變化過程密切吻合。
    內陸湖 內陸湖 內陸湖,是指處于河流的尾閭或獨自形成獨立的集水區域,湖水均不外泄入海的湖泊。內陸湖一般是咸水湖和淡水湖。
    內陸湖 內陸湖 內陸湖,是指處于河流的尾閭或獨自形成獨立的集水區域,湖水均不外泄入海的湖泊。內陸湖一般是咸水湖和淡水湖。
    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位于湖南省東北部,居兩湖盆地(也稱湖北盆地)里兩湖平原的南部,北部與湖北的江漢平原相接。主要由長江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輸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資江、沅江、澧水等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1萬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5米,總湖容178億立方米,號稱"八百里洞庭"。整個平原總面積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覆蓋常德、益陽、湘陰、岳陽等19個縣市以及涔澹農場等15個國營農場;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占19%,轄松滋、公安、石首等縣(市)。
    湖膠 湖膠 hú jiāo 湖膠 謂湖水封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又一個道:‘只怕這雪還要大哩。’又一個道:‘風太急了,住了風,只怕湖膠。’”
    湖膠 湖膠 hú jiāo 湖膠 謂湖水封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又一個道:‘只怕這雪還要大哩。’又一個道:‘風太急了,住了風,只怕湖膠。’”
    明湖 明湖 (北京明湖)明湖,北京交通大學主校區內湖泊。始于1909年。取“明誠”之意。坐落于北京交通大學校園的東北,明湖東西兩側分別是是圖書館,科學會堂。 明湖 (漢語詞匯)明湖,漢語詞語,讀音是míng hú,指明凈的湖水,出自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湖翻 湖翻 湖翻謂湖水猛烈泛濫成災。
    一鍋面 一鍋面 一鍋面 (yī guō miàn) 解釋:比喻辦事糊涂。 出處: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真西山入朝詩》:“若欲百物賤,直待真直院。吃了西湖水,打作一鍋面。”
    一鍋麵 一鍋面 一鍋面 (yī guō miàn) 解釋:比喻辦事糊涂。 出處: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真西山入朝詩》:“若欲百物賤,直待真直院。吃了西湖水,打作一鍋面。”
    鄱陽湖 鄱陽湖 (長江流域湖泊)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鄱陽湖,為長江流域的重要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的淺水湖泊。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m)時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時僅500k㎡,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m時,湖泊面積為4070 k㎡。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中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名片圖:鄱陽湖星子縣境內落星墩附近湖面
    鄱陽湖 鄱陽湖 (長江流域湖泊)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鄱陽湖,為長江流域的重要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的淺水湖泊。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m)時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時僅500k㎡,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m時,湖泊面積為4070 k㎡。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中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鄱陽湖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和維護周圍地區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名片圖:鄱陽湖星子縣境內落星墩附近湖面
    石鐘山 石鐘山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城區,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長江下游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 石鐘山傲然屹立于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余亞飛詩稱:“鄱陽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登上山頂,其南望匡廬,北鎮長江,看長江滔滔,觀鄱湖浩淼,江湖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繪成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這就是著名的“江湖兩色”。 山上古建筑與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輝映,集樓、臺、亭、閣等于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這里石塊具有天然形成的皺、透、瘦、漏、丑等特點,千姿百態,而且石叩之有聲,觀之出奇。
    石鐘山 石鐘山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城區,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長江下游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 石鐘山傲然屹立于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余亞飛詩稱:“鄱陽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登上山頂,其南望匡廬,北鎮長江,看長江滔滔,觀鄱湖浩淼,江湖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自然奇景,繪成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這就是著名的“江湖兩色”。 山上古建筑與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輝映,集樓、臺、亭、閣等于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這里石塊具有天然形成的皺、透、瘦、漏、丑等特點,千姿百態,而且石叩之有聲,觀之出奇。
    滇池 滇池 (云南省昆明市湖泊)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度假區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 原來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俊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并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名片圖:滇池西北岸景觀
    錢塘湖 錢塘湖 錢塘湖,即西湖。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濘處有2.8米,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后,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棠梨 棠梨 李時珍說:棠梨,是一種野梨,處處山林都有。塒比梨樹小,葉邊都有鋸齒。二月開白花,霜后可吃。棠梨樹與梨嫁接最好。有甜、酸,紅、白兩種。 它的葉味微苦,嫩時烘熟,用水淘凈后,可加油、鹽調食,或蒸曬后當茶。它的花也可烘熟吃,或曬干磨面作燒餅充饑。 味酸、甘,澀,性寒,無毒。 燒束吃,止滑痢。 主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腹痛。將一把枝葉同二兩木瓜煎汁,細呷。 落葉喬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黑褐色,被絨毛,有時具刺。 喜光,稍耐蔭,耐寒,耐干旱、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堿性土中也能生長。深根性。具抗病蟲害能力。生長較慢。 野生于荒郊、山腳、路邊或道旁。分布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甘肅、陜西、遼寧等地。常用來做梨樹嫁接的砧木。 【異名】杜、甘棠(《詩經》),杜梨(陸璣《詩疏》),杜棠(《爾雅》郭璞注),野梨(《綱目》),土梨(《中國樹木分類學》)。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棠梨的果實。 【化學成分】果實含糖量19.62%,水分50.93%。葉含綠原酸、異綠原酸、新綠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質。 【性味】酸甘,寒。 ①《救荒本草》:"味甘酸。" ②《綱目》:"酸甘澀,寒,無毒。" ③《玉楸藥解》:"味酸,性澀微寒。" 【歸經】《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斂肺,澀腸。治咳嗽,瀉痢。 ①《綱目》:"燒食止滑痢。" ②《玉楸藥解》:"收腸斂肺,止泄除嘔。" 棠梨的果實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③《中華本草》: 【功能主治】斂肺,澀腸,消食。主咳嗽,瀉痢,食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⒈陸璣《詩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與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惡。子白色為白棠,甘棠也,少酢,清美。赤棠子澀而酢,無味。俗語云,澀如杜是也。 ⒉《救荒本草》:棠梨樹,今處處有之,生荒野中。葉似蒼術葉,亦有團葉者,有三叉葉者,葉邊皆有鋸齒,又似女兒茶葉,其葉色頗白。開白花,結棠梨如小楝子大。 ⒊《綱目》: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澀者杜,甘者棠。杜者澀也,棠者糖也,三說俱通,末說近是。棠梨,野梨也。霜后可食,其樹接梨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種。 ⑴肺熱咳嗽,干咳無痰:取鮮果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每天三次。 ⑵急慢性咽喉炎:鮮果90克或干果60克,去皮后慢慢嚼服,連服3天。 ⑶瀉痢不止:鮮果90克,炭火烘至微焦,趁熱去皮吃,每天3次。 ⑷勞累過度,手足無力,全身酸痛:鮮果60克,搗爛后加米酒30克,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或以干品250克,米酒1000克,浸泡10天,即成棠梨酒,每天服50克,效果明顯。 ⑸反胃吐食:取葉油炒去刺,研為末,每天早晨起床后以酒送服5克。 通常作栽培梨的砧木,也可直接作園林樹木栽植。花白色,樹形美,耐粗放管理。 甘棠又稱為棠梨,因常常野生于荒郊、山腳、路旁,所以人們常常叫它野梨。它果小、味道酸澀,并不是味美之果,人們一般把它當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但2000年來中國文學作品中常常詠頌它,這又是為何?這得從《詩經》中的一首說起。 《詩經·國風-召南》中寫道: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蘢。 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這首詩里提到的召伯就是召公。 召公和周公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滅商紂三年后去世,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當時才十二歲,于是就由召公和周公共同輔佐成王。成王繼位不久,弟弟管叔、蔡叔與紂王兒子武庚在殷商故地發動叛亂。周公用了三年時間平定了叛亂,為穩固東方,他就在東邊建立一個新的都城叫做洛邑(現在的洛陽)。這樣周王朝就有兩個都城,西部是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西北),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從此以后周公、召公分陜而治,陜縣(現屬河南三門峽市)以西由召公治理,東則歸周公。 召公有著廣施仁政的博愛之心,他治陜期間時常下鄉體恤民情。一次在鄉間處理民事,當地官吏就讓百姓騰出房子讓他休息,并準備豐盛宴席款待他。他立即阻止,說道:“不勞一身而勞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他就在甘棠樹下露宿,并食自己攜帶的干糧,做到了不擾民,不驚民。 召公經常在甘棠樹下受理民事,聽百姓訴訟,判決刑獄。他秉公而斷,不避權貴,讓人民再沒有冤屈。自古至今,聽訟決獄大多為民事,其常為土地、婚姻、爭執、財產。就是這種民事常常比殺人、搶盜等更難決斷,因為公平二字在權貴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權貴多以權勢欺壓百姓,使百姓有冤不能訴,有屈不能聲,能在民事訴訟上做到真正的公平,真是難得。 召公治理陜地使當地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于是召公死后,人們銘記他的政績,懷念甘棠樹,就寫下甘棠的詩篇,廣為唱頌。就是開篇提到的那首。它的意思是:“美麗的甘棠樹,不要剪它枝葉,不要砍伐它,因為召公照顧過它,讓它青翠茂盛。挺拔的甘棠樹,不要傷害它,召公在這里休息過。可愛的甘棠樹,不要攀折它,召公在這里聽問政事。” 自此以后人們常常就用“甘棠”稱頌賢吏,以贊揚他們的德政和對民情的體恤。 唐朝駱賓王在武則天當政時任侍御史,他上書縱論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則天,被捕下獄。在被囚之所,駱賓王時常望著窗外景色(武則天雖囚駱賓王,但并沒有為難他,給他好的食宿條件,否則他會和其他囚徒一樣住在暗室,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他看到窗外秋蟬,就寫下一篇《獄中詠蟬》,以蟬的高潔為自己力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他在詩序中,提到所囚之地西邊就是法廳(審決刑獄的官廳),那里有幾棵槐樹,而秋蟬并沒有在上面嗚叫,它嗚叫的地方應該是召公的甘棠樹。駱賓王認為他就是那秋蟬,只有甘棠樹才聽得懂它的明辯。 武則天看到駱賓王所作之后,很快就把他放了出來。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后,駱賓王就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并寫下那篇著名的《討武氏檄》。上面寫道“狐媚偏能惑主”(如同狐貍精那樣迷惑皇帝),“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就如蛇蝎心腸,豺狼一般野性)。不過武則天看后并沒有大怒,而是感嘆日:“宰相安得失此人?” 駱賓王寄托甘棠樹為他辯明清白,白居易則以“沒有甘棠”來借喻沒有德政。他在杭州任刺史多年,雖盡心竭力,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百業依然凋敝不堪。他被迫離任之時,所治百姓感恩于他,無論老少皆提壺擺筵為他餞行,他感動不已,寫下一篇《別州民》: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今春增筑錢塘湖堤,貯水以防天旱,故云。] 白居易感嘆,沒有甘棠樹,何以能訴說自己清白。淚不由得灑落。稅多讓人們貧苦,加上天旱,百姓就多疾苦。于是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并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在詩中,他認為“自己無法改變人們的苦難,只能留下一湖水,為百姓解救荒年”。但就是這一湖水,也使得百姓對他感恩萬分。 在寒食時節,白居易去郊外祭奠故友。看到甘棠花白,隨風飄蕩就如空中飛舞的紙錢,心中不由悲苦萬分。他寫下一首《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 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在甘棠花舞動的時節,自居易將被貶南國。看到故友之墓,想到自己要遠赴千里之外,眼淚不由涌下。甘棠也許會帶走一些自己的愁緒。 白居易詩句提到甘棠的地方還很多,他渴望著百姓安居樂業,自己能施展抱負,能過上召公治理陜地那樣的平穩、安定生活。這種思想不僅是白居易,許多文人也通過歌頌甘棠來表達自己情懷。唐宋詩詞提到甘棠的詩詞就有一百多首,在《全漢文》、《全唐文》等文集中贊嘆甘棠的詩詞更多。甘棠雖不是美味之果,但卻是一個類似桃源的象征,它給予人們眾多渴望,無怪人們都詠嘆它。
    湘江 湘江 (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湘江,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頭有4種說法: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河源為海洋河,北流至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稱湘江;二是南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南部白石鄉境內海洋山脈的近峰嶺,河源稱上桂河(白石河),往東流至西波江口稱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紫良瑤族鄉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河源為瀟水,在永州市的萍島匯合廣西來水稱湘江。學界較流行的說法是白石河源。流經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為源,湘江干流全長844公里, 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
    西海 西海 (青海湖的別稱)西海,青海湖古稱,又稱鮮水、鮮海、卑禾羌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 青海湖位于中國青海省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內陸湖。早期面積4236.6平方公里,現因人為及氣候因素而極遽減小,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湖水平均深約21米多,最大水深為32.8米,蓄水量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3260米。 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最新的遙感監測結果顯示,青海湖面積持續8年增加,目前面積為4354.28平方公里,比歷年同期增加58.54平方公里,大約相當于10個杭州西湖面積。
    大熊湖 大熊湖 加拿大第一大湖(Great Bear Lake),北美洲第四大湖。因湖區多北極熊得名。 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北極圈經其北部。湖形不規則,長約322千米,寬40~177千米。面積3.1萬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56米。平均水深137米,最大深度413米。湖水清澈,湖岸陡立。湖區氣候嚴寒,結冰期長,僅8、9 兩個 月可通航。湖中多小島。湖水西經110千米長的大熊河注入馬更些河。產白魚和湖鱒等。湖水從大熊河流入馬更些河。湖的周邊地區人口稀疏。 另有(Big Bear Lake),位于美國圣伯納汀諾國家森林中。
    錢塘湖 錢塘湖 錢塘湖,即西湖。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濘處有2.8米,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后,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龍湖 龍湖 (河南省淮陽縣所轄湖泊)龍湖,俗稱城湖,因中華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以龍紀官,號曰龍師而得名。1996年柳湖清淤后,因淮陽被稱為龍都而定名。 龍湖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圍堤14公里,由東湖、柳湖、南壇湖、弦歌湖四部分組成,11平方公里,俗稱萬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 2009年12月23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晉升為國家濕地公園。 1981年測量,龍湖圍堤長14公里,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分為柳湖、弦歌湖、南壇湖、東湖及內湖。湖區總面積11平方公里,計16483畝。除縣城、名勝古跡和部分村莊占地,水域面積為5.3平方公里,計10840畝。2008年底GPS衛星定位測量,除去淺灘,水域面積:柳湖1877畝、弦歌湖1574畝、南壇湖2817畝、東湖4582畝,四湖計10850畝。城區內湖實際丈量:東南隅86.6畝、東北隅54.8畝、西北隅89.5畝、西南隅19.2畝,計250.1畝。龍湖水域總面積11100畝。
    龍湖 龍湖 (河南省淮陽縣所轄湖泊)龍湖,俗稱城湖,因中華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以龍紀官,號曰龍師而得名。1996年柳湖清淤后,因淮陽被稱為龍都而定名。 龍湖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圍堤14公里,由東湖、柳湖、南壇湖、弦歌湖四部分組成,11平方公里,俗稱萬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 2009年12月23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晉升為國家濕地公園。 1981年測量,龍湖圍堤長14公里,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分為柳湖、弦歌湖、南壇湖、東湖及內湖。湖區總面積11平方公里,計16483畝。除縣城、名勝古跡和部分村莊占地,水域面積為5.3平方公里,計10840畝。2008年底GPS衛星定位測量,除去淺灘,水域面積:柳湖1877畝、弦歌湖1574畝、南壇湖2817畝、東湖4582畝,四湖計10850畝。城區內湖實際丈量:東南隅86.6畝、東北隅54.8畝、西北隅89.5畝、西南隅19.2畝,計250.1畝。龍湖水域總面積11100畝。
    涌金門 涌金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筑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游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后,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墻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后人明了城池變遷,于故址立碑志。
    涌金門 涌金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筑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游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后,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墻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后人明了城池變遷,于故址立碑志。
    湧金門 涌金門 杭州十大古城門之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筑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 鬧市煙火萬家。”西湖游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后,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墻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后人明了城池變遷,于故址立碑志。
    南嶺 南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后承其名,因此南嶺指中國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4省(區)相連的群山區域。范圍:西起于廣西桂林市,東到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北線是湖南邵陽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線是廣西賀州市北部——廣東清遠市北部的連陽地區—韶關市北部。 南嶺是個秦漢時期確定的稱呼(相關的是嶺南概念),是長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并非當代人泛稱的南方山嶺,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包括云南云嶺、貴州苗嶺山脈、廣西大瑤山脈-大桂山脈、廣東九連山等。 南嶺大于五嶺: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里的代表性山脈,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駐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后來以之泛稱其所在大山乃至山脈。 南嶺里的其它山脈:桂林海洋山、永州九嶷山、郴州香花嶺、清遠市北部的起微山和大東山、韶關北部的大瑤山和蔚嶺、韶關東北部跨贛州南部全南縣的青云山脈(主峰在兩省邊界上)和九連山(主峰靠近省界),贛州東南部的三百山(跨三省交點)等。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中部的一個淡水湖,位于3°20′S、29°5′E和8°48′S、31°15′E之間坦噶尼喀湖位于東非大裂谷區的西部裂谷部分。屬于斷層湖。蜿蜒曲折的湖岸線長達1900公里。入湖的河流主要有馬拉加拉西河、魯濟濟河、卡蘭博河等。湖水唯一的出口是盧庫加河。南北長約679公里,寬度平均是50.134公里,包括了1828公里的海岸線﹙平均深度570米﹚,最深度位于坦噶尼喀湖的北部,最深處1470米,僅次于貝加爾湖,是世界第二深湖。面積32900km2,是世界第六大湖。
    南嶺 南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后承其名,因此南嶺指中國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4省(區)相連的群山區域。范圍:西起于廣西桂林市,東到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北線是湖南邵陽市南部—永州市大部分—郴州市南部,南線是廣西賀州市北部——廣東清遠市北部的連陽地區—韶關市北部。 南嶺是個秦漢時期確定的稱呼(相關的是嶺南概念),是長江水系(里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并非當代人泛稱的南方山嶺,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包括云南云嶺、貴州苗嶺山脈、廣西大瑤山脈-大桂山脈、廣東九連山等。 南嶺大于五嶺: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里的代表性山脈,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駐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后來以之泛稱其所在大山乃至山脈。 南嶺里的其它山脈:桂林海洋山、永州九嶷山、郴州香花嶺、清遠市北部的起微山和大東山、韶關北部的大瑤山和蔚嶺、韶關東北部跨贛州南部全南縣的青云山脈(主峰在兩省邊界上)和九連山(主峰靠近省界),贛州東南部的三百山(跨三省交點)等。
    青草湖 青草湖 (臺灣省新竹市湖泊)青草湖,位于臺灣省新竹市郊,距新竹市區4公里,湖水水源來自客雅溪,建于1956年,具有觀光及灌溉多重功能。
    文海 文海 (云南麗江湖泊)文海,位于玉龍山主峰扇子陡西南麓,平均海拔3180米,云南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片區之一。面積676公頃,其中的水域稱文海(湖),面積160公頃,由古老的冰蝕湖演變而成。湖水從其南側的數個落水洞下泄后不知去向。秋冬季節為豐水期,有候鳥棲息。玉龍山倒映湖中,靜謐如仙境;春夏為枯水期,鳶飛草長。舊時這里是滇藏線茶馬古道的要道之一,馬幫常在此逗留放養騾馬。 目前文海正在建設花田小鎮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種球基地,目前已經種了700多畝郁金香、百合、風信子、繡球花等花卉。目前近百畝郁金香已經競相開放,其余花卉將此地開發,美不勝收。而且花田目前是免費開發的,故非常值得去看看。 昔日這里曾是滇藏線茶馬古道必經之路,也是納西族傳說中玉龍第三國殉情凈地,被美國《紐約時報》稱之為“世外桃源般的村莊”、“少有的人間天堂”。
    五嶺 五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五嶺:三個在湘桂間,因此一般是由西到東地排列,指越城嶺(湘桂間)、都龐嶺(湘桂間)、萌渚嶺(湘桂間)、騎田嶺(湘南)、大庾嶺(贛粵間,腹地在江西大庾縣),橫亙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是史稱南嶺者的主要構成。 五嶺所指的變化:由要塞到大山。秦漢早期是(楚國之南的)五個軍事戰略要塞、指山嶺或臺嶺,后來泛指該嶺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了(山脈包括主山、大支和余脈)。例如,越城嶺最早是今廣西興安縣之北一個軍事要塞,大庾嶺早期為要塞性的臺嶺(有庾嶺和梅嶺古道),后來以之泛稱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 五嶺是南嶺的突出代表: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的代表性山脈,二者大小不同。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其中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要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都有秦漢時期的軍事遺址)。例如越城嶺—都龐嶺之間的海洋山、韶關市西北部的瑤山等,都屬南嶺。 分水嶺特征:五嶺所在的南嶺是長江水系(里的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 五嶺 (漢語詞匯)五嶺,漢語詞語,原指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五嶺。現指通往嶺南的五條路。
    火口湖 火口湖 火口湖又稱火山口湖,是指火山噴發后,因噴火口塌陷而形成的漏斗狀洼地,之后經積水而形成的湖泊。火口湖形狀獨特,遠遠望去是一座錐形山體,四周為高峻的山峰所環繞,湖區往往伴隨著眾多的溫泉。湖泊的外形似圓形或馬蹄形,其面積較小,湖岸陡峭,湖水碧藍且深不可測。
    鼎湖 鼎湖 (漢語詞匯)鼎湖,地名。即位于今河南靈寶。《史記·封禪書》云:“公孫卿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這就是說,軒轅黃帝仙逝升天于鼎湖。而鼎湖在今之藍田縣,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在這里修建鼎湖宮。 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位于小秦嶺之北、荊山腳下,現河南靈寶陽平鎮所在地。據考遠古時期,這里是一處湖泊,因黃帝在此汲水鑄鼎而名曰鼎湖。《括地志》載:湖水原出虢州湖城縣南三十五里夸父山,此流入河既鼎湖也。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弘農郡及閿鄉郡,置虢州,治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領弘農、閿鄉、湖城縣3縣。《閿鄉縣志》載:鑄鼎原,縣東南十里,史記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之陽,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騎龍升仙,群臣后宮從者七斗‘余人,小臣不得上,系持龍髯,髯拔、墜弓,抱弓而號。河南靈寶現存一通《黃帝荊山鑄鼎碑銘》的篆書碑,是唐貞元十一年(759年)由袁滋書寫的篆書,此碑為現今國內發現的專為記述軒轅黃帝事跡的最早碑銘,它較陜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前的石刻碑銘早700多年,是目前國內研究炎黃二帝歷史的重要史料。
    五嶺 五嶺 (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五嶺:三個在湘桂間,因此一般是由西到東地排列,指越城嶺(湘桂間)、都龐嶺(湘桂間)、萌渚嶺(湘桂間)、騎田嶺(湘南)、大庾嶺(贛粵間,腹地在江西大庾縣),橫亙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是史稱南嶺者的主要構成。 五嶺所指的變化:由要塞到大山。秦漢早期是(楚國之南的)五個軍事戰略要塞、指山嶺或臺嶺,后來泛指該嶺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了(山脈包括主山、大支和余脈)。例如,越城嶺最早是今廣西興安縣之北一個軍事要塞,大庾嶺早期為要塞性的臺嶺(有庾嶺和梅嶺古道),后來以之泛稱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 五嶺是南嶺的突出代表: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的代表性山脈,二者大小不同。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其中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要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都有秦漢時期的軍事遺址)。例如越城嶺—都龐嶺之間的海洋山、韶關市西北部的瑤山等,都屬南嶺。 分水嶺特征:五嶺所在的南嶺是長江水系(里的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 五嶺 (漢語詞匯)五嶺,漢語詞語,原指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五嶺。現指通往嶺南的五條路。
    信江 信江 信江,水名,江西省境內較大河流之一,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又名上饒江,古名余水,唐代以流經信州(今江西上饒)而名信河,清代稱信江。 發源于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在上饒匯合后始稱信江。干流自東向西流向,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干等縣市,在余干縣境分為兩支注入鄱陽湖,沿途匯納了石溪水、鉛山水、陳坊水、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里。 信江以上饒和鷹潭為界,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沿岸一帶以中低山為主,地形起伏較大。中游為信江盆地,其邊緣地勢由北、東、南三面漸次向中間降低,并向西傾斜。下游為鄱陽湖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 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種灌溉設施共約5.5萬座,控制水量23億立方米,信江盆地中心的鉛山、上饒一帶農業富饒,有“贛東北糧倉”之稱。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位于信江上游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游的龍虎山均為道教圣地。
    鏡泊湖 辭典解釋鏡泊湖  jìng bó hú     湖泊名。位于牡丹江上游,松江省寧安縣的西南。海拔高度約四百三十公尺,屬于火山巖流阻塞河道而造成的堰塞湖。其面積近九十平方公里,并且富于良好的港灣,由于地形起伏,因此有許多突出湖面的巖石小島。湖水從北方出口瀉出,在當地形成負有盛名的吊水樓大瀑布,附近并有水力發電廠。湖區并有茂密的森林和多種野生生物,并產蛤蚌,珍珠十分出名。 德語 Jingbo Hu
    酃酒 酃酒 酃酒,即酃湖之酒,以其釀酒之水取自酃縣(衡陽在西漢至東晉時期稱酃縣)湘江東岸耒水西岸的酃湖而得名。在北魏時就成為宮廷的貢酒,而且還被歷代帝王祭祀祖先作為最佳的祭酒。中國古代十大貢酒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名酒,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后漢書》有記:“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為酒,酒極甘美”。
    梅湖 梅湖 (金陵梅湖)梅湖位于青云譜區昌南大道的南面,西臨金沙大道,東接南蓮路,因世居于此的梅村而名,與八大山人紀念館毗鄰。為了充分挖掘以八大山人為核心的歷史人文資源,發揮以八大山人周邊梅湖水系為主的生態資源優勢,2007年6月15日,南昌市規劃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專門審議通過了“八大山人梅湖景區總體規劃”,于是,一個依托八大山人文化資源以及梅湖水體資源,旨在打造全省、甚至全國及國際性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工程由此拉開了序幕。
    蕪湖 辭典解釋蕪湖  wú hú     縣名。參見「蕪湖縣」條。 湖泊名。位于安徽省蕪湖縣西南。因蓄水不深,且多蕪藻,故稱為「蕪湖」。丹陽湖水南流入此,再合五丈湖至縣境西流入長江。 英語 Wuhu prefecture level city in Anhui德語 Wuhu (Stadt in Anhui, China)? (Eig, Geo)?法語 Wuhu (Anhui)?
    軟水 軟水 軟水(soft water)指的是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軟水不易與肥皂產生皂垢,而硬水相反。天然軟水一般指江水、河水、湖(淡水湖)水。 經軟化處理的硬水指鈣鹽和鎂鹽含量降為 1.0~50 毫克/升后得到的軟化水。雖然煮沸就可以將暫時硬水變為軟水,但在工業上若采用此法來處理大量用水,則是極不經濟的。
    軟水 軟水 軟水(soft water)指的是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軟水不易與肥皂產生皂垢,而硬水相反。天然軟水一般指江水、河水、湖(淡水湖)水。 經軟化處理的硬水指鈣鹽和鎂鹽含量降為 1.0~50 毫克/升后得到的軟化水。雖然煮沸就可以將暫時硬水變為軟水,但在工業上若采用此法來處理大量用水,則是極不經濟的。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Inner Mongolian Plateau)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于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海”之稱。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是中國多風地區之一,年均風速4~6米/秒;是中國湖泊較多的地區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淺,面積小,或為雨季湖。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牧場,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屬歐亞溫帶草原區的一部分,是中國最大的綿羊及山羊放牧區和中國駱駝主要產區之一。內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僅3人,為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漢族等各族人民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的地區。
    煙波浩渺 煙波浩渺【解釋】煙波:霧靄蒼茫的水面;浩渺:水面遼闊。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出處】唐·崔致遠《將歸海東巉山春望》:“目極煙波浩渺間,曉烏飛處認鄉關。”【近義詞】波濤洶涌、白浪連天、煙霧彌漫【反義詞】風平浪靜【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水面廣闊無邊
    海跡湖 辭典解釋海跡湖  hǎi jī hú     由于地殼隆起或海岸線下降,使海水的一部分與海洋隔絕所形成的湖泊。因它原來與海相通,所以湖水的性質與海相同。如里海、咸海。
    鄱陽湖平原 辭典解釋鄱陽湖平原  pó yáng hú píng yuán     地名。在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西南邊境,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系鄱陽湖水系贛、撫、信、修、鄱等水沖積而成的湖濱平原。
    煙波浩渺 【解釋】煙波:霧靄蒼茫的水面;浩渺:水面遼闊。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出處】唐·崔致遠《將歸海東巉山春望》:“目極煙波浩渺間,曉烏飛處認鄉關。”【近義詞】波濤洶涌、白浪連天、煙霧彌漫【反義詞】風平浪靜【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水面廣闊無邊
    滷湖 辭典解釋鹵湖  lǔ hú     湖水中含有炭酸、蘇打、氯化鈉等成分的咸水湖。
    帶湖 帶湖 湖名,在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為宋代文學家辛棄疾長期落職閑居之所。帶湖一泓是因辛棄疾而著名的湖水。 原為一狹長的無名湖泊,著名的南宋愛國將領、杰出詞人辛棄疾曾隱居于此,因其“枕澄湖如寶帶”而命之曰“帶湖”。
    靈湖 靈湖 (臺州臨海靈湖)靈湖位于浙江臨海,因風景優美,成為了旅游勝地,湖水面積已達1200畝。湖中有一湖心島,游客可以乘船去湖中心。
    靈湖 靈湖 (臺州臨海靈湖)靈湖位于浙江臨海,因風景優美,成為了旅游勝地,湖水面積已達1200畝。湖中有一湖心島,游客可以乘船去湖中心。
    帶湖 帶湖 湖名,在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為宋代文學家辛棄疾長期落職閑居之所。帶湖一泓是因辛棄疾而著名的湖水。 原為一狹長的無名湖泊,著名的南宋愛國將領、杰出詞人辛棄疾曾隱居于此,因其“枕澄湖如寶帶”而命之曰“帶湖”。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湖水的詞語:1. 清澈;2. 幽藍;3. 碧綠;4. 沉靜;5. 波光粼粼;6. 湛藍;7. 瑩瑩;8. 柔和;9. 柔潤;10. 透明;11. 悠遠;12. 寧靜;13. 平靜;14. 靜謐;15. 好似鏡面;16. 水墨畫般的;17. 神秘;18. 朦朧;19. 風情萬種;20. 沉淀著歲月的痕跡
    chengrenyouxi